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四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父可敌国最新章节!
于是三家又鼓足余勇,继续挑灯夜战。
而且他们惊喜的发现,黑夜能让城头明军的‘丢檑木’有失水准,明显有更多的土兵可以爬上城头,与守军战在一处了。
“快,加大力度,一鼓作气,占领城头!”当雄几人登时就来了精神,又只想着那万贯重赏了。
然而,他们纯属想太多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堡里足足有两万五千名守军。只是城头地方有限,所以大部分守军都充当预备队,在城下待命呢。
所以沐英手里有充足的预备队,哪里吃紧,便派兵支援哪里。
他在城门楼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夜晚也不影响他对战局精确的掌握,总能及时查漏补缺,始终牢牢的掌握着每一面城墙。
而且他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北面堡墙,因为那边是正规元军的主攻方向。
那指挥攻城的元军将领,还是有点东西的,必须得打起精神来,见招拆招才行。
~~
指挥攻击北墙的,正是咬柱本人,他没有像另外三面一样,上来就一窝蜂的猛攻。
而是命令部下,在壕沟边上竖起木墙,挡住堡上丢下的标枪。随军的工匠则在木墙的掩护下,迅速挖坑打桩,搭建箭楼。
元军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占据制高点,这样就可以抵消明军的优势,反过来居高临下射击明军了。
只要压制住为数不多的明军,水东水西的军队再多,在元军眼里也不过是土鸡瓦狗。
虽然看不清元军在木墙后头捣鼓什么,但沐英还是一眼就看出对面将领的小九九。
沐英的应对也很简单,就是在城头上也搭建箭楼。你想比我高,我就比你更高。我的箭楼建在城头上,你的箭楼建在城底下,我一定能比伱建的更高!
居高临下的优势,是绝对不能拱手让人的。
元军的箭楼非常的简单,也十分巧妙,先用洛阳铲挖好四个深深的洞口,再将四根上好的毛竹插进去,箭楼的支柱就有了。
四根毛竹的顶端还安有滑轮,元军射手便坐进预制好的吊篮中,由其他士兵用绳索吊上去。
吊篮本身还三面都有防护,可以抵挡敌军的弓箭标枪,甚至还有个藤编的顶,可以防止敌军抛射。
一个完美的简易箭楼就这样建成了。而且省去了工匠在高空安装,射手爬上箭楼,这两步最容易遭到攻击的步骤,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安全性。
看着元军如此巧妙的避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连射手带箭楼一步到位,安装完成,连沐英也不得不承认,这还真是他没见识过的全新版本。
这很正常,蒙古人几乎把亚欧大陆祸祸遍了,论见多识广,没人能跟他们比。这就是他们从中亚学来的招数。
元军射手在足有三丈高的箭楼上,开始朝着两丈高的城头射击。堡墙上的明军全都暴露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内,一下子就有些被动了。
咬柱也不着急,命人继续修筑,沿着壕沟足足修了十个箭楼。每个箭楼都有四到五名射手,四五十名射手居高临下一起射击,把明军压制在箭垛后,没法露头。
他这才下令开始攻城。
但这时,明军的高台也修好了。
明军这款高台是由楚王殿下设计的,老六借鉴了后世的集装箱堆,命人预先制作了一个个大小依次递减的大方木箱。
安装时先放最大的,然后在依次将木箱摞上去,最小的放到最上头。这样一个可以直接攀爬上去的高台便建成了。
老六这款虽然和元军的工艺不同,但设计思想是一样的。都是预制的部件,现场组装,以提高安装速度。
而且箱子都是空的,以方便搬运。一面的箱板还可以装卸,方便随时填装沙袋木桩,以保证高台不会被大风吹倒,被自重压塌。
明军射手爬上去之后,同样可以卸掉板箱顶盖,在箱子里利用箱板的防护,与敌军作战。
说来也巧,双方高度居然差不多……
这下只顾着隔空互射,再也顾不上其他了。
对咬柱来说,这就达到目的了,他这才下令士兵攻城。
而且他还有其他招数——他又用毛竹和木桩做了简易的投石机,简单说就是以木桩为支点,以毛竹为杠杆。
在毛竹一梢安装上绳索,用绳索拴住兜网似的弹袋,弹袋中可以装上碎石,也可以装上点着的火油弹、最后由数名体重较大的士兵,用全身力气猛地压下另一端,便可将弹药抛出。
工艺和用料都十分简单,现做现用,而且抛射力度也很可观,打中了伤害着实不小。只是这法子太废竹子,再粗大的毛竹也经不住,几竿下来就劈成篾条了,就得再换一根。
当然也没什么准头可言,跟三哥的导弹一样,每一下弹着点都不可预测。只能打到哪算哪。
不过打得多了,还是有收获的。十发总有一发可以落在城头上,碎石飞溅,让人躲无可躲。同样能对守军造成杀伤。
而且元军还向城内抛射火油弹,试图引发大火。
幸好开战前,为了取房梁,楚王已经将靠近城墙的房顶都拆掉了。又按照沐英的吩咐,将那些堆积在房前屋后的稻草、秸秆,一部分集中到堡中央堆放,另一部分用不着的,便统统扔到壕沟里去。
那晚壕沟里点着的大火,就是烧的这些玩意儿。
朱桢还命人给家家户户水缸备满水,再组织好灭火队伍,准备好灭火的工具,哪里起火就救哪里。总算没有让元军得逞。
双方越打越激烈,直到天黑时元军还没有收兵的意思,明军也只好奉陪到底。
沐英知道对面的元军将领是要搞疲劳战术。昨天和今天上午,都是三部的蛮夷土兵在作战,元军正规部队都没有出动,肯定是在养精蓄锐。
昨天晚上,元军还不停地在堡外鼓噪,一是防止明军下城偷袭,二是让明军保持高度紧张,消耗他们的精神。
如果守军从昨天开始就高度紧张,到了今晚必然疲惫不堪,反应迟缓,他们就有可乘之机了。
然而沐英早就排好了班,各支部队轮番上城,以车轮大战应对疲劳战术,让城头的守军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元军将领的如意算盘又落了空。
(本章完)
于是三家又鼓足余勇,继续挑灯夜战。
而且他们惊喜的发现,黑夜能让城头明军的‘丢檑木’有失水准,明显有更多的土兵可以爬上城头,与守军战在一处了。
“快,加大力度,一鼓作气,占领城头!”当雄几人登时就来了精神,又只想着那万贯重赏了。
然而,他们纯属想太多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堡里足足有两万五千名守军。只是城头地方有限,所以大部分守军都充当预备队,在城下待命呢。
所以沐英手里有充足的预备队,哪里吃紧,便派兵支援哪里。
他在城门楼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夜晚也不影响他对战局精确的掌握,总能及时查漏补缺,始终牢牢的掌握着每一面城墙。
而且他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北面堡墙,因为那边是正规元军的主攻方向。
那指挥攻城的元军将领,还是有点东西的,必须得打起精神来,见招拆招才行。
~~
指挥攻击北墙的,正是咬柱本人,他没有像另外三面一样,上来就一窝蜂的猛攻。
而是命令部下,在壕沟边上竖起木墙,挡住堡上丢下的标枪。随军的工匠则在木墙的掩护下,迅速挖坑打桩,搭建箭楼。
元军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占据制高点,这样就可以抵消明军的优势,反过来居高临下射击明军了。
只要压制住为数不多的明军,水东水西的军队再多,在元军眼里也不过是土鸡瓦狗。
虽然看不清元军在木墙后头捣鼓什么,但沐英还是一眼就看出对面将领的小九九。
沐英的应对也很简单,就是在城头上也搭建箭楼。你想比我高,我就比你更高。我的箭楼建在城头上,你的箭楼建在城底下,我一定能比伱建的更高!
居高临下的优势,是绝对不能拱手让人的。
元军的箭楼非常的简单,也十分巧妙,先用洛阳铲挖好四个深深的洞口,再将四根上好的毛竹插进去,箭楼的支柱就有了。
四根毛竹的顶端还安有滑轮,元军射手便坐进预制好的吊篮中,由其他士兵用绳索吊上去。
吊篮本身还三面都有防护,可以抵挡敌军的弓箭标枪,甚至还有个藤编的顶,可以防止敌军抛射。
一个完美的简易箭楼就这样建成了。而且省去了工匠在高空安装,射手爬上箭楼,这两步最容易遭到攻击的步骤,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安全性。
看着元军如此巧妙的避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连射手带箭楼一步到位,安装完成,连沐英也不得不承认,这还真是他没见识过的全新版本。
这很正常,蒙古人几乎把亚欧大陆祸祸遍了,论见多识广,没人能跟他们比。这就是他们从中亚学来的招数。
元军射手在足有三丈高的箭楼上,开始朝着两丈高的城头射击。堡墙上的明军全都暴露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内,一下子就有些被动了。
咬柱也不着急,命人继续修筑,沿着壕沟足足修了十个箭楼。每个箭楼都有四到五名射手,四五十名射手居高临下一起射击,把明军压制在箭垛后,没法露头。
他这才下令开始攻城。
但这时,明军的高台也修好了。
明军这款高台是由楚王殿下设计的,老六借鉴了后世的集装箱堆,命人预先制作了一个个大小依次递减的大方木箱。
安装时先放最大的,然后在依次将木箱摞上去,最小的放到最上头。这样一个可以直接攀爬上去的高台便建成了。
老六这款虽然和元军的工艺不同,但设计思想是一样的。都是预制的部件,现场组装,以提高安装速度。
而且箱子都是空的,以方便搬运。一面的箱板还可以装卸,方便随时填装沙袋木桩,以保证高台不会被大风吹倒,被自重压塌。
明军射手爬上去之后,同样可以卸掉板箱顶盖,在箱子里利用箱板的防护,与敌军作战。
说来也巧,双方高度居然差不多……
这下只顾着隔空互射,再也顾不上其他了。
对咬柱来说,这就达到目的了,他这才下令士兵攻城。
而且他还有其他招数——他又用毛竹和木桩做了简易的投石机,简单说就是以木桩为支点,以毛竹为杠杆。
在毛竹一梢安装上绳索,用绳索拴住兜网似的弹袋,弹袋中可以装上碎石,也可以装上点着的火油弹、最后由数名体重较大的士兵,用全身力气猛地压下另一端,便可将弹药抛出。
工艺和用料都十分简单,现做现用,而且抛射力度也很可观,打中了伤害着实不小。只是这法子太废竹子,再粗大的毛竹也经不住,几竿下来就劈成篾条了,就得再换一根。
当然也没什么准头可言,跟三哥的导弹一样,每一下弹着点都不可预测。只能打到哪算哪。
不过打得多了,还是有收获的。十发总有一发可以落在城头上,碎石飞溅,让人躲无可躲。同样能对守军造成杀伤。
而且元军还向城内抛射火油弹,试图引发大火。
幸好开战前,为了取房梁,楚王已经将靠近城墙的房顶都拆掉了。又按照沐英的吩咐,将那些堆积在房前屋后的稻草、秸秆,一部分集中到堡中央堆放,另一部分用不着的,便统统扔到壕沟里去。
那晚壕沟里点着的大火,就是烧的这些玩意儿。
朱桢还命人给家家户户水缸备满水,再组织好灭火队伍,准备好灭火的工具,哪里起火就救哪里。总算没有让元军得逞。
双方越打越激烈,直到天黑时元军还没有收兵的意思,明军也只好奉陪到底。
沐英知道对面的元军将领是要搞疲劳战术。昨天和今天上午,都是三部的蛮夷土兵在作战,元军正规部队都没有出动,肯定是在养精蓄锐。
昨天晚上,元军还不停地在堡外鼓噪,一是防止明军下城偷袭,二是让明军保持高度紧张,消耗他们的精神。
如果守军从昨天开始就高度紧张,到了今晚必然疲惫不堪,反应迟缓,他们就有可乘之机了。
然而沐英早就排好了班,各支部队轮番上城,以车轮大战应对疲劳战术,让城头的守军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元军将领的如意算盘又落了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