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传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逆水行周最新章节!
被俘的隋国晋王杨广逃了,这件事情发生在灞桥驿,当时周国文武官员正在为行军元帅尉迟惇送行,虽然随后派兵穷追不舍,但还是没能追上。
杨广一行逃入骊山,尉迟惇派兵搜山,虽然射杀了几名营救杨广的死士,但杨广却从此没了踪迹。
现场人多眼杂,消息很快传开,长安城内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猜测杨广到底逃到哪里去了,一时间什么传言都有。
有人绘声绘色的传,说在骊山东南的玉山小道,见过一名富家郎君,想来就是逃亡的杨广;也有人在传,说在渭口河畔发现一具浮尸,衣着华贵正是投水自尽的杨广。
又有人在传,说的是内幕消息:当日,杨广逃出灞桥驿之后,换了身衣物,乔装打扮一番往陇右去了,有人在萧关附近遇见过他。
还有人在传,说某日子午谷忽然有异象发生:一只大鸟从天而降,驮着一个年轻人往蜀地方向飞去,据现场目击者所述,那人衣着不凡,极有可能是逃亡的杨广。
心急火燎的周国官府悬赏捉拿杨广,结果各种消息满天飞,各地都有目击者遇见杨广的传言,其真伪不得而知,但同时引起坊间关注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营救杨广的杨义臣。
杨义臣,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杨家的忠义之臣,果不其然做出了忠义之举。
对于长安的百姓来说,无论是元氏、宇文氏、杨氏或者什么氏,朝廷姓什么其实无所谓,无论是魏臣、周臣还是隋臣,只要有忠义之举那就值得敬佩。
中原数百年来换了不知道多少朝代,期间多少忠臣良将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今杨隋即将覆灭之际,有一个忠义之臣如流星般划过天际,那么大家都会念叨念叨的。
杨义臣本姓尉迟,是为尉迟义臣,其父尉迟崇仕周,与当今周国丞相尉迟迥是远亲,但在大象二年时追随辅政丞相杨坚,后来做了隋国臣子。
杨坚称帝后没几年尉迟崇战死,尉迟义臣被杨坚抚养长大,得赐姓杨,改名杨义臣。
此次周国收复长安,行军元帅尉迟惇来到长安,杨义臣假意归降复姓尉迟,骗得信任后领人在灞桥驿解救杨广,被乱箭射死。
没人质疑杨义臣的操守,其不顾个人安危救杨广于危难的壮举,让人敬佩不已,周国官员也没有将其枭首示众,而是收敛遗体葬于长安城郊。
立有石碑,上书“隋忠义之臣杨公讳义臣之墓”,其行昭昭,必将留名青史。
时局纷乱,谁都希望有这样的忠义之人救自己于危难之间,尉迟义臣改名杨义臣后,对杨家忠心耿耿,与相比,某些人的操守就让人鄙夷不已。
大象二年变乱之际,有许多周臣投了杨坚,后来成了隋臣,如今周国收复关中,这些人摇身一变又成了“反正忠臣”,和杨义臣一比,真是云泥之别。
其中一人的操行,更是让人诟病。
沛国公郑译,字正义,可是一点也不正义,昔年周太祖宇文泰颇为亲近年幼的郑译,让其与诸子相处,后来高祖宇文邕又很信赖他,让其做太子宇文赟的近臣。
待得宇文赟登基,越级提拔郑译,这位并无太大军功却得封国公爵,贪赃枉法名声狼藉,后来宇文赟遇刺身亡,郑译竟然和黄国公刘昉勾结,将辅政之权转给杨坚。
杨坚以隋代周,“沛、黄”二人居功至伟,没有他两个从中作梗,周国宗室也不会被杀得血流成河。
两人成了隋国的元勋之臣,却在去年年末做了周国内应,助周军拿下长安,如此三番数次反复的行径,当真是让人唾骂不已。
刘昉已于周军入长安当夜身亡,而郑译好端端的活到现在,原本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也没什么,但是有了杨义臣的对比之后,只会让他们愈发厌恶郑译的为人。
老天瞎了眼,怎么没一个闪电把这厮劈死!
郑译害死了那么多周国宗室,而如今收复长安的周军主帅、宗室宇文亮原谅了他,让人感慨杞国公的宽宏大量,而对时局稍微了解的,知道这是效仿汉高祖封雍齿故事。
再了解一些的,知道宇文亮是在拉拢原先的周国叛臣,为与尉迟丞相抗衡做准备,当然,对于为生计奔波的寻常百姓而言,都说杞国公心太软。
“哎哟,我那族兄刚从山南安州回来,听他说,那郑译在安陆过得有滋有味的。”
“有滋有味?此话怎讲?”
“有人请他吃喝玩乐呐!”
“嚯,谁啊这是,胆子这么大,就不怕朝廷怪罪么?”
“还能有谁,独脚铜人呗!”
“独脚铜人?原来是他,怪不得。”
长安某书肆,寻书的几人之中有两位正在闲聊,第三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独脚铜人是谁?”
“你不知道?独脚铜人就是邾公温。”
“猪公瘟?只有猪公才会发的瘟么?”
“是邾国封爵,宇文讳温。”
“喔,邾国啊,和杞国颇有渊源嘛,呃,莫非是...”
“正是,都是一家人,这位邾国公不同常人,据说嗜吃人肉,又经常强抢民女...”
“扯谈吧,坊间传言多有不实之处,岂不闻三人成虎之故事?”
“那当然,想来邾国公所谓嗜吃人肉、又经常强抢民女之事为讹传,不过他在安陆时常宴请郑译倒是真的,据说是要学音律、弹胡琵琶。”
郑译声名狼藉,但音律上的造诣倒是无人质疑,几位闲聊之间,觉得这位“邾公温”和其伯“杞公亮”一般宽容大度,但为了学胡琵琶就和郑译往来,倒是面皮厚不怕被人诟病。
自家的宗亲都被郑译害得几乎死绝,宇文温倒好,为了学个琵琶就敢请郑译吃喝玩乐,莫非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在邾国公那里混口饭吃?
“都是亲戚,杞国公世子那才叫谦谦君子,这位邾公温就另类些了。”
一阵闲聊之后,选好书付钱走人,书肆一角,正在翻看书籍的刘文静抬起头,回想着方才听到的议论若有所思。
周军收复长安,关中局势已经稳定,他和家人来到长安暂居躲避周边战乱,闲来无事便到书肆逛逛,结果发现了新出版的字帖。
那是黄州求学社出版的字帖,供人练习书法所用,当然是以时下流行的线装书形式出版,价格便宜质量也好,而其范文,是刘文静熟悉的钟繇书法所写。
全文拓印于西岳庙石碑,看出版日期,是宇文温在西岳庙拓印碑文之后不到两个月,那日刘文静刚好在西岳庙遇见对方,而之后的出版速度如此之快,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选好书籍付钱走人,刘文静让仆人提着书,自己走在街道上,看着行人来来往往的长安街道,他不由得感慨万千。
折腾了数年,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啊!
周国大象二年初,天元皇帝宇文赟遇刺身亡,眼见着宇文宗室即将辅政,生怕再出第二个宇文护的门阀权贵们,急不可耐站在辅政的杨坚那边。
一番战乱之后,杨坚以隋代周,这些门阀权贵成了新朝元勋,待得周军攻破长安,隋国即将灭亡,这些人中的人大多数又改头换面,成了反正忠臣。
刘文静已经看出来,宇文亮要拉拢这些人,抗衡独断朝纲的丞相尉迟迥,而尉迟一族本身又和世家大族们联姻,也必然宽恕曾经投靠杨坚的那些姻亲,免得助长宇文亮的势力。
国号变来变去,文武百官却没怎么变,都是那些世家、门阀、权贵及其子弟,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如今依然根深蒂固。
什么时候,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才有更多的机会出人头地呢?
走着走着,刘文静又想起方才那些人的议论来:莫非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在邾国公那里混口饭吃?(未完待续。)
被俘的隋国晋王杨广逃了,这件事情发生在灞桥驿,当时周国文武官员正在为行军元帅尉迟惇送行,虽然随后派兵穷追不舍,但还是没能追上。
杨广一行逃入骊山,尉迟惇派兵搜山,虽然射杀了几名营救杨广的死士,但杨广却从此没了踪迹。
现场人多眼杂,消息很快传开,长安城内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猜测杨广到底逃到哪里去了,一时间什么传言都有。
有人绘声绘色的传,说在骊山东南的玉山小道,见过一名富家郎君,想来就是逃亡的杨广;也有人在传,说在渭口河畔发现一具浮尸,衣着华贵正是投水自尽的杨广。
又有人在传,说的是内幕消息:当日,杨广逃出灞桥驿之后,换了身衣物,乔装打扮一番往陇右去了,有人在萧关附近遇见过他。
还有人在传,说某日子午谷忽然有异象发生:一只大鸟从天而降,驮着一个年轻人往蜀地方向飞去,据现场目击者所述,那人衣着不凡,极有可能是逃亡的杨广。
心急火燎的周国官府悬赏捉拿杨广,结果各种消息满天飞,各地都有目击者遇见杨广的传言,其真伪不得而知,但同时引起坊间关注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营救杨广的杨义臣。
杨义臣,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杨家的忠义之臣,果不其然做出了忠义之举。
对于长安的百姓来说,无论是元氏、宇文氏、杨氏或者什么氏,朝廷姓什么其实无所谓,无论是魏臣、周臣还是隋臣,只要有忠义之举那就值得敬佩。
中原数百年来换了不知道多少朝代,期间多少忠臣良将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今杨隋即将覆灭之际,有一个忠义之臣如流星般划过天际,那么大家都会念叨念叨的。
杨义臣本姓尉迟,是为尉迟义臣,其父尉迟崇仕周,与当今周国丞相尉迟迥是远亲,但在大象二年时追随辅政丞相杨坚,后来做了隋国臣子。
杨坚称帝后没几年尉迟崇战死,尉迟义臣被杨坚抚养长大,得赐姓杨,改名杨义臣。
此次周国收复长安,行军元帅尉迟惇来到长安,杨义臣假意归降复姓尉迟,骗得信任后领人在灞桥驿解救杨广,被乱箭射死。
没人质疑杨义臣的操守,其不顾个人安危救杨广于危难的壮举,让人敬佩不已,周国官员也没有将其枭首示众,而是收敛遗体葬于长安城郊。
立有石碑,上书“隋忠义之臣杨公讳义臣之墓”,其行昭昭,必将留名青史。
时局纷乱,谁都希望有这样的忠义之人救自己于危难之间,尉迟义臣改名杨义臣后,对杨家忠心耿耿,与相比,某些人的操守就让人鄙夷不已。
大象二年变乱之际,有许多周臣投了杨坚,后来成了隋臣,如今周国收复关中,这些人摇身一变又成了“反正忠臣”,和杨义臣一比,真是云泥之别。
其中一人的操行,更是让人诟病。
沛国公郑译,字正义,可是一点也不正义,昔年周太祖宇文泰颇为亲近年幼的郑译,让其与诸子相处,后来高祖宇文邕又很信赖他,让其做太子宇文赟的近臣。
待得宇文赟登基,越级提拔郑译,这位并无太大军功却得封国公爵,贪赃枉法名声狼藉,后来宇文赟遇刺身亡,郑译竟然和黄国公刘昉勾结,将辅政之权转给杨坚。
杨坚以隋代周,“沛、黄”二人居功至伟,没有他两个从中作梗,周国宗室也不会被杀得血流成河。
两人成了隋国的元勋之臣,却在去年年末做了周国内应,助周军拿下长安,如此三番数次反复的行径,当真是让人唾骂不已。
刘昉已于周军入长安当夜身亡,而郑译好端端的活到现在,原本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也没什么,但是有了杨义臣的对比之后,只会让他们愈发厌恶郑译的为人。
老天瞎了眼,怎么没一个闪电把这厮劈死!
郑译害死了那么多周国宗室,而如今收复长安的周军主帅、宗室宇文亮原谅了他,让人感慨杞国公的宽宏大量,而对时局稍微了解的,知道这是效仿汉高祖封雍齿故事。
再了解一些的,知道宇文亮是在拉拢原先的周国叛臣,为与尉迟丞相抗衡做准备,当然,对于为生计奔波的寻常百姓而言,都说杞国公心太软。
“哎哟,我那族兄刚从山南安州回来,听他说,那郑译在安陆过得有滋有味的。”
“有滋有味?此话怎讲?”
“有人请他吃喝玩乐呐!”
“嚯,谁啊这是,胆子这么大,就不怕朝廷怪罪么?”
“还能有谁,独脚铜人呗!”
“独脚铜人?原来是他,怪不得。”
长安某书肆,寻书的几人之中有两位正在闲聊,第三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独脚铜人是谁?”
“你不知道?独脚铜人就是邾公温。”
“猪公瘟?只有猪公才会发的瘟么?”
“是邾国封爵,宇文讳温。”
“喔,邾国啊,和杞国颇有渊源嘛,呃,莫非是...”
“正是,都是一家人,这位邾国公不同常人,据说嗜吃人肉,又经常强抢民女...”
“扯谈吧,坊间传言多有不实之处,岂不闻三人成虎之故事?”
“那当然,想来邾国公所谓嗜吃人肉、又经常强抢民女之事为讹传,不过他在安陆时常宴请郑译倒是真的,据说是要学音律、弹胡琵琶。”
郑译声名狼藉,但音律上的造诣倒是无人质疑,几位闲聊之间,觉得这位“邾公温”和其伯“杞公亮”一般宽容大度,但为了学胡琵琶就和郑译往来,倒是面皮厚不怕被人诟病。
自家的宗亲都被郑译害得几乎死绝,宇文温倒好,为了学个琵琶就敢请郑译吃喝玩乐,莫非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在邾国公那里混口饭吃?
“都是亲戚,杞国公世子那才叫谦谦君子,这位邾公温就另类些了。”
一阵闲聊之后,选好书付钱走人,书肆一角,正在翻看书籍的刘文静抬起头,回想着方才听到的议论若有所思。
周军收复长安,关中局势已经稳定,他和家人来到长安暂居躲避周边战乱,闲来无事便到书肆逛逛,结果发现了新出版的字帖。
那是黄州求学社出版的字帖,供人练习书法所用,当然是以时下流行的线装书形式出版,价格便宜质量也好,而其范文,是刘文静熟悉的钟繇书法所写。
全文拓印于西岳庙石碑,看出版日期,是宇文温在西岳庙拓印碑文之后不到两个月,那日刘文静刚好在西岳庙遇见对方,而之后的出版速度如此之快,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选好书籍付钱走人,刘文静让仆人提着书,自己走在街道上,看着行人来来往往的长安街道,他不由得感慨万千。
折腾了数年,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啊!
周国大象二年初,天元皇帝宇文赟遇刺身亡,眼见着宇文宗室即将辅政,生怕再出第二个宇文护的门阀权贵们,急不可耐站在辅政的杨坚那边。
一番战乱之后,杨坚以隋代周,这些门阀权贵成了新朝元勋,待得周军攻破长安,隋国即将灭亡,这些人中的人大多数又改头换面,成了反正忠臣。
刘文静已经看出来,宇文亮要拉拢这些人,抗衡独断朝纲的丞相尉迟迥,而尉迟一族本身又和世家大族们联姻,也必然宽恕曾经投靠杨坚的那些姻亲,免得助长宇文亮的势力。
国号变来变去,文武百官却没怎么变,都是那些世家、门阀、权贵及其子弟,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如今依然根深蒂固。
什么时候,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才有更多的机会出人头地呢?
走着走着,刘文静又想起方才那些人的议论来:莫非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在邾国公那里混口饭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