第三五九章 暗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
长安朝堂上风雨依旧,对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的弹劾依旧,耐人寻味的是皇帝陛下并未作出批示。@,还有澄清,也没有向这几个人问罪,更没有解除他们的职务,大有冷处理的意思。
这不合规矩啊!
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大唐的制度和惯例,似乎也不符合一个君王该有的作为。皇子、朝中近臣和在外带兵的大将勾结在一起,这样敏感的问题,皇帝一点都不在乎,一点都不猜疑吗?
即便是皇帝陛下大度,仍旧信任他们,也该及时表态才是。不然这几位被弹劾的重臣心里能安稳吗?不安就会出乱子,长此以往,皇帝就不担心迟则生变?
这样的现象有些反常,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朝堂上下难免有些猜疑,有些不懂皇帝陛下的心思。
后来有种说法,声称可能与杨妃娘娘有关,听闻其有向皇帝陛下哭诉吴王蒙冤,请求陛下善待……
涉及到后庭宫闱,那就不是外臣们能够知晓和评论的事情了,为今之计,只愿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莫要受女人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事情就行。
……
宫廷之中的杨妃无疑是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贤良淑德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有些狐媚惑主,干涉政事。
不过她不在意,也愿意承受这些污名,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儿子,一切都好说。她原本是不希望儿子卷入任何纷争的,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甚至也由不得儿子,当卷入进来你的时候,一切的情况便不同了。
到底是福是祸,现在谁也说不好。
齐王的叛乱认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引子,以后皇子们的内斗会越发的激烈,好运会落到儿子身上?
杨妃从来认不曾这般乐观。即便是先前李世民对李恪颇有回护之意,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敏感讯号,杨妃也没有当回事。
血统问题是李恪最大的障碍,根本改变不得,也会是最大的阻碍,没有人能够接受一个前朝皇室外孙成为皇帝的。
在这一件事上,杨妃格外笃定,所以他从来不报任何非分之想,一切的一切都以儿子的平安为主。要知道自己有两个儿子,只有李恪平安了。李黯也才能安然无事,这是她唯一的祈求。
但形势总是出乎意料,总是让李恪推向风口浪尖,这样让她很是担忧。无论将来是太子还是魏王登基,谁能容得下李恪呢?
所以杨妃不得不考虑皇帝的身后之事,不得不为儿子的将来做打算。杨妃少不得要计算,哪个皇子上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最为有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显然都不是,再把自家儿子排除在外。那么有资格问鼎皇位的皇子似乎只有……
晋王李治,这是在杨妃看来对自家儿子最有利的人选,也是颇有可能的人选。其他如韦贵妃和燕妃等人的儿子根本没有机会,哪怕他们背后有实力雄厚的娘家人支持。
如果是晋王李治那倒真是好。长孙皇后早逝,李治在宫中长大,是她们看着并且抚养长大的。李治品行如何她们都看在眼里,这孩子仁厚。如果将来登基,应该能够善待他这些兄弟。
何况李治还有个好长史,谢逸此人品行也不错。而且儿子过去曾几次帮他。原本或许是无心之举,甚至还觉得有些冒失的举动,现在看来似乎颇有意义,甚至冥冥之中算得上先见之明。
吴王府河谢逸这几个人情,将来或许能够派的上大用场。此番儿子去齐州,杨妃很是担心李恪会因为权万纪的事情而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但现在看来似乎不会。
算起来这事应该感谢谢逸,儿子留在东平郡肯定与此有关,作为一个明白人,杨妃心中完全有数。这说明什么?谢逸愿意给儿子帮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将来可以通过谢逸和晋王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定然是大有裨益的。
只是这些只是自己美好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呢?杨妃轻轻摇摇头,遥望着东方天际沉默下来。
……
这样的状态反馈回到魏王府里,李泰的神色不禁有几分凝重,杜楚客额上也多多了些许冷汗。
不愧是京兆杜氏如今的长者,身为工部尚书的他到底也算是见多识广,已然清楚意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所在。
皇帝竟然引而不发,显然是有意压制此事,显然是要袒护吴王李恪,或者说皇帝已经识破了这点微末伎俩。
这点不奇怪,奇怪的是皇帝竟然可以放下猜忌,这一点当真是太难了。杜楚客觉得自己之所以算计失误,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现在的情况是,朝堂上看似是没有什么反应,皇帝好像也没有证明吴王李恪和淮阳侯谢逸的清白。
但是仍旧容许他们在前线带兵作战,此等意图和意味再明白不过,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信任和支持。
失算了啊,将矛头对准吴王显然就是一个错误。
李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沉声道:“杜长史,现在恐怕需要换个思路。”
“没错,陛下现在隐而不发,恐怕就是在等待下文,如果现在再有所举动,可能就会被陛下察觉,甚至是……”杜楚客沉吟道:“所以暂时还是不要有什么举动,静候变化。”
“没错,是该如此。”不过李泰似乎有些不甘心,沉声道:“既然父皇支持,想必三哥与谢逸的平叛会很顺利,要不了多久齐州之乱就能够平定,到那个时候……”
“殿下的意思是?”杜楚客已然看出来,魏王李泰是意有所指。
李泰沉声道;“本王曾经和杜长史说过,齐王府和东宫之间多有交往,尤其是那个阴弘智与纥干承基之间多少有些不清不楚。”
“臣记得。”杜楚客心下已经了然,魏王殿下终于将矛头对准了正主。
李泰道:“到时候李佑和阴弘智肯定是要押送回长安的,那这件事……如果爆出来,东宫能不能脱得了干系?除此之外,本王还曾在东宫部下一颗棋子,兴许能派的上用场了。”(未完待续。)
长安朝堂上风雨依旧,对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的弹劾依旧,耐人寻味的是皇帝陛下并未作出批示。@,还有澄清,也没有向这几个人问罪,更没有解除他们的职务,大有冷处理的意思。
这不合规矩啊!
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大唐的制度和惯例,似乎也不符合一个君王该有的作为。皇子、朝中近臣和在外带兵的大将勾结在一起,这样敏感的问题,皇帝一点都不在乎,一点都不猜疑吗?
即便是皇帝陛下大度,仍旧信任他们,也该及时表态才是。不然这几位被弹劾的重臣心里能安稳吗?不安就会出乱子,长此以往,皇帝就不担心迟则生变?
这样的现象有些反常,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朝堂上下难免有些猜疑,有些不懂皇帝陛下的心思。
后来有种说法,声称可能与杨妃娘娘有关,听闻其有向皇帝陛下哭诉吴王蒙冤,请求陛下善待……
涉及到后庭宫闱,那就不是外臣们能够知晓和评论的事情了,为今之计,只愿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莫要受女人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事情就行。
……
宫廷之中的杨妃无疑是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贤良淑德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有些狐媚惑主,干涉政事。
不过她不在意,也愿意承受这些污名,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儿子,一切都好说。她原本是不希望儿子卷入任何纷争的,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甚至也由不得儿子,当卷入进来你的时候,一切的情况便不同了。
到底是福是祸,现在谁也说不好。
齐王的叛乱认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引子,以后皇子们的内斗会越发的激烈,好运会落到儿子身上?
杨妃从来认不曾这般乐观。即便是先前李世民对李恪颇有回护之意,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敏感讯号,杨妃也没有当回事。
血统问题是李恪最大的障碍,根本改变不得,也会是最大的阻碍,没有人能够接受一个前朝皇室外孙成为皇帝的。
在这一件事上,杨妃格外笃定,所以他从来不报任何非分之想,一切的一切都以儿子的平安为主。要知道自己有两个儿子,只有李恪平安了。李黯也才能安然无事,这是她唯一的祈求。
但形势总是出乎意料,总是让李恪推向风口浪尖,这样让她很是担忧。无论将来是太子还是魏王登基,谁能容得下李恪呢?
所以杨妃不得不考虑皇帝的身后之事,不得不为儿子的将来做打算。杨妃少不得要计算,哪个皇子上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最为有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显然都不是,再把自家儿子排除在外。那么有资格问鼎皇位的皇子似乎只有……
晋王李治,这是在杨妃看来对自家儿子最有利的人选,也是颇有可能的人选。其他如韦贵妃和燕妃等人的儿子根本没有机会,哪怕他们背后有实力雄厚的娘家人支持。
如果是晋王李治那倒真是好。长孙皇后早逝,李治在宫中长大,是她们看着并且抚养长大的。李治品行如何她们都看在眼里,这孩子仁厚。如果将来登基,应该能够善待他这些兄弟。
何况李治还有个好长史,谢逸此人品行也不错。而且儿子过去曾几次帮他。原本或许是无心之举,甚至还觉得有些冒失的举动,现在看来似乎颇有意义,甚至冥冥之中算得上先见之明。
吴王府河谢逸这几个人情,将来或许能够派的上大用场。此番儿子去齐州,杨妃很是担心李恪会因为权万纪的事情而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但现在看来似乎不会。
算起来这事应该感谢谢逸,儿子留在东平郡肯定与此有关,作为一个明白人,杨妃心中完全有数。这说明什么?谢逸愿意给儿子帮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将来可以通过谢逸和晋王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定然是大有裨益的。
只是这些只是自己美好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呢?杨妃轻轻摇摇头,遥望着东方天际沉默下来。
……
这样的状态反馈回到魏王府里,李泰的神色不禁有几分凝重,杜楚客额上也多多了些许冷汗。
不愧是京兆杜氏如今的长者,身为工部尚书的他到底也算是见多识广,已然清楚意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所在。
皇帝竟然引而不发,显然是有意压制此事,显然是要袒护吴王李恪,或者说皇帝已经识破了这点微末伎俩。
这点不奇怪,奇怪的是皇帝竟然可以放下猜忌,这一点当真是太难了。杜楚客觉得自己之所以算计失误,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现在的情况是,朝堂上看似是没有什么反应,皇帝好像也没有证明吴王李恪和淮阳侯谢逸的清白。
但是仍旧容许他们在前线带兵作战,此等意图和意味再明白不过,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信任和支持。
失算了啊,将矛头对准吴王显然就是一个错误。
李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沉声道:“杜长史,现在恐怕需要换个思路。”
“没错,陛下现在隐而不发,恐怕就是在等待下文,如果现在再有所举动,可能就会被陛下察觉,甚至是……”杜楚客沉吟道:“所以暂时还是不要有什么举动,静候变化。”
“没错,是该如此。”不过李泰似乎有些不甘心,沉声道:“既然父皇支持,想必三哥与谢逸的平叛会很顺利,要不了多久齐州之乱就能够平定,到那个时候……”
“殿下的意思是?”杜楚客已然看出来,魏王李泰是意有所指。
李泰沉声道;“本王曾经和杜长史说过,齐王府和东宫之间多有交往,尤其是那个阴弘智与纥干承基之间多少有些不清不楚。”
“臣记得。”杜楚客心下已经了然,魏王殿下终于将矛头对准了正主。
李泰道:“到时候李佑和阴弘智肯定是要押送回长安的,那这件事……如果爆出来,东宫能不能脱得了干系?除此之外,本王还曾在东宫部下一颗棋子,兴许能派的上用场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