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皇登基,普天同庆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最新章节!
绝大多数百姓还是向着李起说话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意基础在,使得这一小部分人只要稍稍对李起表示了一点不满,便是会被百姓连声斥责。
那些人自然也是不敢再多说什么,纷纷收敛,即使是有那顽固不化的,也只敢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哪里又敢到外面去说。
这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起自从起兵以来,对老百姓都是极好,从未听说李起对老百姓有任何不义之举。
而这一次李起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凤阳皇陵痛责崇祯帝的罪过,
这不但没有对李起的名声造成丝毫损害,反而使得李起的地位更加巩固。
离开凤阳皇陵后,李起便立即马不停蹄,连南()京京城都没有落脚,直接带着人马向那被北()京出发。
一路前行,昼夜星驰。
虽然路途也是遥远,但好在这时候鞑子也已经被赶出关外,李自成、张献忠的势力也还远远没有触及到这里。
所以这一路上李起都是太平无事。
尽管路上也有一些势力,比如那乡绅地主武装,小的山头势力等,这些也是有的。
但是在李起这样的身份面前,在李起的大军面前,试问又有谁敢跳出来。
他们人人争先恐后,巴结李起都来不及,哪里敢去做任何阻挠的事情。
对于这些像苍蝇一样的人,李起自然也是懒得搭理,连见他们的兴趣都没有,直接便是选择了无视。
一路顺利无比,李起到达北()京后,便是选了一个日子登基称帝。
弘光元年七月初八,李起在这一天,在北()京登基称帝。
正式昭告天下,于今时今日正式改年号为“恒盛”,李起自然便是为“恒盛皇帝”。
本来按照封建礼法制度,新君继位都需要援用前一任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初,才会正式更改自己的年号。
但是因为李起这一次登基称帝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弘光皇帝在弘光元年就已经死了。
现在说弘光二年其实也并不准确,不过只是为了将中间那谋朝篡位的朱常淓区别开来而已。
你让李起去援用朱常淓的年号,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用弘光的年号,却又不准确,
所以李起在礼部朝臣的建议下,一登基就用属于自己的年号,也算是新朝新气象。
恒盛,连绵不绝谓之“恒”。兴旺炽烈谓之“盛”。
二字合二为一,寓意便是王朝将拥有绵绵不绝的繁荣昌盛。
这样的意义也正是李起需要的,所以对于“恒盛”这个年号,李起也是比较满意。
有道是新皇登基,普天同庆,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战争动乱的年代,更应如此,方可彰显新朝气象。
所以李起在登基的这一天,立即下旨昭告天下,免除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
不但如此,而且所有投身于贼寇的人,不论其罪行大小,自李起登基之日起一年内,只要向朝廷俯首认罪,朝廷便对其既往不咎,让其有一个从新做人的机会。
即便是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首恶,李起也是公然表示只要他们可以改邪归正,投靠朝廷,李起也可以不追究他们的罪过。
而与此同时,所有被关押在监牢里面的罪犯。除恶意杀人,罪行民愤极大的大罪,其余人也都是全部被赦免,
出狱,让他们和家人团聚,从新开始新的生活。
李起的这一封旨意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意义重大,这自是不言而喻。
第一,免除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这是封建王朝亘古未有的事情,从未听说,更不要说亲身感受。
须知封建王朝靠的就是农税啊,历朝历代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统治,靠的就是收税和徭役。
可是现在李起竟然一口气免了农税和徭役三年,不得不说,这样的魄力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了,李起为什么要免去天下的农税和徭役呢?
难道仅仅是讨好百姓吗。
免除了赋税和徭役,李起还拿什么来供养大明的军队,拿什么来维持朝廷的运转。
难道军队和官员都不吃不喝了。
这一点当然李起是心中有数的。
第一,因为天下大乱了二十多年,大明大部分的地方早就是一塌糊涂,许多的省份别说收税了,不给王朝添麻烦,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现在纵观整个天下,还能够正常收税收的地方,那也就只剩下江南等少部分地区。
其他的地方,例如京畿,陕西、河南、山东、四川,山西等地方,因为多年的战乱,早就是民生凋零,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也是常见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下,你找谁去收税。
而像江南那些省份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目前多少还能正常的收些税。
但是如果免除了战乱地区,这大半个大明的赋税,而不免江南之地的税赋,那又难免落人口实,说李起处事不公。
有道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要免就都免,要么就一个都别免,这便是这年头大多数人的思想。
否则,李起便是又要将江南那些地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以许多劣绅的德性,他们就有理由来反对李起了。
这是李起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一点便是因为大明王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基本上在税收这个制度上就开始变得僵化。
可以说维持大明帝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农税。
农税占了帝国财富税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的商税茶税什么的,这些本该重税的税收反倒是少了。
这样的税收制度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自然也是合理的。
毕竟那时候百废凋零,农业是重中之重,是发展的第一当务之急,也是当时唯一着力发展的产业,
所以农税自然也是占据朝廷税赋的绝大比例,这无可厚非。
但是时间在流逝,事事自然也在变化,随着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繁荣昌盛,天下经济形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绝大多数百姓还是向着李起说话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意基础在,使得这一小部分人只要稍稍对李起表示了一点不满,便是会被百姓连声斥责。
那些人自然也是不敢再多说什么,纷纷收敛,即使是有那顽固不化的,也只敢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哪里又敢到外面去说。
这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起自从起兵以来,对老百姓都是极好,从未听说李起对老百姓有任何不义之举。
而这一次李起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凤阳皇陵痛责崇祯帝的罪过,
这不但没有对李起的名声造成丝毫损害,反而使得李起的地位更加巩固。
离开凤阳皇陵后,李起便立即马不停蹄,连南()京京城都没有落脚,直接带着人马向那被北()京出发。
一路前行,昼夜星驰。
虽然路途也是遥远,但好在这时候鞑子也已经被赶出关外,李自成、张献忠的势力也还远远没有触及到这里。
所以这一路上李起都是太平无事。
尽管路上也有一些势力,比如那乡绅地主武装,小的山头势力等,这些也是有的。
但是在李起这样的身份面前,在李起的大军面前,试问又有谁敢跳出来。
他们人人争先恐后,巴结李起都来不及,哪里敢去做任何阻挠的事情。
对于这些像苍蝇一样的人,李起自然也是懒得搭理,连见他们的兴趣都没有,直接便是选择了无视。
一路顺利无比,李起到达北()京后,便是选了一个日子登基称帝。
弘光元年七月初八,李起在这一天,在北()京登基称帝。
正式昭告天下,于今时今日正式改年号为“恒盛”,李起自然便是为“恒盛皇帝”。
本来按照封建礼法制度,新君继位都需要援用前一任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初,才会正式更改自己的年号。
但是因为李起这一次登基称帝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弘光皇帝在弘光元年就已经死了。
现在说弘光二年其实也并不准确,不过只是为了将中间那谋朝篡位的朱常淓区别开来而已。
你让李起去援用朱常淓的年号,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用弘光的年号,却又不准确,
所以李起在礼部朝臣的建议下,一登基就用属于自己的年号,也算是新朝新气象。
恒盛,连绵不绝谓之“恒”。兴旺炽烈谓之“盛”。
二字合二为一,寓意便是王朝将拥有绵绵不绝的繁荣昌盛。
这样的意义也正是李起需要的,所以对于“恒盛”这个年号,李起也是比较满意。
有道是新皇登基,普天同庆,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战争动乱的年代,更应如此,方可彰显新朝气象。
所以李起在登基的这一天,立即下旨昭告天下,免除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
不但如此,而且所有投身于贼寇的人,不论其罪行大小,自李起登基之日起一年内,只要向朝廷俯首认罪,朝廷便对其既往不咎,让其有一个从新做人的机会。
即便是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首恶,李起也是公然表示只要他们可以改邪归正,投靠朝廷,李起也可以不追究他们的罪过。
而与此同时,所有被关押在监牢里面的罪犯。除恶意杀人,罪行民愤极大的大罪,其余人也都是全部被赦免,
出狱,让他们和家人团聚,从新开始新的生活。
李起的这一封旨意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意义重大,这自是不言而喻。
第一,免除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这是封建王朝亘古未有的事情,从未听说,更不要说亲身感受。
须知封建王朝靠的就是农税啊,历朝历代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统治,靠的就是收税和徭役。
可是现在李起竟然一口气免了农税和徭役三年,不得不说,这样的魄力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了,李起为什么要免去天下的农税和徭役呢?
难道仅仅是讨好百姓吗。
免除了赋税和徭役,李起还拿什么来供养大明的军队,拿什么来维持朝廷的运转。
难道军队和官员都不吃不喝了。
这一点当然李起是心中有数的。
第一,因为天下大乱了二十多年,大明大部分的地方早就是一塌糊涂,许多的省份别说收税了,不给王朝添麻烦,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现在纵观整个天下,还能够正常收税收的地方,那也就只剩下江南等少部分地区。
其他的地方,例如京畿,陕西、河南、山东、四川,山西等地方,因为多年的战乱,早就是民生凋零,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也是常见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下,你找谁去收税。
而像江南那些省份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目前多少还能正常的收些税。
但是如果免除了战乱地区,这大半个大明的赋税,而不免江南之地的税赋,那又难免落人口实,说李起处事不公。
有道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要免就都免,要么就一个都别免,这便是这年头大多数人的思想。
否则,李起便是又要将江南那些地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以许多劣绅的德性,他们就有理由来反对李起了。
这是李起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一点便是因为大明王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基本上在税收这个制度上就开始变得僵化。
可以说维持大明帝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农税。
农税占了帝国财富税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的商税茶税什么的,这些本该重税的税收反倒是少了。
这样的税收制度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自然也是合理的。
毕竟那时候百废凋零,农业是重中之重,是发展的第一当务之急,也是当时唯一着力发展的产业,
所以农税自然也是占据朝廷税赋的绝大比例,这无可厚非。
但是时间在流逝,事事自然也在变化,随着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繁荣昌盛,天下经济形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