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百三十七章 屏藩于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锦绣大唐之长安房俊最新章节!
后世之时,某些国家在破除封建统治之后代之以民选,此举的确使得他们快速自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向现代社会进步,开启民智、发展科学,并一跃成为世界的主宰。
但那种政治制度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当选票决定一切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会发生。
一个毫无执政经历的商人成为国家的领袖,他会将这个国家带去何方?
一个神志昏聩的耄耋老翁靠着选票上位,他做出的决策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安全?
没有什么制度是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制度。
房俊颔首道:“封地存在之意义,不仅在于犒赏功臣、分封王室,更在于屏藩中枢、开疆拓土。譬如将一位亲王分封于江南之地,取其地址财税予以供养,一方面必然滋生其骄奢淫逸、欲壑难填,一方面削弱中枢财政、钱匮频仍,久而久之,互存怨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如若将其分封于外,其地贫瘠、其民寡贫,想要锐意进取、努力经营,便只能与中枢保持亲密的关系,在其发展壮大的同时,达到屏藩一方的目的。”
换言之,封国是要吸血才能存在,封于内,则吸自己的血,封于外,便只能吸别人的血……
李勣剑眉紧蹙,想了想,沉声道:“譬如如今身在新罗的吴王殿下?”
房俊笑道:“正是如此。”
吴王李恪身在新罗为王,封建一方,称王称霸,子孙代代传承、永不断绝,尊崇荣耀,举世瞩目。然则其独处一方,仅凭当初建国之时的班底,如何能够掌控新罗全国?必须依仗大唐之支援,才能站稳脚跟,一点一点清除掉金氏王族残留的势力,直至将其完全掌控,成为大唐藩国。
在此期间之内,新罗与大唐的关系互为一体、极为紧密,绝对不会出现内讧。
等到掌控新罗,或是勉力抵抗周边异族之觊觎,或是向外扩张攫取利益,起码百年之内,不会与中枢产生龌蹉。
李孝恭沉吟着道:“退一万步说,纵然将来吴王子孙与中枢产生龌蹉,甚至引兵攻伐……且不论谁胜谁负,新罗一地将永远纳入大唐之版图,再不复分裂。”
房俊做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肉烂在锅里。”
窗外细雨潺潺,雨点打在花树的叶片上沙沙作响,书斋之内茶香氤氲,一片静谧。
房俊缓缓喝茶,其余三人则沉浸在这个话题当中,思虑百转,匡正得失。
他有一句话没说:纵然将来各处藩国脱离中枢自立一方,又能如何呢?
本是同源同种,有可能为了利益同室操戈、有阋墙之祸,可一旦面对外敌,则必然抱成一团,一致对外。
也不至于那种后世华夏以一己之力对抗豺群狼窝,举世皆敌的独孤无奈……
李勣手里婆娑着茶杯,缓缓道:“二郎此言颇有道理,不过细节之处还需斟酌商榷,不能操之过急。眼下最大之事便是殿下登基,而后消弭叛乱,其余之事自可徐徐图之,先制定一个章程,而后细致讨论,查缺补漏。”
李承乾连连点头,道:“兹事体大,自当谨慎为之。”
而后叹了口气,唏嘘道:“非是孤闲来生事,实在是父皇诸子唯孤愚钝,余者皆聪慧伶俐、能力卓越,若使其尽皆居于长安城中,生平才智不能伸展,孤这个兄长心中郁郁、颜面有愧。若能使得一众手足皆得一块封地,以之建国立祀、传承不绝,则李唐之血脉遍于天下、开枝散叶,父皇在天之灵,必然欣慰。”
李勣与李孝恭颔首,对于李承乾的心思表示认可。
任何一位君主即位之初,都是有着一番志向抱负的,只不过有些人或碍于困境或耽于享乐,渐渐忘记了初衷,变得昏聩恣意、泯然众人。
太子的心思,大家都知晓一二,虽然储位未废,但李二陛下生前对于储位之态度都一清二楚,若非暴卒驾崩,迟早易储。而今太子看似占据名分大义,实则心中有愧,毕竟这个位置李二陛下已经不属意于他。
如此,自然要做些事情既能向兄弟手足们展示他的宽广胸怀,又可以向李二陛下的英灵有一个交待——您看,我来做皇帝,也是能够做出一些旷古烁今的成就的,不比旁人差……
而太子所选择的方向,起码现在看来有几分可操作之处。
若此事最终成行,李二陛下诸子皆能封建一方,于境外建国屏藩四境,的确算得上一项古今罕有的巨大成就。
青史之上,足矣垂名。
而届时这个制度当真能够实现屏藩于外之本意,替中枢挡住四夷之攻略,使得天下再现八百年之王朝,他们这些开创者也都将彪炳青史,流芳百世。
面对如此显赫的身后名,谁能不动心呢……
……
忙碌一天的达官显贵、宗室郡王、诰命内妇们尽皆散去,稍做修整,明日还要入宫参加登基大典。
禁军与百骑司、京兆府携手,将长安城里里外外严密控制,但有作奸犯科、鼓噪生事之辈,不问缘由、不分轻重、不限身份,一应缉拿入狱,且不予审理,关押至大典结束再做论断。
房俊等人也不可能回家歇息,在宫中协助李承乾处置各项事务,其中最重要一项便是确定年号。
每一位皇帝即位之初,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志向抱负的,故而会择选年号,以表达自己的期望。
孔颖达率领数位当世大儒遴选多日,最终定下十余个字意上佳的年号,以供李承乾选择。
李承乾最终选择“仁和”二字,作为他登基之后的年号。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年号选定,一众大臣便纷纷一揖及地,赞誉道:“殿下宅心仁厚,天下之福也。”
由此年号,便可见李承乾登基之后的政治意图:宽仁相待,以和为贵……
身为臣子,再这样一个皇权至高无上的年代,谁不希望遇到一个宽厚的仁主呢?
李承乾并未因即将登基便展露所谓的皇者霸气,仍如以往那般谦逊和蔼,见众臣施礼,他也起身还礼,温言道:“诸位皆乃先帝肱骨,更与孤一道历经劫难、饱受磨砺,往后自当上下一心、精诚协作,继贞观之盛世,开创一番旷古烁今之功业,使我大唐威服四方,使我华夏邦宁永昌!”
“谨遵殿下御旨!”
殿上群臣齐声回应,声若雷鸣,震得大殿嗡嗡作响,齐心协力、士气如虹。
翌日天明,李承乾换上全幅帝王冠冕,带领文武群臣赶赴城南圜丘,祭祀昊天,登基即位。
昭告天下。
*****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一经建成,便成为捍卫关中的东大门,闻名天下,自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前隋之时,将关城由原址向南迁移十余里,另筑新城,与汉朝关城南北夹峙,地势愈发险要。
李治穿着一身锦袍,负手立于城关之上,遥望河水滔滔奔流如泄,耳畔轰鸣如雷,河风吹着衣袂飘飞,面色却前所未有的凝重。
父皇已经入葬,今日太子也将登基为帝、昭告天下,于太极宫中接受臣子、万民之拥戴,自此占尽名分大义。
山东私军虽然陆续渡过黄河,尉迟恭更派遣麾下猛将沿河设阻,迫使水师船队进展缓慢,但距离洛阳也已不远,直抵潼关也是迟早之事。
任凭他心胸如海、气量恢宏,此刻也不禁生出“穷途末路”之感,心情颓然沮丧,怀疑是否还能反败为胜、逆而夺取……
“殿下,丘行恭回来了。”
身形干瘦佝偻的王瘦石无声无息的出现在李治身后,轻声说道。
李治从沮丧的情绪之中脱离出来,迎着河风深深吸了一口气,重新振奋精神,这才回身,随着王瘦石下了城关,前往营房会见丘行恭。
后世之时,某些国家在破除封建统治之后代之以民选,此举的确使得他们快速自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向现代社会进步,开启民智、发展科学,并一跃成为世界的主宰。
但那种政治制度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当选票决定一切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会发生。
一个毫无执政经历的商人成为国家的领袖,他会将这个国家带去何方?
一个神志昏聩的耄耋老翁靠着选票上位,他做出的决策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安全?
没有什么制度是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制度。
房俊颔首道:“封地存在之意义,不仅在于犒赏功臣、分封王室,更在于屏藩中枢、开疆拓土。譬如将一位亲王分封于江南之地,取其地址财税予以供养,一方面必然滋生其骄奢淫逸、欲壑难填,一方面削弱中枢财政、钱匮频仍,久而久之,互存怨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如若将其分封于外,其地贫瘠、其民寡贫,想要锐意进取、努力经营,便只能与中枢保持亲密的关系,在其发展壮大的同时,达到屏藩一方的目的。”
换言之,封国是要吸血才能存在,封于内,则吸自己的血,封于外,便只能吸别人的血……
李勣剑眉紧蹙,想了想,沉声道:“譬如如今身在新罗的吴王殿下?”
房俊笑道:“正是如此。”
吴王李恪身在新罗为王,封建一方,称王称霸,子孙代代传承、永不断绝,尊崇荣耀,举世瞩目。然则其独处一方,仅凭当初建国之时的班底,如何能够掌控新罗全国?必须依仗大唐之支援,才能站稳脚跟,一点一点清除掉金氏王族残留的势力,直至将其完全掌控,成为大唐藩国。
在此期间之内,新罗与大唐的关系互为一体、极为紧密,绝对不会出现内讧。
等到掌控新罗,或是勉力抵抗周边异族之觊觎,或是向外扩张攫取利益,起码百年之内,不会与中枢产生龌蹉。
李孝恭沉吟着道:“退一万步说,纵然将来吴王子孙与中枢产生龌蹉,甚至引兵攻伐……且不论谁胜谁负,新罗一地将永远纳入大唐之版图,再不复分裂。”
房俊做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肉烂在锅里。”
窗外细雨潺潺,雨点打在花树的叶片上沙沙作响,书斋之内茶香氤氲,一片静谧。
房俊缓缓喝茶,其余三人则沉浸在这个话题当中,思虑百转,匡正得失。
他有一句话没说:纵然将来各处藩国脱离中枢自立一方,又能如何呢?
本是同源同种,有可能为了利益同室操戈、有阋墙之祸,可一旦面对外敌,则必然抱成一团,一致对外。
也不至于那种后世华夏以一己之力对抗豺群狼窝,举世皆敌的独孤无奈……
李勣手里婆娑着茶杯,缓缓道:“二郎此言颇有道理,不过细节之处还需斟酌商榷,不能操之过急。眼下最大之事便是殿下登基,而后消弭叛乱,其余之事自可徐徐图之,先制定一个章程,而后细致讨论,查缺补漏。”
李承乾连连点头,道:“兹事体大,自当谨慎为之。”
而后叹了口气,唏嘘道:“非是孤闲来生事,实在是父皇诸子唯孤愚钝,余者皆聪慧伶俐、能力卓越,若使其尽皆居于长安城中,生平才智不能伸展,孤这个兄长心中郁郁、颜面有愧。若能使得一众手足皆得一块封地,以之建国立祀、传承不绝,则李唐之血脉遍于天下、开枝散叶,父皇在天之灵,必然欣慰。”
李勣与李孝恭颔首,对于李承乾的心思表示认可。
任何一位君主即位之初,都是有着一番志向抱负的,只不过有些人或碍于困境或耽于享乐,渐渐忘记了初衷,变得昏聩恣意、泯然众人。
太子的心思,大家都知晓一二,虽然储位未废,但李二陛下生前对于储位之态度都一清二楚,若非暴卒驾崩,迟早易储。而今太子看似占据名分大义,实则心中有愧,毕竟这个位置李二陛下已经不属意于他。
如此,自然要做些事情既能向兄弟手足们展示他的宽广胸怀,又可以向李二陛下的英灵有一个交待——您看,我来做皇帝,也是能够做出一些旷古烁今的成就的,不比旁人差……
而太子所选择的方向,起码现在看来有几分可操作之处。
若此事最终成行,李二陛下诸子皆能封建一方,于境外建国屏藩四境,的确算得上一项古今罕有的巨大成就。
青史之上,足矣垂名。
而届时这个制度当真能够实现屏藩于外之本意,替中枢挡住四夷之攻略,使得天下再现八百年之王朝,他们这些开创者也都将彪炳青史,流芳百世。
面对如此显赫的身后名,谁能不动心呢……
……
忙碌一天的达官显贵、宗室郡王、诰命内妇们尽皆散去,稍做修整,明日还要入宫参加登基大典。
禁军与百骑司、京兆府携手,将长安城里里外外严密控制,但有作奸犯科、鼓噪生事之辈,不问缘由、不分轻重、不限身份,一应缉拿入狱,且不予审理,关押至大典结束再做论断。
房俊等人也不可能回家歇息,在宫中协助李承乾处置各项事务,其中最重要一项便是确定年号。
每一位皇帝即位之初,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志向抱负的,故而会择选年号,以表达自己的期望。
孔颖达率领数位当世大儒遴选多日,最终定下十余个字意上佳的年号,以供李承乾选择。
李承乾最终选择“仁和”二字,作为他登基之后的年号。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年号选定,一众大臣便纷纷一揖及地,赞誉道:“殿下宅心仁厚,天下之福也。”
由此年号,便可见李承乾登基之后的政治意图:宽仁相待,以和为贵……
身为臣子,再这样一个皇权至高无上的年代,谁不希望遇到一个宽厚的仁主呢?
李承乾并未因即将登基便展露所谓的皇者霸气,仍如以往那般谦逊和蔼,见众臣施礼,他也起身还礼,温言道:“诸位皆乃先帝肱骨,更与孤一道历经劫难、饱受磨砺,往后自当上下一心、精诚协作,继贞观之盛世,开创一番旷古烁今之功业,使我大唐威服四方,使我华夏邦宁永昌!”
“谨遵殿下御旨!”
殿上群臣齐声回应,声若雷鸣,震得大殿嗡嗡作响,齐心协力、士气如虹。
翌日天明,李承乾换上全幅帝王冠冕,带领文武群臣赶赴城南圜丘,祭祀昊天,登基即位。
昭告天下。
*****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一经建成,便成为捍卫关中的东大门,闻名天下,自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前隋之时,将关城由原址向南迁移十余里,另筑新城,与汉朝关城南北夹峙,地势愈发险要。
李治穿着一身锦袍,负手立于城关之上,遥望河水滔滔奔流如泄,耳畔轰鸣如雷,河风吹着衣袂飘飞,面色却前所未有的凝重。
父皇已经入葬,今日太子也将登基为帝、昭告天下,于太极宫中接受臣子、万民之拥戴,自此占尽名分大义。
山东私军虽然陆续渡过黄河,尉迟恭更派遣麾下猛将沿河设阻,迫使水师船队进展缓慢,但距离洛阳也已不远,直抵潼关也是迟早之事。
任凭他心胸如海、气量恢宏,此刻也不禁生出“穷途末路”之感,心情颓然沮丧,怀疑是否还能反败为胜、逆而夺取……
“殿下,丘行恭回来了。”
身形干瘦佝偻的王瘦石无声无息的出现在李治身后,轻声说道。
李治从沮丧的情绪之中脱离出来,迎着河风深深吸了一口气,重新振奋精神,这才回身,随着王瘦石下了城关,前往营房会见丘行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