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文网 > 新顺1730 > 第八二一章 自身定位(上)

第八二一章 自身定位(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新顺1730最新章节!

    赵立本倒是没想什么“不虑而知”之类的东西。

    只是这些年的生活,拓展了他的视野,使得过去围绕在他身边的百里世界,拓展了五千里。

    锡兰国的高浪埠,他自是没去过的。

    但评书里的黄龙府,虽然此黄龙府非彼黄龙府,终究自己是去过一个很远很远的、气候截然不同的、甚至在金矿里还见到了朝鲜国逃亡者的黄龙府。

    至于锡兰国的高浪埠,想来也差不多。

    总归,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自己当初就是被所谓的劳务派遣的人贩子骗了,去了那边差点死了,也不知道三弟能否活下来。

    至于这里的一切,已经没有太多可以留恋的东西了。

    他并不能用很宏观的视角去感受这个世界,但从他自己这些年的感受,和从父母朋友那里听到的过去的故事相比,也隐隐感觉到,这世道要变了。

    在这个和过去不同的、在江苏关东南洋登州府等几处已经取消了严格身份控制的时代,有了一笔钱,意味着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了。

    或是买地、或是开个小烧锅、或是办个小油坊,甚至办上二三台织机自己一家人歇机器不歇,纵然没有奴仆可用,可顿顿吃馍,总应是可以做到的。

    相较于江苏省从淮南到淮南广阔地区的、数百万被动卷入时代大潮中,全无选择只能被迫接受改革一切的人来说,赵立本无疑算是因祸得福的幸运者。

    只是,个人有这样的运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弟弟也可以跟着他离开乡社。

    然而,对这里乡社的人来说,并没有自己的选择。

    离开乡社,意味着失去了“授田”的资格,失去了祖祖辈辈最为重视的土地梦想。

    况且,离开之后,一无所有,过的也未必比现在好。

    可周边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传到这里,人心终是散了,宗教化的圣堂圣学,似也无法凝聚了。

    而对乡社的组织者而言,他们想要躲开江苏的改革,最终只是拖延了五年,五年之后,伴随着运河修通,他们也不得不考虑乡社的未来了。

    几日后,孟松麓领着权哲身来到了乡社。

    乡社里学农学的儒生,正在各个保甲间,分发一些树苗。

    年纪已老的程廷祚也在那里,孟松麓急忙带着权哲身赶过去,略说了一下权哲身的来历和此番借款之行的诸多问题后,看着那些树苗,奇道:“先生,这是?”

    “兴国公拨钱,在淮南垦区发放的,要求不管是垦荒公司,还是咱么乡社,都要种植一批楝树,有苗圃提供树苗。还发了一些苹果之类的苗木,但这些不强制。唯独楝树,种籽可榨油,树皮可防钉螺蛔虫之害,要求各处必须种植一定的数量,取代榨油率更高的桐桕,为其药用,之后去除钉螺蛔虫之害。”

    看着远处正在领取树苗的百姓,孟松麓还是忍不住为刘钰的改革说了一句好话。

    “自古云,朝廷之权,不下于县。兴国公于淮南改革,别的不说,棉种改良、推广楝树除虫,推行下来,比起过去乡村,着实便捷百倍不止。若能将墨西哥棉推广至全国、略遏钉螺蛔虫之害,仅此一事,兴国公可谓贤矣。”

    程廷祚也是赞许了嗯了一声,也只是嗯了一声,随后从袖中掏出了一封书信,递给了孟松麓道:“这是兴国公这次派人来发树苗时,传给我的一封信。你且看看吧。”

    说罢,趁着孟松麓看信的光景,和权哲身聊了几句。

    他年纪既大,名声这几年也高,自是站在一个和李瀷平辈的角度,对李瀷学问中的基督教思想提出了一些批评,又很专业地从儒生的角度指出李瀷的本性之说,有告子之论,恐非正途。

    程廷祚既是专业人士,指出的问题也确实存在,权哲身虽非国人,但是儒生,自是小辈。虽说弟子不闻师过,但终究学问尚浅,被程廷祚几句话,便说的心神动摇,觉得大国之儒果然不同,确实非东藩小地之能比。

    另一旁在那看信的孟松麓,逐字逐句地将刘钰给他们学派的信看完。

    看完之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信上的内容挺多,但总结起来也就那么一些内容。

    但颜李学派本身作为广义上的《周礼》政派,而非经书教派,和刘钰这种官僚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还是能互相讲通的。

    纵然有争执,但是一些讨论的底层逻辑是基本一致的,倒不至于全然出现你说成门楼子、我说胯骨轴子的情况。

    “先生,兴国公的信,其余人也看了吗?”

    程廷祚点点头道:“看了。霸术太重,可阳谋既行,叫人无可奈何。”

    孟松麓听到霸术二字,也只能苦笑。一旁的权哲身完全不懂二人在说什么,但他也自守礼,并不去问,虽然他对这个乡社的感觉非常好,觉得这就是他理想中的未来,但似乎好像现在并不是问这个的时候,大概是乡社出了什么问题。

    刘钰的信上,确实是把一些东西写的昭然若揭。

    开头就先讲了当初移民锡兰的故事。

    说,当初他逼着荷兰人,不得不解决爪哇唐人,因为蔗糖过剩加勒比蔗糖崛起导致单一的种植业出现了危机。

    又使武力压迫,使得荷兰人不敢屠戮。

    遂只能接受移唐人于锡兰的做法。

    移去之后,整修水利,消耗民力,民皆苦怨。

    待到水利基本完成、稻田基本自足、唐人怨气滔天之时,中荷开战。

    遂得数万归义军。

    以荷兰人为暴政;以朝廷为德政。

    如今呢,这里的情况是类似的,运河、海堤、基本水利这几项大基建已经基本完成。

    可你们乡社也已经到了极限,但最基本的基础建设也已经完成。

    运河修通、棉产地、小麦轮作粮产地,以及逐渐发展的海外市场,此等巨大优势下,只要资本注入,完成转型,以纺织为主、种植为副,则乡社即可富裕。

    也就是说,此时正是乡社改革的最佳时机。继续拖下去,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钱,不是问题。

    刘钰在信上表示,借,肯定是可以借的。

    甚至于,他又不是专门放贷的,也未必非要以利益为导向。

    但现在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借的,因为乡社的情况让他很不满意,他也不觉得这算是什么好的方向。

    固有问题,诸如全国去哪找这么多理想主义的儒生、去哪再出找这种根本不需要解决地主土地矛盾的乡社等等,这都不提。

    只说,既说你们是《周礼》一派的,周礼到底是不是伪书、是不是王莽为了改制而故意抬高的,这都不提。

    但周礼里,可不是只有农业,还有工商业。

    当然,过去那种专门的匠籍制度是不行的,纺织业的发展下,新时代的工场制下,你们应该针对时代的发展,搞出一套东西来。

    如果可行,他倒是可以提供一笔资金支持。

    而且,趁着这个基建完成、棉产业发展的机会,改革可以说立竿见影。只要资金到位、新织机或者纺车到位,最多两年,又有政策扶植的棉纱,最多两年,即可发展起来。

    改革的阻力也会减轻许多,因为毕竟百姓也弄不懂之前和现在的区别、更别提弄懂修通了运河开拓了市场和修与开拓的过程的区别。

    只要撑个一二年,就能让百姓认可,树立起来一个样板。

    一个农业和工商业结合发展的农村样板。

    当然,信里面,刘钰也对自己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批评,表示不管怎么说,他们学派在乡社里搞教育、使得百姓皆有其田而不至兼并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刘钰自己也说,自己这一套改革,塑造了一些新兴的大城市。

    但乡村问题,他确实是走的消灭佃户而不是解决乡村问题的道路。将来什么样,谁也说不准,但可以确定,江苏改革后的诸多优势,或许可以在乡村问题上找到一条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至于这个样板立成什么样,那是他们学派的选择和探索,但总归现在这种肯定是不行。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搭上江苏棉纺织业发展的顺风车,是唯一正确的路。

    否则这个机遇期一旦错过,日后就会越来越难看。

    至于他们能不能在所有制问题上突破过去的窠臼,哪怕是搞成空想的那一套,也算是为将来点亮了一点希望。

    信如果只是写这些东西,也就还好,至少给了乡社一个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能。

    但显然,刘钰的信不可能只写了这些内容。

    例行的嘲讽之后,又提到了过去刘钰和他们学派之间的一些争执,而这里面也不免对程廷祚有些人身攻击和嘲讽。

    说程廷祚当初就作诗,提防西洋岛夷之祸。

    也知道吕宋的事,西洋人在那边实行了西洋的制度,颠倒了伦常云云。

    那么,你们这些儒生,为什么不走出去呢?世界那么大,古人云,寇可往,吾亦可往,你们为啥就没有传播圣道于天下的志气呢?

    天下尚且还有一些“茹毛饮血”的蛮夷,你们何不去哪里传播圣道?若能成,其功亦百倍于在一个村社折腾。因为你们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发现,只能从属于我的改革,并且一切以已成功的改革为前提进行来进行从属,包括你们如果发展乡社的纺织业的话。

    当然,如果你们真有传播圣道之心,现在正有一个现成的机会。

    虽然我不是很相信你们的力量,但这个事儿,资本的力量不太好办。而且涉及到一些日后的问题,所以你们若有这样的心思,那是最好的。

本站推荐: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王的女人谁敢动神医凰后邪王追妻田园佳婿采红武炼巅峰嫡嫁千金帝仙妖娆:摄政王妃,拽上天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新顺1730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绿色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望舒慕羲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望舒慕羲和并收藏新顺1730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