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凤阳光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汉明最新章节!
这些被刘放煽动的人,往往是当地最熟悉人丁户籍情况的人,于是乎,三、五成群,刘放的队伍是急剧扩大。
刘放不但不担心,反而是沾沾自喜,看着臃肿到了极点的队伍,他心中想着,这下,怕是又能升官了。
至五河时,出发时的六千人,已经有了近二万人。
这可是一支庞然大物啊,不用说出其不意了,远在五河时,阿济格就听闻到了有一支不明来路的大军,由北向南往凤阳城而来的消息。
阿济格怎么想?
他怕,他担心了!
如今南北两面被敌军强攻,虽说城内兵力、粮草不缺,可长期被围城,对城内士气影响颇大啊,如今再来一支从北面攻来的敌军,而且兵力竟在二万之数,能不让阿济格担忧吗?
阿济格强捺心忧,牙齿一咬,决定御敌于城外,他派出一支五千人的精骑,出北门迎战来敌。
看看,看看,刘放这不是找死了吗?
实力越强,压力越大,这不就替他的“二万大军”,遭来了横祸了吗?
都说骑兵至少能以一当十,五千骑兵迎战二万步兵,那不就和喝粥一般容易,一口就吞了嘛。
可刘放这厮,傻有傻福啊。
从五河到淮河北岸,这货愣走了三天。
为啥?
走得慢啊,刘放的嫡系“精锐”,也就是三千多衡阳卫,本身就是刚放下锄头打了一仗的“老兵”,如今放在一万多连武器都没摸过的“新兵”中,还能整肃队列行军?那就真是见鬼了!
再加上“新兵”们都是当地人,这一路??走几步不得遇见几个熟悉的乡邻、亲友?
于是乎??路是越走越慢,人是越聚越多??大部分人并不冲着什么“反清复明”或者“建功立业”亦或者“封妻荫子”的口号来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来白吃的。
刘放有粮??之前扬州知府姜伯礼的粮还没吃完,这不??吴争又送了粮嘛。
刘放啥优点没有??可就一点拎得清,他不藏私啊,出手“阔绰”啊。
来者不拒,直接造成了他的队伍??从五河时不到二万人??而到淮河北岸时,已经超过二万五千人了。
三天时间,兵力至少增长了六千,啧啧……得刘放者,得天下啊!
……。
恭候于南岸??打算御敌于城外的清骑,愣是没熬住。
他们撤了。
原因很简单??阿济格在派他们出城时,就有严令??不得渡河迎战。
骑兵渡河,本就困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要有足够的渡船??不象步兵,就算船上坐不下了,攀着船舷或者抱根木头就能泅渡。
再则,凤阳城两门激战正酣,阿济格也需要防备这支骑兵出去之后,万一回不来,那岂不是削弱了防中防御实力吗?
所以阿济格就想在南岸御敌,打上岸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也合乎兵法、战术,任何军队渡河登岸之际,都是克敌良机。
况且还是一支精锐骑兵,可谓来无影去无踪啊。
然而,刘放让他们生生空等了三天,凤阳城中阿济格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勒令骑兵返城,打算紧闭城门不管不顾了。
这刘一手的运气着实是太好了,清骑撤退后不到两个时辰,他的大军到了淮河岸边。
好嘛,二万多人哪,一声令下,全军渡河,整个河面上全是人,黑压压的一片。
如果稍早些,那支清骑没有撤退,天晓得,淮河河面上浮得就不可能是人,而该是尸体了。
骑兵甚至不用冲撞,单以满人擅长的箭矢,就能让淮河一片红色。
可上天眷顾刘放,愣是让刘放轻轻松松地渡河了,虽然一片混乱,还淹死、失踪了不少人,但总算是顺顺利利地渡河了。
只是,这次渡河,用了整整两天时间。
这还是刘放自己也心急了,他想着攻北门立功啊,不能让池将军独占功劳啊,他丢下数千没有渡河的“后军”,率“军”扑向北门。
可这时他的“军人”依然庞大,至少有二万人。
……。
阿济格是不得不令骑兵返城。
但凡有可能,他也不想啊,毕竟骑兵不善守城,兵力足够的情况下,也用不上骑兵。
那阿济格为何要勒令骑兵返城呢?
实际上,阿济格想溜了。
这仗没法打下去了,久盼的朝廷援军没有一丝消息,兖州多尔博的援军到了徐州就不挪窝了,反而最应该出现援军的北面,出现了敌军。
真要等北面这支不知来路的大军堵住北门,三面受敌之时,想走怕是难了。
在李过、池二憨不要命的强攻下,阿济格终于荫生退意。
想逃,就得有骑兵,而且,须骑兵方可断后,否则,必会被敌军追上。
阿济格的撤退部署非常周密,趁着夜幕,悄悄出西城,以骑兵阻击追兵,待主力在安全之后,在途中部署伏兵,再掩护骑兵西撤。
池二憨、李过此时已经打得热血涌头,哪还会想到一向自大、骄悍的阿济格,也有想溜的时候?
况且城中兵力确实不少,按池二憨的说法,就算少爷派来援兵,再攻半个月,也未必攻得下凤阳城。
可阿济格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部署的撤退计划一切顺利进行之时,有人愣往他的碗中掺起了沙子。
……。
刘放来的迟了。
他到凤阳城北门外时,已经是天色将黑。
按理,这个时候,刘放应该下令离城一、二十里扎营休整、部署斥侯等等,待次日天亮,再对北门发起进攻。
可一切兵法、战术,对刘放都不灵。
刘放认为,打铁要趁热!
他绝对不会去想,士兵经过这番渡河再紧接着急行军,体力会不支,也不会去想,攻城要动员、激励士气。
他觉得自己还有力气,士兵就应该有力气。
于是乎,刘放大手一挥,“进攻!”
说来也怪,这些人还真有体力,在刘放的一声大喝下,无数人向北城墙扑去,竟没有人提出异议,譬如城墙上防守力量怎样,譬如主要的攻城目标位置,再譬如是不是分波次攻城,甚至于连攻城最基本的云梯都没准备。
这些被刘放煽动的人,往往是当地最熟悉人丁户籍情况的人,于是乎,三、五成群,刘放的队伍是急剧扩大。
刘放不但不担心,反而是沾沾自喜,看着臃肿到了极点的队伍,他心中想着,这下,怕是又能升官了。
至五河时,出发时的六千人,已经有了近二万人。
这可是一支庞然大物啊,不用说出其不意了,远在五河时,阿济格就听闻到了有一支不明来路的大军,由北向南往凤阳城而来的消息。
阿济格怎么想?
他怕,他担心了!
如今南北两面被敌军强攻,虽说城内兵力、粮草不缺,可长期被围城,对城内士气影响颇大啊,如今再来一支从北面攻来的敌军,而且兵力竟在二万之数,能不让阿济格担忧吗?
阿济格强捺心忧,牙齿一咬,决定御敌于城外,他派出一支五千人的精骑,出北门迎战来敌。
看看,看看,刘放这不是找死了吗?
实力越强,压力越大,这不就替他的“二万大军”,遭来了横祸了吗?
都说骑兵至少能以一当十,五千骑兵迎战二万步兵,那不就和喝粥一般容易,一口就吞了嘛。
可刘放这厮,傻有傻福啊。
从五河到淮河北岸,这货愣走了三天。
为啥?
走得慢啊,刘放的嫡系“精锐”,也就是三千多衡阳卫,本身就是刚放下锄头打了一仗的“老兵”,如今放在一万多连武器都没摸过的“新兵”中,还能整肃队列行军?那就真是见鬼了!
再加上“新兵”们都是当地人,这一路??走几步不得遇见几个熟悉的乡邻、亲友?
于是乎??路是越走越慢,人是越聚越多??大部分人并不冲着什么“反清复明”或者“建功立业”亦或者“封妻荫子”的口号来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来白吃的。
刘放有粮??之前扬州知府姜伯礼的粮还没吃完,这不??吴争又送了粮嘛。
刘放啥优点没有??可就一点拎得清,他不藏私啊,出手“阔绰”啊。
来者不拒,直接造成了他的队伍??从五河时不到二万人??而到淮河北岸时,已经超过二万五千人了。
三天时间,兵力至少增长了六千,啧啧……得刘放者,得天下啊!
……。
恭候于南岸??打算御敌于城外的清骑,愣是没熬住。
他们撤了。
原因很简单??阿济格在派他们出城时,就有严令??不得渡河迎战。
骑兵渡河,本就困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要有足够的渡船??不象步兵,就算船上坐不下了,攀着船舷或者抱根木头就能泅渡。
再则,凤阳城两门激战正酣,阿济格也需要防备这支骑兵出去之后,万一回不来,那岂不是削弱了防中防御实力吗?
所以阿济格就想在南岸御敌,打上岸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也合乎兵法、战术,任何军队渡河登岸之际,都是克敌良机。
况且还是一支精锐骑兵,可谓来无影去无踪啊。
然而,刘放让他们生生空等了三天,凤阳城中阿济格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勒令骑兵返城,打算紧闭城门不管不顾了。
这刘一手的运气着实是太好了,清骑撤退后不到两个时辰,他的大军到了淮河岸边。
好嘛,二万多人哪,一声令下,全军渡河,整个河面上全是人,黑压压的一片。
如果稍早些,那支清骑没有撤退,天晓得,淮河河面上浮得就不可能是人,而该是尸体了。
骑兵甚至不用冲撞,单以满人擅长的箭矢,就能让淮河一片红色。
可上天眷顾刘放,愣是让刘放轻轻松松地渡河了,虽然一片混乱,还淹死、失踪了不少人,但总算是顺顺利利地渡河了。
只是,这次渡河,用了整整两天时间。
这还是刘放自己也心急了,他想着攻北门立功啊,不能让池将军独占功劳啊,他丢下数千没有渡河的“后军”,率“军”扑向北门。
可这时他的“军人”依然庞大,至少有二万人。
……。
阿济格是不得不令骑兵返城。
但凡有可能,他也不想啊,毕竟骑兵不善守城,兵力足够的情况下,也用不上骑兵。
那阿济格为何要勒令骑兵返城呢?
实际上,阿济格想溜了。
这仗没法打下去了,久盼的朝廷援军没有一丝消息,兖州多尔博的援军到了徐州就不挪窝了,反而最应该出现援军的北面,出现了敌军。
真要等北面这支不知来路的大军堵住北门,三面受敌之时,想走怕是难了。
在李过、池二憨不要命的强攻下,阿济格终于荫生退意。
想逃,就得有骑兵,而且,须骑兵方可断后,否则,必会被敌军追上。
阿济格的撤退部署非常周密,趁着夜幕,悄悄出西城,以骑兵阻击追兵,待主力在安全之后,在途中部署伏兵,再掩护骑兵西撤。
池二憨、李过此时已经打得热血涌头,哪还会想到一向自大、骄悍的阿济格,也有想溜的时候?
况且城中兵力确实不少,按池二憨的说法,就算少爷派来援兵,再攻半个月,也未必攻得下凤阳城。
可阿济格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部署的撤退计划一切顺利进行之时,有人愣往他的碗中掺起了沙子。
……。
刘放来的迟了。
他到凤阳城北门外时,已经是天色将黑。
按理,这个时候,刘放应该下令离城一、二十里扎营休整、部署斥侯等等,待次日天亮,再对北门发起进攻。
可一切兵法、战术,对刘放都不灵。
刘放认为,打铁要趁热!
他绝对不会去想,士兵经过这番渡河再紧接着急行军,体力会不支,也不会去想,攻城要动员、激励士气。
他觉得自己还有力气,士兵就应该有力气。
于是乎,刘放大手一挥,“进攻!”
说来也怪,这些人还真有体力,在刘放的一声大喝下,无数人向北城墙扑去,竟没有人提出异议,譬如城墙上防守力量怎样,譬如主要的攻城目标位置,再譬如是不是分波次攻城,甚至于连攻城最基本的云梯都没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