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背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逆水行周最新章节!
国子监,下课的钟声回荡在校园里,某教室内,结束讲课的博士徐文远却没急着离开,面对围上来的学生们,耐心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徐文远精通《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著作,学生们学习《左传》,自然会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为人师者答疑解惑。
徐文远治学,最反感照本宣科,他觉得为人师者,应该把经典中各卷文章的要点归纳出来,将精华教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他认为,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只要问题不是太肤浅,那么肯定是学生认真思考后才发现的问题,这种时候,只要教师一点拨,对方就会恍然大悟,然后学问就会上一个层次。
课间休息时间二十分钟,徐文远直到快要上课了才结束答疑,收拾书本离开教室。
走在走廊下,他看着屋檐外宛若柳絮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看着沿途许多匆忙赶回教室上课的学生,听着响起的上课钟声,情绪被这充满活力的校园所感染。
原本有些萧瑟的背影,在校园里变得高大起来。
太平时节真好,不需要担心兵荒马乱,不需要担心天灾人祸,只要有心,就可以好好求学,不像当年...
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徐文远经常想起往事,想起亲朋故旧,然后心中泛起淡淡的伤感,开始对往事唏嘘不已。
他少时家境贫寒,兄长开了个书肆卖书以维持生计,他在帮忙的时候抽空看书,看着看着就开始自学。
有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然后趁着有大儒公开授课,便混入听众之中,想办法向大儒请教。
就这么过了许多年,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即便后来成为经学大家,但因为自己求学的经历,从来不会将提问的学生拒之门外。
现在,天下太平,朝廷大兴学政,学子的求学条件和当年比可是天壤之别,朝廷又兴科举,以考试选拔人才,天下学子寒窗苦读,为了功名而努力着。
时代真的变了。
但是,家国同构、忠孝一体,是不应该变的。
徐文远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助理已经开好“暖气”,所以房间里温暖如春,他坐在高脚坐具——椅子上,将书本放好,接过助理拿来的报纸,认真看起来。
国子监为每一位博士和助教都订了报纸,这是今日的早报,送报人一大早就把报纸送到国子监,徐文远到国子监准备上课时,这报纸就放在办公桌上。
但是他觉得上课最重要,不想分心,所以直到下课回到办公室,才看起这份早已送到的早报。
前不久,他在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以《民律出,忠孝亡》为题,针对朝廷如今正在修订的《明德律》分篇《民律》,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
他认为家(家族)是国的基础,同居共财才是维系家(家族)的正确做法,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是错的,是不孝。
对祖父母、父母不孝的人,不会对君王忠诚。
朝廷若不把《民律》中一些错误的条款删除,就这么推行于世,过于强调“法”而轻视“礼”,必然导致家(家族)瓦解,忠孝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随着家的瓦解而烟消云散。
这就是徐文远的观点,一经发表引来各方热议,许多有识之士随后撰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声援他的主张。
而那些拥护《民律》原稿的人们,这段时间以来仿佛哑巴了一样,连个像样的反驳文章都没有。
当然没有反驳文章,因为徐文远知道自己的论点根本就没人敢正面反驳,“家国同构”可是决不允许任何挑战的信条,谁要驳倒他的论点,就得先把“家国同构”给否定。
然而,谁敢?
哪怕是刘光伯(刘炫)、刘士元(刘焯)都不敢。
他喝了一杯茶,继续翻看报纸,看看今日有没有反驳文章,看着看着,目光一凝。
报纸的一版,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背影》。
作者未署名,用第一人称“我”,写了这篇文章,而文章的内容,说的是父子关系。
“我”出生在光州,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光黄铁路沿线,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当然,光黄线现在延长了许多,所以我和同僚们一起忙着修铁路。
我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确切的说是和继母的关系很差,所以“别籍异财”,自己和妻儿在外生活,每月将一半的工资汇给父亲,算是尽孝道。
反正我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原因还有一个。
曾今,我很有希望科举中选,但因为母亲去世后,家中生变,父亲续弦后又生了几个儿子,囊中羞涩,所以我被迫中断学业,读技校,务工挣钱养家。
前途没了,我心中有怨气,所以能不回家就不回家,甚至不告而娶,父亲对此很生气,却未如继母撺掇的那般,到官府告我淫奔。
前不久,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在家住了几日,继母依旧冷冰冰的,我和弟弟们也没什么话说,至于父亲,依旧唠叨得让人心烦。
因为朝廷要修铁路,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太久,所以假期有限,不可能如在家务农的堂弟那样,为祖母服满丧期,于是等祖母下葬后,我便要离开。
那日,父亲送我到车站,上了车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我和父亲说了一会话,便和父亲道别。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车上坐着,不要走动。”
我看向车外,发现对面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小贩等着顾客,若要走到那边月台,必须穿过铁道,还得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年纪大了,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让我坐好,看好行李,我拗不过,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看上去还不太困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时,明显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单薄的身子向左微倾,样子看上去十分吃力。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眼泪忽然就流下来,赶紧擦掉眼泪。
我怕被父亲看见,也怕被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父亲已抱了红彤彤的橘子往回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下车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怀中上。
然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记得常写信,不要发电报,太费钱了。”
我送父亲下了车,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上车吧,行李没人看。”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上车坐下,眼泪又流出来。
徐文远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也流了下来,因为文章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文中父亲的背影,让他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
父亲去世多年,在徐文远的记忆里,其背影已经模糊,但有时又很清晰。
父子之情深似海,即便当父亲去世多年、儿子已经老迈,儿子依旧忘不了,所以徐文远被文章感动,流泪不止。
文章中的儿子受委屈,耽误了前途,所以对父亲有怨言,对继母不满,但依旧把每月工资的一半汇给父亲,以尽孝道。
然而,他本人却因为工作原因,要给朝廷修铁路,解君父之忧,这算是尽忠,却不能更好的孝顺父母,甚至不能为祖母服满丧期。
自古忠孝两难全。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这个感慨,自责自己对父亲不孝,却又不能对朝廷(天子)不忠,因为朝廷(天子)急切需要尽快修好更多的铁路,那就需要无数技术人员如同军中将士一般,为朝廷冲杀在前。
作者自责,认为自己不是孝子,随后又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忠于朝廷(天子)呢?
文章看到这里,徐文远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他期盼已久的反驳文章,作者直接用自身的平常经历,感慨(引出)“忠孝两难全”,来破他之前文章中的“忠孝一体”论点。
军人感慨“忠孝两难全”,徐文远有办法做出解释,让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经历不影响“忠孝一体”论。
但是此时此刻,徐文远却生不出半分反感之意,也不知该怎么反驳,因为对方的文章,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国子监,下课的钟声回荡在校园里,某教室内,结束讲课的博士徐文远却没急着离开,面对围上来的学生们,耐心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徐文远精通《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著作,学生们学习《左传》,自然会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为人师者答疑解惑。
徐文远治学,最反感照本宣科,他觉得为人师者,应该把经典中各卷文章的要点归纳出来,将精华教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他认为,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只要问题不是太肤浅,那么肯定是学生认真思考后才发现的问题,这种时候,只要教师一点拨,对方就会恍然大悟,然后学问就会上一个层次。
课间休息时间二十分钟,徐文远直到快要上课了才结束答疑,收拾书本离开教室。
走在走廊下,他看着屋檐外宛若柳絮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看着沿途许多匆忙赶回教室上课的学生,听着响起的上课钟声,情绪被这充满活力的校园所感染。
原本有些萧瑟的背影,在校园里变得高大起来。
太平时节真好,不需要担心兵荒马乱,不需要担心天灾人祸,只要有心,就可以好好求学,不像当年...
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徐文远经常想起往事,想起亲朋故旧,然后心中泛起淡淡的伤感,开始对往事唏嘘不已。
他少时家境贫寒,兄长开了个书肆卖书以维持生计,他在帮忙的时候抽空看书,看着看着就开始自学。
有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然后趁着有大儒公开授课,便混入听众之中,想办法向大儒请教。
就这么过了许多年,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即便后来成为经学大家,但因为自己求学的经历,从来不会将提问的学生拒之门外。
现在,天下太平,朝廷大兴学政,学子的求学条件和当年比可是天壤之别,朝廷又兴科举,以考试选拔人才,天下学子寒窗苦读,为了功名而努力着。
时代真的变了。
但是,家国同构、忠孝一体,是不应该变的。
徐文远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助理已经开好“暖气”,所以房间里温暖如春,他坐在高脚坐具——椅子上,将书本放好,接过助理拿来的报纸,认真看起来。
国子监为每一位博士和助教都订了报纸,这是今日的早报,送报人一大早就把报纸送到国子监,徐文远到国子监准备上课时,这报纸就放在办公桌上。
但是他觉得上课最重要,不想分心,所以直到下课回到办公室,才看起这份早已送到的早报。
前不久,他在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以《民律出,忠孝亡》为题,针对朝廷如今正在修订的《明德律》分篇《民律》,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
他认为家(家族)是国的基础,同居共财才是维系家(家族)的正确做法,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是错的,是不孝。
对祖父母、父母不孝的人,不会对君王忠诚。
朝廷若不把《民律》中一些错误的条款删除,就这么推行于世,过于强调“法”而轻视“礼”,必然导致家(家族)瓦解,忠孝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随着家的瓦解而烟消云散。
这就是徐文远的观点,一经发表引来各方热议,许多有识之士随后撰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声援他的主张。
而那些拥护《民律》原稿的人们,这段时间以来仿佛哑巴了一样,连个像样的反驳文章都没有。
当然没有反驳文章,因为徐文远知道自己的论点根本就没人敢正面反驳,“家国同构”可是决不允许任何挑战的信条,谁要驳倒他的论点,就得先把“家国同构”给否定。
然而,谁敢?
哪怕是刘光伯(刘炫)、刘士元(刘焯)都不敢。
他喝了一杯茶,继续翻看报纸,看看今日有没有反驳文章,看着看着,目光一凝。
报纸的一版,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背影》。
作者未署名,用第一人称“我”,写了这篇文章,而文章的内容,说的是父子关系。
“我”出生在光州,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光黄铁路沿线,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当然,光黄线现在延长了许多,所以我和同僚们一起忙着修铁路。
我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确切的说是和继母的关系很差,所以“别籍异财”,自己和妻儿在外生活,每月将一半的工资汇给父亲,算是尽孝道。
反正我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原因还有一个。
曾今,我很有希望科举中选,但因为母亲去世后,家中生变,父亲续弦后又生了几个儿子,囊中羞涩,所以我被迫中断学业,读技校,务工挣钱养家。
前途没了,我心中有怨气,所以能不回家就不回家,甚至不告而娶,父亲对此很生气,却未如继母撺掇的那般,到官府告我淫奔。
前不久,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在家住了几日,继母依旧冷冰冰的,我和弟弟们也没什么话说,至于父亲,依旧唠叨得让人心烦。
因为朝廷要修铁路,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太久,所以假期有限,不可能如在家务农的堂弟那样,为祖母服满丧期,于是等祖母下葬后,我便要离开。
那日,父亲送我到车站,上了车找到座位,放好行李,我和父亲说了一会话,便和父亲道别。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车上坐着,不要走动。”
我看向车外,发现对面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小贩等着顾客,若要走到那边月台,必须穿过铁道,还得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年纪大了,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让我坐好,看好行李,我拗不过,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看上去还不太困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时,明显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单薄的身子向左微倾,样子看上去十分吃力。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眼泪忽然就流下来,赶紧擦掉眼泪。
我怕被父亲看见,也怕被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父亲已抱了红彤彤的橘子往回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下车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怀中上。
然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记得常写信,不要发电报,太费钱了。”
我送父亲下了车,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上车吧,行李没人看。”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上车坐下,眼泪又流出来。
徐文远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也流了下来,因为文章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文中父亲的背影,让他想到自己父亲的背影。
父亲去世多年,在徐文远的记忆里,其背影已经模糊,但有时又很清晰。
父子之情深似海,即便当父亲去世多年、儿子已经老迈,儿子依旧忘不了,所以徐文远被文章感动,流泪不止。
文章中的儿子受委屈,耽误了前途,所以对父亲有怨言,对继母不满,但依旧把每月工资的一半汇给父亲,以尽孝道。
然而,他本人却因为工作原因,要给朝廷修铁路,解君父之忧,这算是尽忠,却不能更好的孝顺父母,甚至不能为祖母服满丧期。
自古忠孝两难全。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这个感慨,自责自己对父亲不孝,却又不能对朝廷(天子)不忠,因为朝廷(天子)急切需要尽快修好更多的铁路,那就需要无数技术人员如同军中将士一般,为朝廷冲杀在前。
作者自责,认为自己不是孝子,随后又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忠于朝廷(天子)呢?
文章看到这里,徐文远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他期盼已久的反驳文章,作者直接用自身的平常经历,感慨(引出)“忠孝两难全”,来破他之前文章中的“忠孝一体”论点。
军人感慨“忠孝两难全”,徐文远有办法做出解释,让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经历不影响“忠孝一体”论。
但是此时此刻,徐文远却生不出半分反感之意,也不知该怎么反驳,因为对方的文章,真是太让人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