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兵临于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猛卒最新章节!
天亮后,唐军便四处出击,驱赶吐蕃牧民,反抗者一律格杀,将数千户吐蕃牧民全部驱逐出安西。
郭宋带着手下在且末城四周巡视,且末城就是后世的且末县,位于昆仑山北麓,得益于昆山的积雪融水,这里分布着大片绿洲,河流众多,最后汇集成且末河,流入蒲昌海。
郭宋用马鞭指着四周绿洲道:“这里完全可以建立一座且末军镇,周围绿洲实行军屯,粮食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还能养牛羊,肉食和皮毛来源也能解决。”
谢天山在一旁道:“在且末建立军镇,一直是老王爷的梦想,他最初是想把东面的且末河四城连成一片,但都失败了,还是因为吐蕃军队源源不断地从高原杀来。”
郭宋完全可以理解,且末城正好位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分岔处,从高原过来,且末城是必经之路,吐蕃把且末城当做据点的原因就在这里。
郭宋点点头问题:“且末河四城现在如何了?”
且末河四城是指弩支城、新城、典合城和蒲桃城,十年前被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攻破,现在情况不知怎么样了?
谢天山叹息一声道:“且末河四城已经没有了,最后一点驻军也并到于阗,老王爷是想重建,但没有人力物力,只能作罢。”
如果在且末河四城的原址上重建一座大城,把它视为且末军镇,其实倒是比建在这里更好,那边背后是阿尔金山,又有且末河灌溉,绿洲比这里更多,一样可以大量屯田,这里虽然有不少绿洲,但冬天风太大,寒冷得让人受不了。
这时,郭宋又用马鞭指着北方,问谢天山道:“从这里可以直接北上吗?”
郭宋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从且末城去龟兹城,还要再折道返回蒲昌海,再向西进发,路途太远,耗费时间太多,如果能直接北上,至少可以节省四五天时间。
谢天山摇摇头道:“从这里直接北上就是大沙漠腹地了,不可能走人,我们一般都是向东走到蒲桃城,然后再直接北上,就不用去蒲昌海中转,虽然那边是图兰大沙漠边缘,但还是有小绿洲,骑马只需要两天时间就能穿过去,要比走蒲昌海节省三天时间。”
“如果向西走呢?”
谢天山笑道:“其实向西走更好,先到于阗军镇,然后顺着玉河北上,就能直接穿过大沙漠,抵达龟兹城。”
玉河就是后世的和田河,由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汇合而成,唐朝时还不是季节河,就算到枯水期还有水量很小的一缕河水,一直北上流入赤河,现在是冰雪融化之时,水量更足了,安西唐军不走蒲昌海的原因就在这里,直接走玉河,横穿大沙漠,就抵达于阗镇,没必要再绕远路。
郭宋沉思片刻,便欣然道:“那就去于阗镇!”
两天后,唐军彻底驱赶了附近的牧民,缴获了大量牛羊,这些牛羊并不是牧民所有,而是吐蕃军方的,牧民只是替吐蕃军方放牧而已,谢天山把这一点告诉了郭宋,唐军自然就不会客气,将属于吐蕃军方的二十几万头牛羊全部缴获,把牧民赶回了高原。
这时,从蒲昌海过来的五千头骆驼托负着两万石粮食抵达且末城,郭宋留一千军队守且末城,他率领一万五千大军和五千头骆驼以及大批牛羊前往千里外的于阗镇。
.......
从且末城前往于阗镇约有一千二百里,中途有几处绿洲,从前是唐军的守捉城,像兰城守捉、尼壤守捉以及坎城守捉,不过现在兵力不足,各守捉已经荒废了,绿洲也被吐蕃和吐谷浑牧民侵占,安西唐军无力驱赶。
唐军足足走了十天,才终于抵达了于阗镇,于阗镇的兵马使也是当年的老朋友郑据,郑据当年出任弩支城镇将时去龟兹求救,差点死在蒲昌海,被第一次来安西的郭宋救下。
郑据的父亲郑文高是于阗镇老兵马使,几年前去世后,郭昕便任命他为于阗兵马使,接过父亲的宝剑,继续坐镇于阗。
于阗镇目前有一千军队,这两年随着吐蕃不断侵占牧场,于阗国也感到了切肤之痛,他们开始善待唐军,于阗国的唐军才得以稍稍改善生活条件。
郑据听说郭宋到来,亲自出城十里迎接,望着一望无际的唐军,郑据更是激动万分,郭使君这是要把吐蕃彻底踢出安西啊!
他陪同着郭宋,一路向于阗城而去。
“说起来好笑,去年秋天于阗国王想夺回南山牧场,也没有通知我们,自己率两千军去驱赶吐蕃牧民,结果数百名吐蕃军杀来,于阗军队被打得大败,死伤几百人,吐蕃军还攻打于阗城,却被我们守住了,于阗王对我们态度大变,简直比亲兄弟还要亲。”
郭宋顿时有了兴趣,问道:“一千士兵是怎么守住于阗城?”
“用火油!”
郭宋眼前一亮,连忙问道:“哪里有火油?”
“在沙漠腹地就有,我们装了两千多桶,敌军来攻打时,我们用火油烧死了两百多个吐蕃士兵,他们就不得不撤军了。”
这倒是个好消息,安西有火油,一直在河西寻找火油未果的郭宋精神大振,他还准备花高价去购买延州的火油,这下可替他省钱了。
郭宋又听出了他话语中还有信息,又问道:“你刚才说的吐蕃军是从哪里过来的?”
“使君不会以为吐蕃军是从疏勒过来的吧?”
郭宋摇摇头,“刚开始我是这样认为,但感觉不对,就算吐蕃军长翅膀也飞不了这么快。”
“吐蕃军就在吉良镇,距离于阗城约三十里,驻扎了五百名吐蕃士兵,这边牧场大,吐蕃牧民也多,所以有军队保护,这么多年基本上彼此互不侵犯。
但去年那件事性质比较严重,阵亡两百余吐蕃士兵对他们来说是大事,疏勒吐蕃军很可能会来报复,于阗王这个冬天寝食不安,找我好几次商议对策,现在使君率大军过来,估计他能睡个安稳觉了。”
大军没有进城,直接在城外驻扎,他们携带了行军帐,行军帐比较轻巧,收拾搭建都比较容易,直接叠好后放在马背上,一顶行军帐可以睡三名士兵。
中军大帐也随即搭建起来,这时,郑据匆匆领来一名中年胡人男子,黑面虬须,用白布包着头,头巾有一颗硕大的红宝石,穿着一身上好的皮袄。
郑据给郭宋介绍道:“使君,这位就是于阗王阿俱罗!”
郭宋连忙行礼,“在下郭宋,给王爷见礼了!”
于阗王深深行一礼,用一口熟练的汉语道:“我们盼望唐朝大军,俨如病苛盼良医,终于把使君盼来了,在下汉名于胜。”
郭宋听他口音是很标准的长安官话,便笑道:“王爷似乎在长安呆过?”
“我年轻时在长安住了十几年,事实上,安西各国君主都在长安住过,语言交流不成问题。”
“这样就方便了,王爷请坐!”
两人分宾主落座,有亲兵给他们上了茶,阿俱罗满脸期待地问道:“这次郭使君率大军过来,应该是为了恢复安西节度府吧!”
郭宋点点头,“确实如此,这也是郭老郡王的遗愿,也是我们每一个大唐将士的心愿。”
“可是唐朝和吐蕃签署了会盟协议,这样主动进攻吐蕃,使君会不会被朝廷弹劾?”
消息不畅,阿俱罗并不知道长安和陇右发生的事情。
郭宋微微笑道:“在去年秋天,我们已经和吐蕃在陇右展开激战,会盟协议已经被撕毁了,所以我才决定率军入安西。”
“那太好了!”
阿俱罗十分兴奋问道:“需要我们做点什么?”
郭宋点点头,“把吐蕃赶出安西,我相信不仅仅是唐军的心愿,也是安西各国的共同心愿,我希望这次我们能共同努力,齐心合力把吐蕃赶出安西,所以在发动疏勒战役之前,我会在龟兹召集各国聚会,共商大计,也烦请王爷替我给大家转达。”
“我很乐意为使君转达!”
阿俱罗迟疑一下又问道:“唐军从东面过来,不知且末城那边的吐蕃军如何了?”
郭宋微微欠身笑道:“且末城的一千吐蕃军已经被我们全歼,吐蕃牧民都被赶回了高原,于阗的吐蕃军队我们将其歼灭,唐军主力会暂时驻扎在于阗镇,粮食我们携带了,牛羊也带了二十万头,不会给于阗国添麻烦。”
天亮后,唐军便四处出击,驱赶吐蕃牧民,反抗者一律格杀,将数千户吐蕃牧民全部驱逐出安西。
郭宋带着手下在且末城四周巡视,且末城就是后世的且末县,位于昆仑山北麓,得益于昆山的积雪融水,这里分布着大片绿洲,河流众多,最后汇集成且末河,流入蒲昌海。
郭宋用马鞭指着四周绿洲道:“这里完全可以建立一座且末军镇,周围绿洲实行军屯,粮食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还能养牛羊,肉食和皮毛来源也能解决。”
谢天山在一旁道:“在且末建立军镇,一直是老王爷的梦想,他最初是想把东面的且末河四城连成一片,但都失败了,还是因为吐蕃军队源源不断地从高原杀来。”
郭宋完全可以理解,且末城正好位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分岔处,从高原过来,且末城是必经之路,吐蕃把且末城当做据点的原因就在这里。
郭宋点点头问题:“且末河四城现在如何了?”
且末河四城是指弩支城、新城、典合城和蒲桃城,十年前被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攻破,现在情况不知怎么样了?
谢天山叹息一声道:“且末河四城已经没有了,最后一点驻军也并到于阗,老王爷是想重建,但没有人力物力,只能作罢。”
如果在且末河四城的原址上重建一座大城,把它视为且末军镇,其实倒是比建在这里更好,那边背后是阿尔金山,又有且末河灌溉,绿洲比这里更多,一样可以大量屯田,这里虽然有不少绿洲,但冬天风太大,寒冷得让人受不了。
这时,郭宋又用马鞭指着北方,问谢天山道:“从这里可以直接北上吗?”
郭宋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从且末城去龟兹城,还要再折道返回蒲昌海,再向西进发,路途太远,耗费时间太多,如果能直接北上,至少可以节省四五天时间。
谢天山摇摇头道:“从这里直接北上就是大沙漠腹地了,不可能走人,我们一般都是向东走到蒲桃城,然后再直接北上,就不用去蒲昌海中转,虽然那边是图兰大沙漠边缘,但还是有小绿洲,骑马只需要两天时间就能穿过去,要比走蒲昌海节省三天时间。”
“如果向西走呢?”
谢天山笑道:“其实向西走更好,先到于阗军镇,然后顺着玉河北上,就能直接穿过大沙漠,抵达龟兹城。”
玉河就是后世的和田河,由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汇合而成,唐朝时还不是季节河,就算到枯水期还有水量很小的一缕河水,一直北上流入赤河,现在是冰雪融化之时,水量更足了,安西唐军不走蒲昌海的原因就在这里,直接走玉河,横穿大沙漠,就抵达于阗镇,没必要再绕远路。
郭宋沉思片刻,便欣然道:“那就去于阗镇!”
两天后,唐军彻底驱赶了附近的牧民,缴获了大量牛羊,这些牛羊并不是牧民所有,而是吐蕃军方的,牧民只是替吐蕃军方放牧而已,谢天山把这一点告诉了郭宋,唐军自然就不会客气,将属于吐蕃军方的二十几万头牛羊全部缴获,把牧民赶回了高原。
这时,从蒲昌海过来的五千头骆驼托负着两万石粮食抵达且末城,郭宋留一千军队守且末城,他率领一万五千大军和五千头骆驼以及大批牛羊前往千里外的于阗镇。
.......
从且末城前往于阗镇约有一千二百里,中途有几处绿洲,从前是唐军的守捉城,像兰城守捉、尼壤守捉以及坎城守捉,不过现在兵力不足,各守捉已经荒废了,绿洲也被吐蕃和吐谷浑牧民侵占,安西唐军无力驱赶。
唐军足足走了十天,才终于抵达了于阗镇,于阗镇的兵马使也是当年的老朋友郑据,郑据当年出任弩支城镇将时去龟兹求救,差点死在蒲昌海,被第一次来安西的郭宋救下。
郑据的父亲郑文高是于阗镇老兵马使,几年前去世后,郭昕便任命他为于阗兵马使,接过父亲的宝剑,继续坐镇于阗。
于阗镇目前有一千军队,这两年随着吐蕃不断侵占牧场,于阗国也感到了切肤之痛,他们开始善待唐军,于阗国的唐军才得以稍稍改善生活条件。
郑据听说郭宋到来,亲自出城十里迎接,望着一望无际的唐军,郑据更是激动万分,郭使君这是要把吐蕃彻底踢出安西啊!
他陪同着郭宋,一路向于阗城而去。
“说起来好笑,去年秋天于阗国王想夺回南山牧场,也没有通知我们,自己率两千军去驱赶吐蕃牧民,结果数百名吐蕃军杀来,于阗军队被打得大败,死伤几百人,吐蕃军还攻打于阗城,却被我们守住了,于阗王对我们态度大变,简直比亲兄弟还要亲。”
郭宋顿时有了兴趣,问道:“一千士兵是怎么守住于阗城?”
“用火油!”
郭宋眼前一亮,连忙问道:“哪里有火油?”
“在沙漠腹地就有,我们装了两千多桶,敌军来攻打时,我们用火油烧死了两百多个吐蕃士兵,他们就不得不撤军了。”
这倒是个好消息,安西有火油,一直在河西寻找火油未果的郭宋精神大振,他还准备花高价去购买延州的火油,这下可替他省钱了。
郭宋又听出了他话语中还有信息,又问道:“你刚才说的吐蕃军是从哪里过来的?”
“使君不会以为吐蕃军是从疏勒过来的吧?”
郭宋摇摇头,“刚开始我是这样认为,但感觉不对,就算吐蕃军长翅膀也飞不了这么快。”
“吐蕃军就在吉良镇,距离于阗城约三十里,驻扎了五百名吐蕃士兵,这边牧场大,吐蕃牧民也多,所以有军队保护,这么多年基本上彼此互不侵犯。
但去年那件事性质比较严重,阵亡两百余吐蕃士兵对他们来说是大事,疏勒吐蕃军很可能会来报复,于阗王这个冬天寝食不安,找我好几次商议对策,现在使君率大军过来,估计他能睡个安稳觉了。”
大军没有进城,直接在城外驻扎,他们携带了行军帐,行军帐比较轻巧,收拾搭建都比较容易,直接叠好后放在马背上,一顶行军帐可以睡三名士兵。
中军大帐也随即搭建起来,这时,郑据匆匆领来一名中年胡人男子,黑面虬须,用白布包着头,头巾有一颗硕大的红宝石,穿着一身上好的皮袄。
郑据给郭宋介绍道:“使君,这位就是于阗王阿俱罗!”
郭宋连忙行礼,“在下郭宋,给王爷见礼了!”
于阗王深深行一礼,用一口熟练的汉语道:“我们盼望唐朝大军,俨如病苛盼良医,终于把使君盼来了,在下汉名于胜。”
郭宋听他口音是很标准的长安官话,便笑道:“王爷似乎在长安呆过?”
“我年轻时在长安住了十几年,事实上,安西各国君主都在长安住过,语言交流不成问题。”
“这样就方便了,王爷请坐!”
两人分宾主落座,有亲兵给他们上了茶,阿俱罗满脸期待地问道:“这次郭使君率大军过来,应该是为了恢复安西节度府吧!”
郭宋点点头,“确实如此,这也是郭老郡王的遗愿,也是我们每一个大唐将士的心愿。”
“可是唐朝和吐蕃签署了会盟协议,这样主动进攻吐蕃,使君会不会被朝廷弹劾?”
消息不畅,阿俱罗并不知道长安和陇右发生的事情。
郭宋微微笑道:“在去年秋天,我们已经和吐蕃在陇右展开激战,会盟协议已经被撕毁了,所以我才决定率军入安西。”
“那太好了!”
阿俱罗十分兴奋问道:“需要我们做点什么?”
郭宋点点头,“把吐蕃赶出安西,我相信不仅仅是唐军的心愿,也是安西各国的共同心愿,我希望这次我们能共同努力,齐心合力把吐蕃赶出安西,所以在发动疏勒战役之前,我会在龟兹召集各国聚会,共商大计,也烦请王爷替我给大家转达。”
“我很乐意为使君转达!”
阿俱罗迟疑一下又问道:“唐军从东面过来,不知且末城那边的吐蕃军如何了?”
郭宋微微欠身笑道:“且末城的一千吐蕃军已经被我们全歼,吐蕃牧民都被赶回了高原,于阗的吐蕃军队我们将其歼灭,唐军主力会暂时驻扎在于阗镇,粮食我们携带了,牛羊也带了二十万头,不会给于阗国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