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坚定路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锦绣大唐之长安房俊最新章节!
一个坏消息是否能够影响军心士气,其实并不在于这个消息到底有多坏,而是在于军队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信,自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够重挫面前的强敌。
很显然,唐军之自信、自傲,天下无双!
这种信心非是自大狂妄,而是自大唐立国起,便横扫国内各路诸侯、反贼,而后又连破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等强国才慢慢建立起来,是以涤荡寰宇之赫赫战功为凭恃!
如若李二陛下当真于万军丛中被敌军射伤眼目,这会被数十万唐军视为奇耻大辱,纵然马革裹尸、埋骨辽东,亦要攻陷平穰城、覆亡高句丽,以敌人的鲜血来清洗自身之耻辱。
那等情况之下,必然是数十万唐军不讲战术、不计伤亡,以人命填出一场胜利。
绝无可能自乱阵脚、惶恐不安。
再加上历史之中高句丽的确玩弄过这样一个把戏,试图以此等谣言动摇唐军军心,故而房俊才敢笃定。
李孝恭饮了一口茶水,慢慢的品味着茶水的回甘,半晌方才叹息一声,摇摇头,道:“二郎尚未明白本王担忧之处并非陛下之伤势到底是真是假,因为如今之长安,很多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个,他们只在乎此等谣言所引发的震荡,会否让他们有机可乘。”
房俊目光微凝,试探着问道:“王爷所担忧的,可是宗室之内?”
他自然明白李孝恭言中之意,大唐虽然建国已久,但昔年“玄武门之变”之遗祸且已久未能肃清,太多人想着重蹈“玄武门之变”之覆辙,沿着李二陛下的旧路直达巅峰。
一旦长安局势失控,那些人便可趁机发难,想着心目当中的权势巅峰发动冲击。
一旦这等情况发生,社稷危矣……
李孝恭放下茶杯,面色凝重:“本王不参与朝政许久,朝堂上那些个官员武将到底何等心思着实捉摸不透,但是宗室之内,却难逃本王之法眼。”
这些年他为了避嫌,故意“自污”,使得自己得了一个“贪财纵欲”之风评,已久乐此不疲。对于朝堂上的政务,甚至门阀之间的瓜葛,他一概不闻不问,唯恐受到牵连。
但是纵然他不问世事,但“宗室第一郡王”的名头仍在,在宗室之内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依然有许多消息来源,可以让他清晰的掌握宗室之内的动向。
房俊道:“荆王殿下?”
李孝恭缓缓摇头:“不止。”
房俊倒吸一口凉气。
宗室之内,论身份地位,唯有荆王李元景有资格、有动机谋求至尊之位,所以陛下必定对其监视严密,“百骑司”怕是无数人日夜盯紧荆王府,一旦李元景有所异动,朝廷怕是即刻便会知晓。
而如果不仅仅是李元景有不臣之心,那么宗室之内必然乱成一锅粥。
大唐立国已久,李二陛下一手将这个帝国推至称霸宇内之巅峰,朝野上下对于李唐皇室之认可无与伦比,纵然是关陇门阀意欲谋朝篡位亦是不能,一旦起兵谋反,必定遭致天下反对,纵然能够屠戮宗室、登基为帝,整个天下亦会顷刻间陷入分裂,烽烟四起、战火遍及神州。
唯有皇室,才有谋朝篡位之可能!作为天下统治之根基,皇室稳定与否,至关重要。
皇室稳定,则社稷稳固;皇室不靖,则天下板荡!
房俊追问道:“到底都有哪些人心怀不轨?吾实在想不出,除去荆王之外,其余宗室又有何资格争逐大位?”
李孝恭叹息道:“非是本王不说,实在是有那样心思的人决不在少数。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之下,一旦本王随意猜测,其导致的情况往往使得整个宗室人人自危,便是那些没心思的,为求自保怕是也将不得不参预其中。”
这就是房俊对大唐立国之初的历史一知半解之缘故,事实上,李唐建立之初,高祖李渊也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几个儿子打天下,众多族人亦是慷慨赴死、以血肉之躯铸就大唐定鼎江山。
似李孝恭、李道宗这般宗室,原本便不是高祖李渊的嫡支子弟,却尽在武德初年立下赫赫战功,权势滔天、声望卓越,各个都自诩乃是国之干臣,为帝国立过功、流过血。
而“玄武门之变”固然使得李二陛下逆而篡取,于不可能之绝境反杀李建成,成为大唐皇帝,却也立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他让所有人都见识到出身并非铸造成就的唯一阶梯,是不是嫡长根本无所谓,只要够狠,只要掌握着强大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争逐皇位。
颇有一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味……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有唐一朝,皇位能够顺利传承的年份极少,大多要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厮杀争斗,方才能够确定皇位之传承。
而帝国之气运,亦在这种厮杀之中支离破碎,谁想夺得皇位就必须笼络统兵大将,故而导致边镇军权愈发强盛,“强枝弱干”之形势逐渐形成,终酿成盛唐倾颓之祸根……
两人沉默一阵,默默的饮者茶水,都感觉眼下长安之局势颇为棘手。
半晌,李孝恭道:“此番让二郎前来,本王就是想要问一问,是否要竭尽全力的辅佐东宫,不留一丝余地?”
房俊默然,他明白李孝恭的意思。
若是长安稳定,社稷稳固,待到李二陛下御驾亲征覆亡高句丽,将辽东之地纳入帝国版图,帝国已经于形式之上大一统,自今而后,天下遂宁,对外征战将会放缓脚步,大规模的战争更是告一段落,将会以发展内政为国策。
如此情形之下,政局稳固,太子的储君之位自然彻底笃定,再无变动之可能,否则必将引发剧烈的朝局震荡,于帝国之利益不符。
然而,一旦眼下长安发生动乱,太子身负监国之责,一个“无能”之罪名怕是难以抹去,陛下会否一怒之下以此为借口,干脆将太子废黜,改立晋王为储?甚至于那些心怀叵测之辈若是兵变成功,李二陛下返京之后会否顺水推舟,直接将太子废黜?
这是极有可能之事。
所以李孝恭才会有这样一问,到底要不要全力支持东宫?毕竟东宫储位不稳,一旦失施,他们这些“太子党”就将成为李二陛下打压之对象,即便活命,也将远离权力中枢,利益大受损失。
况且储君权力之争夺,历来都伴随着血腥,成功了自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旦失败,想要活命简直难如登天。
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房俊并未更深一步予以思考,当初他从“远离储位之争”转变为“全力扶持东宫”,就对此进行过一番最深层次的考量。结果自然便是既然重生一回,当战线自己之价值,尽可能的去避免大唐重蹈历史之覆辙,走向那一条“强枝弱干”的旧路,在鼎盛之时轰然崩塌,使得后世子孙扼腕长叹。
他抬头看了李孝恭一眼,颔首道:“自然要全力支持东宫,若东宫失势,崛起的必然是关陇门阀。以关陇门阀之强势,必将重现贞观初年一手遮天之旧事,甚至犹有过之!眼下朝廷所原酿的种种改革,皆是针对大破以往的权力平衡,受损最大的便是关陇门阀,一旦被他们得势,必将这些政策全部废黜,朝堂之上紧要衙门皆被关陇子弟侵占。而宗室之内,无论是谁意欲染指大位,自身之能力尽皆不足,要么依附关陇,要么拉拢山东、江南,待到他们事成,必将使得山东、江南、甚至陇右各地的地方力量暴涨,而京畿空虚,造成强枝弱干之局势……无论哪一种,皆是亡国之祸根!故而,于公于私,咱们都只能支持东宫。”
一个坏消息是否能够影响军心士气,其实并不在于这个消息到底有多坏,而是在于军队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信,自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够重挫面前的强敌。
很显然,唐军之自信、自傲,天下无双!
这种信心非是自大狂妄,而是自大唐立国起,便横扫国内各路诸侯、反贼,而后又连破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等强国才慢慢建立起来,是以涤荡寰宇之赫赫战功为凭恃!
如若李二陛下当真于万军丛中被敌军射伤眼目,这会被数十万唐军视为奇耻大辱,纵然马革裹尸、埋骨辽东,亦要攻陷平穰城、覆亡高句丽,以敌人的鲜血来清洗自身之耻辱。
那等情况之下,必然是数十万唐军不讲战术、不计伤亡,以人命填出一场胜利。
绝无可能自乱阵脚、惶恐不安。
再加上历史之中高句丽的确玩弄过这样一个把戏,试图以此等谣言动摇唐军军心,故而房俊才敢笃定。
李孝恭饮了一口茶水,慢慢的品味着茶水的回甘,半晌方才叹息一声,摇摇头,道:“二郎尚未明白本王担忧之处并非陛下之伤势到底是真是假,因为如今之长安,很多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个,他们只在乎此等谣言所引发的震荡,会否让他们有机可乘。”
房俊目光微凝,试探着问道:“王爷所担忧的,可是宗室之内?”
他自然明白李孝恭言中之意,大唐虽然建国已久,但昔年“玄武门之变”之遗祸且已久未能肃清,太多人想着重蹈“玄武门之变”之覆辙,沿着李二陛下的旧路直达巅峰。
一旦长安局势失控,那些人便可趁机发难,想着心目当中的权势巅峰发动冲击。
一旦这等情况发生,社稷危矣……
李孝恭放下茶杯,面色凝重:“本王不参与朝政许久,朝堂上那些个官员武将到底何等心思着实捉摸不透,但是宗室之内,却难逃本王之法眼。”
这些年他为了避嫌,故意“自污”,使得自己得了一个“贪财纵欲”之风评,已久乐此不疲。对于朝堂上的政务,甚至门阀之间的瓜葛,他一概不闻不问,唯恐受到牵连。
但是纵然他不问世事,但“宗室第一郡王”的名头仍在,在宗室之内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依然有许多消息来源,可以让他清晰的掌握宗室之内的动向。
房俊道:“荆王殿下?”
李孝恭缓缓摇头:“不止。”
房俊倒吸一口凉气。
宗室之内,论身份地位,唯有荆王李元景有资格、有动机谋求至尊之位,所以陛下必定对其监视严密,“百骑司”怕是无数人日夜盯紧荆王府,一旦李元景有所异动,朝廷怕是即刻便会知晓。
而如果不仅仅是李元景有不臣之心,那么宗室之内必然乱成一锅粥。
大唐立国已久,李二陛下一手将这个帝国推至称霸宇内之巅峰,朝野上下对于李唐皇室之认可无与伦比,纵然是关陇门阀意欲谋朝篡位亦是不能,一旦起兵谋反,必定遭致天下反对,纵然能够屠戮宗室、登基为帝,整个天下亦会顷刻间陷入分裂,烽烟四起、战火遍及神州。
唯有皇室,才有谋朝篡位之可能!作为天下统治之根基,皇室稳定与否,至关重要。
皇室稳定,则社稷稳固;皇室不靖,则天下板荡!
房俊追问道:“到底都有哪些人心怀不轨?吾实在想不出,除去荆王之外,其余宗室又有何资格争逐大位?”
李孝恭叹息道:“非是本王不说,实在是有那样心思的人决不在少数。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之下,一旦本王随意猜测,其导致的情况往往使得整个宗室人人自危,便是那些没心思的,为求自保怕是也将不得不参预其中。”
这就是房俊对大唐立国之初的历史一知半解之缘故,事实上,李唐建立之初,高祖李渊也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几个儿子打天下,众多族人亦是慷慨赴死、以血肉之躯铸就大唐定鼎江山。
似李孝恭、李道宗这般宗室,原本便不是高祖李渊的嫡支子弟,却尽在武德初年立下赫赫战功,权势滔天、声望卓越,各个都自诩乃是国之干臣,为帝国立过功、流过血。
而“玄武门之变”固然使得李二陛下逆而篡取,于不可能之绝境反杀李建成,成为大唐皇帝,却也立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他让所有人都见识到出身并非铸造成就的唯一阶梯,是不是嫡长根本无所谓,只要够狠,只要掌握着强大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争逐皇位。
颇有一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味……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有唐一朝,皇位能够顺利传承的年份极少,大多要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厮杀争斗,方才能够确定皇位之传承。
而帝国之气运,亦在这种厮杀之中支离破碎,谁想夺得皇位就必须笼络统兵大将,故而导致边镇军权愈发强盛,“强枝弱干”之形势逐渐形成,终酿成盛唐倾颓之祸根……
两人沉默一阵,默默的饮者茶水,都感觉眼下长安之局势颇为棘手。
半晌,李孝恭道:“此番让二郎前来,本王就是想要问一问,是否要竭尽全力的辅佐东宫,不留一丝余地?”
房俊默然,他明白李孝恭的意思。
若是长安稳定,社稷稳固,待到李二陛下御驾亲征覆亡高句丽,将辽东之地纳入帝国版图,帝国已经于形式之上大一统,自今而后,天下遂宁,对外征战将会放缓脚步,大规模的战争更是告一段落,将会以发展内政为国策。
如此情形之下,政局稳固,太子的储君之位自然彻底笃定,再无变动之可能,否则必将引发剧烈的朝局震荡,于帝国之利益不符。
然而,一旦眼下长安发生动乱,太子身负监国之责,一个“无能”之罪名怕是难以抹去,陛下会否一怒之下以此为借口,干脆将太子废黜,改立晋王为储?甚至于那些心怀叵测之辈若是兵变成功,李二陛下返京之后会否顺水推舟,直接将太子废黜?
这是极有可能之事。
所以李孝恭才会有这样一问,到底要不要全力支持东宫?毕竟东宫储位不稳,一旦失施,他们这些“太子党”就将成为李二陛下打压之对象,即便活命,也将远离权力中枢,利益大受损失。
况且储君权力之争夺,历来都伴随着血腥,成功了自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旦失败,想要活命简直难如登天。
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房俊并未更深一步予以思考,当初他从“远离储位之争”转变为“全力扶持东宫”,就对此进行过一番最深层次的考量。结果自然便是既然重生一回,当战线自己之价值,尽可能的去避免大唐重蹈历史之覆辙,走向那一条“强枝弱干”的旧路,在鼎盛之时轰然崩塌,使得后世子孙扼腕长叹。
他抬头看了李孝恭一眼,颔首道:“自然要全力支持东宫,若东宫失势,崛起的必然是关陇门阀。以关陇门阀之强势,必将重现贞观初年一手遮天之旧事,甚至犹有过之!眼下朝廷所原酿的种种改革,皆是针对大破以往的权力平衡,受损最大的便是关陇门阀,一旦被他们得势,必将这些政策全部废黜,朝堂之上紧要衙门皆被关陇子弟侵占。而宗室之内,无论是谁意欲染指大位,自身之能力尽皆不足,要么依附关陇,要么拉拢山东、江南,待到他们事成,必将使得山东、江南、甚至陇右各地的地方力量暴涨,而京畿空虚,造成强枝弱干之局势……无论哪一种,皆是亡国之祸根!故而,于公于私,咱们都只能支持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