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各怀心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锦绣大唐之长安房俊最新章节!
身为皇帝近臣,从而能够站在帝国中枢,徜徉在权力的最顶端,诸遂良心中是有着抱负的。
谁不想大权在握、一呼百诺?
谁不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诸遂良于文学一道已然成为天下少数之翘楚,享誉天下、文名颇著,并且因而得到李二陛下之青睐,自认为乃是世间第一等的人才。宰辅之位杜如晦曾居之,房玄龄曾居之,李绩亦居之,或许将来连房俊那等小儿亦可居之……凭什么自己不能居之?
即便不能居于宰辅之位,可是左右朝堂政局、称量天下官吏这总该使得吧?他自认不必任何人差,所缺乏的也只是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而已。只要机会降临,自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所以他才会屡次对朝政、军务横加干预恣意指点,就是想要在李二陛下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不愿一辈子只能做一个皇帝的近臣,依靠“谗言媚上、投其所好”来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家族的富贵!
然而事与愿违,却又屡次遭受斥责于排挤。
没错,他将接二连三的遭遇视为一众文臣武将对他的忌惮,故而联起手来排斥他,以保住各自手中的权力不被他这个皇帝近臣所染指。
如此,心中岂能意平?
一股怨气在胸臆之中滋生决荡,一则为李二陛下之识人不明,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之机会,再则亦愤恨李绩、苏定方等人之排斥异己、心胸狭隘,不肯承认自己治世之才能。
但是在李二陛下面前,他却不敢将这股怨气表露出一分一毫。他跟随李二陛下多年,深知这位帝王是如何的雄才大略、英明烛照,看似随和的代表之下,是深入骨髓的乾纲独断!
一旦被李二陛下查知自己的怨气,很有可能将自己远远的放逐出去,再不许自己靠近帝国之中枢。
前番因为魏徵手稿之事而遭受贬谪,那是他一生从未经历过的灰暗阴霾,多少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使得他饱受挫折,这一生一世都不愿意再经历一回。
所以他觉得自己必须隐忍,只要隐忍下去,终有一日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从此正式攀上帝国权力之巅峰。
当然,他自己亦深知一切权力富贵尽皆来自于皇权……
*****
九月廿三,清晨。
凋零的树木、枯黄的野草尽皆蒙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江水奔流,远方的山峦也不复盛夏之时的郁郁葱葱,草木凋敝,露出红褐色的山体,远远看去愈发显得丑陋荒凉。
无数水师舰船在鸭绿水上一艘一艘的挤在一处,犹如鱼群猬集,彼此之间以铁锁相连,减少晃动,一块块宽厚的木板搭在船上,每块木板上都有楔子连接,好似一座坚固的桥体。
一夜时间,这样一座宽大稳定的浮桥在鸭绿水上搭起,天明时分,一部部唐军开始按照各自单位在鸭绿水北岸集结,快速渡河。
最先过河的便是薛万彻、阿史那思摩两人麾下的骑兵,这次依旧承担先锋之任务。数万人马渡河之后,在南岸稍作整顿,便即扬鞭南下,两路大军一路沿着海岸线的平坦地带向南,一路绕道东边自山岭之间传阅,齐齐杀向数百里外的平穰城。
中军则由李绩亲自指挥,渡河之后一路向南直扑平穰城,与另外两路先锋与平穰城下汇合。
初冬时节,李二陛下披着一件狐裘,策马站在鸭绿水北岸,看着无数大唐儿郎密密麻麻却又整齐有序的跨上浮桥渡过宽阔的鸭绿水,到得南岸之后便立即快马加鞭奔涌向南,一时间心潮澎湃难以自己。
热血男儿,谁不是壮志在怀,希冀着能够指点江山、挥事方遒,自己剑锋之所向,无数虎贲一往无前、视死如归?
这是男人最大之成就!
数十万大军在汉乐浪郡故地滚滚向前,犹如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纵横肆虐狂飙突进,沿途将面前一些试图抵抗之山城、军队尽皆冲垮、撕碎,浩浩荡荡直扑高句丽之国都平穰城。
……
平穰城。
“报!”
大莫离支府衙堂之内,信使一日三报。
“唐军已然于昨夜攻陷泊汋城,城内守军战死三万,余者尽皆投降,已然全军尽墨。”
“数万俘虏正被唐军水师押送回大唐境内,泊汋城彻底失陷,唐军皇帝之营帐已然设在城中。”
“昨夜开始,唐军水师于鸭绿水上搭设浮桥,拂晓时分,唐军开始渡河,其两路先锋已然渡河完毕,略作整顿之后,一东一西迂回穿插,直扑平穰城而来!”
……
衙堂之上,一众官员尽皆默然,一股悲观至极的情绪迅速蔓延。
谁都知道鸭绿水挡不住唐军,泊汋城失陷乃是早晚之事,只不过大家却又都抱着奢望,奢望泊汋城亦能够如安市城那般坚守多日,待到严冬来临,就算唐军各个三头六臂,也只能班师回朝、铩羽而归,重演当年隋军征伐高句丽的旧事。
然而泊汋城终究不是安市城,高句丽也只有一个乙支文德。
坚固的泊汋城被唐军一鼓而克,数万守军全军覆没,更是一夜之间便在宽阔的鸭绿水上搭建浮桥,数十万唐军眼下已经向着平穰城奔涌而来。
自鸭绿水至平穰城,期间固然尚有多处山城堡垒,但是高句丽朝廷认定这些山城并不能对唐军构成威胁,甚至连略微阻拦唐军的进军速度都做不到,便干脆将所有兵卒尽皆调回平穰城,集中举国之力,于平穰城下决一死战。
但是唐军东征以来狂飙突进的进军速度,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强横战力,使得满朝文武都很难生有侥幸之心。
高句丽曾经举国皆兵,抵抗了大隋数度攻伐,然而如今面对高潮换代之后的汉人军队,怕是终究要回天乏术、亡国灭种……
渊盖苏文将手中战报仔细看了一遍,放在书案之上,起身来到墙壁一侧,负手立定,好生端详了半晌墙壁上的舆图,心中勾勒着唐军三路进军的路线,良久,方才转身冷着脸面对一众惊慌失措的大臣,沉声道:“唐军势大,却并非不可战胜。天时、地利、人和尽皆在我,此战又岂能失败?诸位毋须恐慌,吾等只要能够稳守平穰城两个月,届时天寒地冻,浿水结冰,唐军水师无法为其大军快速供应补给,且唐军之中多有江南兵卒,不耐严寒,定有冻死冻伤之事,军心必乱。只要守住平穰城,全国之兵力将源源不断聚集,更有周边各族之盟友来援,唐军之溃败已成定局!”
这番话说得语气铿锵,衙堂上的大臣们有的固然嗤之以鼻,认为败局已定的是高句丽,并无回天之术,当然也有一些被渊盖苏文之气势所感染,觉得并非不能一战。
前隋征伐高句丽,每一次都是来势汹汹莫可抵御,可是到了最终皆是铩羽而归,可见高句丽乃天命所属,不由外敌覆亡。
“天命”这个东西很玄,看不见摸不到,但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对其笃信不疑。
说白了,这就是“势”,亦或者“运”,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也。高句丽人推崇汉家文化,也熟读汉人典籍,知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之意。
既然大隋盛极一时,一扫寰宇涤荡蛮夷,却为何偏偏倾举国之力三度攻伐高句丽皆未竟全功?
盖高句丽乃“天命之所属”也。
知晓“天命属我”,自然信心坚定,士气大振……
当然,那些心忧平穰城朝不保夕者,认定唐军狂攻之下平穰城必定化为一片焦土,他们不愿与平穰城共存亡,更不愿为渊盖苏文这等“逆臣”陪葬,便纷纷打起了主意,眼神下意识的瞄了瞄渊盖苏文身后跪坐的那个面如冠玉、文质彬彬的大唐世家子弟。
若是能够与之暗中连接一番,或许可以在战前便倒戈相向,向大唐皇帝宣誓效忠,这可比城破之中弃械投降摇尾乞怜好得太多了。
很多人动了心思……
身为皇帝近臣,从而能够站在帝国中枢,徜徉在权力的最顶端,诸遂良心中是有着抱负的。
谁不想大权在握、一呼百诺?
谁不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诸遂良于文学一道已然成为天下少数之翘楚,享誉天下、文名颇著,并且因而得到李二陛下之青睐,自认为乃是世间第一等的人才。宰辅之位杜如晦曾居之,房玄龄曾居之,李绩亦居之,或许将来连房俊那等小儿亦可居之……凭什么自己不能居之?
即便不能居于宰辅之位,可是左右朝堂政局、称量天下官吏这总该使得吧?他自认不必任何人差,所缺乏的也只是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而已。只要机会降临,自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所以他才会屡次对朝政、军务横加干预恣意指点,就是想要在李二陛下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不愿一辈子只能做一个皇帝的近臣,依靠“谗言媚上、投其所好”来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家族的富贵!
然而事与愿违,却又屡次遭受斥责于排挤。
没错,他将接二连三的遭遇视为一众文臣武将对他的忌惮,故而联起手来排斥他,以保住各自手中的权力不被他这个皇帝近臣所染指。
如此,心中岂能意平?
一股怨气在胸臆之中滋生决荡,一则为李二陛下之识人不明,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之机会,再则亦愤恨李绩、苏定方等人之排斥异己、心胸狭隘,不肯承认自己治世之才能。
但是在李二陛下面前,他却不敢将这股怨气表露出一分一毫。他跟随李二陛下多年,深知这位帝王是如何的雄才大略、英明烛照,看似随和的代表之下,是深入骨髓的乾纲独断!
一旦被李二陛下查知自己的怨气,很有可能将自己远远的放逐出去,再不许自己靠近帝国之中枢。
前番因为魏徵手稿之事而遭受贬谪,那是他一生从未经历过的灰暗阴霾,多少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使得他饱受挫折,这一生一世都不愿意再经历一回。
所以他觉得自己必须隐忍,只要隐忍下去,终有一日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从此正式攀上帝国权力之巅峰。
当然,他自己亦深知一切权力富贵尽皆来自于皇权……
*****
九月廿三,清晨。
凋零的树木、枯黄的野草尽皆蒙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江水奔流,远方的山峦也不复盛夏之时的郁郁葱葱,草木凋敝,露出红褐色的山体,远远看去愈发显得丑陋荒凉。
无数水师舰船在鸭绿水上一艘一艘的挤在一处,犹如鱼群猬集,彼此之间以铁锁相连,减少晃动,一块块宽厚的木板搭在船上,每块木板上都有楔子连接,好似一座坚固的桥体。
一夜时间,这样一座宽大稳定的浮桥在鸭绿水上搭起,天明时分,一部部唐军开始按照各自单位在鸭绿水北岸集结,快速渡河。
最先过河的便是薛万彻、阿史那思摩两人麾下的骑兵,这次依旧承担先锋之任务。数万人马渡河之后,在南岸稍作整顿,便即扬鞭南下,两路大军一路沿着海岸线的平坦地带向南,一路绕道东边自山岭之间传阅,齐齐杀向数百里外的平穰城。
中军则由李绩亲自指挥,渡河之后一路向南直扑平穰城,与另外两路先锋与平穰城下汇合。
初冬时节,李二陛下披着一件狐裘,策马站在鸭绿水北岸,看着无数大唐儿郎密密麻麻却又整齐有序的跨上浮桥渡过宽阔的鸭绿水,到得南岸之后便立即快马加鞭奔涌向南,一时间心潮澎湃难以自己。
热血男儿,谁不是壮志在怀,希冀着能够指点江山、挥事方遒,自己剑锋之所向,无数虎贲一往无前、视死如归?
这是男人最大之成就!
数十万大军在汉乐浪郡故地滚滚向前,犹如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纵横肆虐狂飙突进,沿途将面前一些试图抵抗之山城、军队尽皆冲垮、撕碎,浩浩荡荡直扑高句丽之国都平穰城。
……
平穰城。
“报!”
大莫离支府衙堂之内,信使一日三报。
“唐军已然于昨夜攻陷泊汋城,城内守军战死三万,余者尽皆投降,已然全军尽墨。”
“数万俘虏正被唐军水师押送回大唐境内,泊汋城彻底失陷,唐军皇帝之营帐已然设在城中。”
“昨夜开始,唐军水师于鸭绿水上搭设浮桥,拂晓时分,唐军开始渡河,其两路先锋已然渡河完毕,略作整顿之后,一东一西迂回穿插,直扑平穰城而来!”
……
衙堂之上,一众官员尽皆默然,一股悲观至极的情绪迅速蔓延。
谁都知道鸭绿水挡不住唐军,泊汋城失陷乃是早晚之事,只不过大家却又都抱着奢望,奢望泊汋城亦能够如安市城那般坚守多日,待到严冬来临,就算唐军各个三头六臂,也只能班师回朝、铩羽而归,重演当年隋军征伐高句丽的旧事。
然而泊汋城终究不是安市城,高句丽也只有一个乙支文德。
坚固的泊汋城被唐军一鼓而克,数万守军全军覆没,更是一夜之间便在宽阔的鸭绿水上搭建浮桥,数十万唐军眼下已经向着平穰城奔涌而来。
自鸭绿水至平穰城,期间固然尚有多处山城堡垒,但是高句丽朝廷认定这些山城并不能对唐军构成威胁,甚至连略微阻拦唐军的进军速度都做不到,便干脆将所有兵卒尽皆调回平穰城,集中举国之力,于平穰城下决一死战。
但是唐军东征以来狂飙突进的进军速度,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强横战力,使得满朝文武都很难生有侥幸之心。
高句丽曾经举国皆兵,抵抗了大隋数度攻伐,然而如今面对高潮换代之后的汉人军队,怕是终究要回天乏术、亡国灭种……
渊盖苏文将手中战报仔细看了一遍,放在书案之上,起身来到墙壁一侧,负手立定,好生端详了半晌墙壁上的舆图,心中勾勒着唐军三路进军的路线,良久,方才转身冷着脸面对一众惊慌失措的大臣,沉声道:“唐军势大,却并非不可战胜。天时、地利、人和尽皆在我,此战又岂能失败?诸位毋须恐慌,吾等只要能够稳守平穰城两个月,届时天寒地冻,浿水结冰,唐军水师无法为其大军快速供应补给,且唐军之中多有江南兵卒,不耐严寒,定有冻死冻伤之事,军心必乱。只要守住平穰城,全国之兵力将源源不断聚集,更有周边各族之盟友来援,唐军之溃败已成定局!”
这番话说得语气铿锵,衙堂上的大臣们有的固然嗤之以鼻,认为败局已定的是高句丽,并无回天之术,当然也有一些被渊盖苏文之气势所感染,觉得并非不能一战。
前隋征伐高句丽,每一次都是来势汹汹莫可抵御,可是到了最终皆是铩羽而归,可见高句丽乃天命所属,不由外敌覆亡。
“天命”这个东西很玄,看不见摸不到,但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对其笃信不疑。
说白了,这就是“势”,亦或者“运”,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也。高句丽人推崇汉家文化,也熟读汉人典籍,知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之意。
既然大隋盛极一时,一扫寰宇涤荡蛮夷,却为何偏偏倾举国之力三度攻伐高句丽皆未竟全功?
盖高句丽乃“天命之所属”也。
知晓“天命属我”,自然信心坚定,士气大振……
当然,那些心忧平穰城朝不保夕者,认定唐军狂攻之下平穰城必定化为一片焦土,他们不愿与平穰城共存亡,更不愿为渊盖苏文这等“逆臣”陪葬,便纷纷打起了主意,眼神下意识的瞄了瞄渊盖苏文身后跪坐的那个面如冠玉、文质彬彬的大唐世家子弟。
若是能够与之暗中连接一番,或许可以在战前便倒戈相向,向大唐皇帝宣誓效忠,这可比城破之中弃械投降摇尾乞怜好得太多了。
很多人动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