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时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逆水行周最新章节!
辽东,抚顺,出巡至此的宇文温,身处露天煤矿矿区,看着矿区内忙碌的人影,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又看着煤场堆积如山的煤炭,只觉心旷神怡。
他头戴“安全盔”,身着工作服,脚穿“劳保靴”,宛若寻常矿井职工一般,站在矿区高台,俯视着宛若脸盆的露天煤矿矿区,时不时问陪同参观的技术人员一些问题。
抚顺为汉时玄菟故地之一,后为高句丽所占,自辽东之役后,重归中原朝廷管辖,宇文温知道后世大名鼎鼎的“抚顺煤矿”,于是将这里改名抚顺,然后投入人力物力勘探煤炭矿脉,然后进行大规模开采。
因为是“照着答案答题”,而煤矿的开采技术、管理制度,和叶城平顶山煤矿相同,所以抚顺的煤矿开采进度很快。
如今是明德十九年,八年时间过去,抚顺的露天煤矿已经初具规模,矿区的运煤轨道上,现在已经有了小火车在运转。
夏天才在中原鄂州试运行成功的火车,其技术很快便推广到全国各主要煤、铁矿区,各矿区的蒸汽机技术人员根据技术原理,用矿区现有的蒸汽锅炉、蒸汽机配件,自制拉矿小火车,直接就在矿区现有轨道上跑起来。
这种自制小火车虽然有些简陋,但性能基本堪用,能在正常坡度的运矿轨道上,拉着平日里得许多匹马分组拖曳的矿车一起动,以时速二十里的速度(上坡)往出口走。
煤矿不缺煤,所以有了这种新式的运输工具后,矿区节省了大量人力、马力,不仅运煤速度快了许多,而且还能投入更多的人力开采煤矿,增加日开采量。
当然,这种小火车还可以拉人,矿工们乘坐小火车下矿、出矿,省力又省时,同样可以提升采矿效率。
宇文温看着行走在蜿蜒轨道上的运矿小火车,听着小火车的轰鸣声,仿佛听到了时代的脉搏。
铁路,是工业社会的血管,火车的轰鸣声,就是工业社会的脉搏,沿着铁路布设的电报线,宛若神经,而充足的煤炭供应,就是支撑工业社会的粮食。
这几样,如今在宇文温的努力下都有了,虽然当今社会距离工业社会还远得很,但他亲自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中原是这样,辽东也会如此。
有了蒸汽机的帮助,荒废多年的辽东,很快就会变成一方热土,人们用蒸汽抽水机排干沼泽,用蒸汽机抽水机浇灌农田,用铁制农具开垦土地,让无数荒地变良田。
有了土地和粮食,还有安全的定居点,就会吸引更多的百姓到辽东定居,随着大量中原百姓涌入辽东定居,拿着火铳、火炮守卫家园、开辟定居点,辽东再也不会出现什么渤海国。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蒸汽机械大规模在辽东普及,而要让蒸汽机械运转起来,就得有充足的煤炭供应。
所以,抚顺煤矿及时出现了。
这个露天煤矿的煤品质不错,矿脉很大,所以将来的开采规模会越来越大,出产的煤炭就近走水路往上、下游地区输送。
有了抚顺的煤炭供应,加上火轮船作为运输工具,辽水及其主要支流地区沿岸城池就不会缺煤,到处轰鸣着的蒸汽机械,宛若一个个心脏起搏器,让辽东的“心跳”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
宇文温在高台处待了一个多小时,对矿区的现状很满意,但他不急着走,而是转到矿区办公室,和技术人员们座谈。
抚顺煤矿是在中原采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这些来自中原的技术人员之中,有许多来自鄂州大冶,也有许多来自叶城平顶山煤矿,大多是从事采矿多年的老手。
大冶地区的铁矿、煤矿,是在宇文温当年地方官任下得到大规模发展,后来有一批人调到叶城平顶山去开采煤矿,所以如今在抚顺煤矿主持工作的技术人员,有许多人算是宇文温当年的老部下。
老部下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辽东开矿、定居(支边),宇文温既然出巡辽东至此,自然要召集老部下座谈,嘘寒问暖,听听大家的心声。
问大家在辽东是否住得惯,过冬情况如何,和家乡通邮方不方便等等。
宇文温做过多年地方官,所以对于实务很熟悉,问的问题都是和技术人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听得大家说在辽东过得很好,宇文温很满意。
随后又问那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东海婢如何。
东海婢,是来自东海百济、新罗以及高句丽、倭国的婢女,统称“东海婢”。
中原的商人,从东海诸国商人手中购买这些穷苦人家出身的婢女,好吃好喝调养,然后教汉语、礼仪,转卖给中原有钱人,这样的买卖已经成规模。
如今东海婢和昆仑奴并称,在中原大受欢迎。
在大庭广众下问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那什么,更何况是天子亲口问,宇文温自己却无所谓,毕竟这也算是关心臣子,然而在场年轻的技术员们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一个个面红耳赤,尴尬得不行。
几个年长的技术员见着如此情形,赶紧出来救场:“陛下,东海婢能做家务,能体贴人,能暖榻,好得很。”
“那就好,家里就是得有人操持。”宇文温点点头,对于这些年轻人的尴尬很理解,“大家白日里上班,在矿区累死累活,总不能回到家,还得自己做事。”
“男人嘛,总是要成家的,然后有了儿女,才好对父母、对祖宗有个交代,不然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辽东支援大开发,结果奔波多年依旧孤零零一个人,这像什么话?”
宇文温是男人,当然理解男人的需求,虽然“支边青年”们不一定真的找不到媳妇,但朝廷适当给予“帮助”,解决个人需求,这也是“人性化执政措施”。
中原的年轻男女比例还没到失调的地步,但对于“支边青年”(支援边疆开发的有为年青人)来说,愿意跟着他“支边”的女子未必好找。
所以,表现出色、年终考核优秀的人,官府以婢女进行奖赏的做法,很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至于奖赏的婢女是普通婢女还是东海婢,其实都没什么。
而在辽东,东海婢成了官府奖励表现出色吏员、技术人员的“奖品”,让许多远离中原家乡到辽东为朝廷效命的人员有了生活伴侣。
至于这“生活伴侣”会成为正妻还是小妾,那是“获奖者”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朝廷就是用这种办法解决“支边青年”的婚姻问题,让这些人身边有个伴,有人伺候着,那么日子就不会难熬。
对于宇文温来说,这就是一石二鸟的手段,一来向国内引入年轻女性,解决“支边青年”的婚姻问题,二来釜底抽薪,让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损失大量年轻女性,进而影响国内人口增长速度。
虽然东海婢的来源都是各国穷苦女子,其国内贵族、豪族们不会缺女人,但年轻女性的大量流失,会让普通百姓的成婚率下降,每年的新生儿减少,持续个二三十年,负面效果就出来了:
作为国家税基(实物税、劳役)的普通平民,其总人数增长缓慢,意味着国力的增长放慢,若国家连年征战导致大量青壮损失,想要恢复人口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连年征战,国内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农民纷纷破产,要么沦为佃农,要么卖身为奴,而卖女儿当“东海婢”,就成了许多人家的无奈选择。
随着大量年轻女性的流失,越来越多的贫穷青年找不到老婆,又面临越来越严酷的压迫和剥削,于是偷渡之风愈演愈烈。
这就是宇文温的浑水摸鱼之策,挑动半岛三国混战,但三国之中任何一国却无法突破僵局,就这么干耗着,然后他偷偷在后面挖墙脚,用经济手段导致各国人口流失。
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有限,但终归是有效果的,三国混战,只会越来越虚弱,与此同时周国和三国做买卖赚钱,抓紧时间开发辽东,让辽东地区的实力快速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彻底解决高句丽乃的时机就会渐渐成熟。
。。。。。。
抚顺城内,权做行宫的驿馆里,燕王宇文维翰向父亲宇文温汇报此次东巡鸭绿水的情况,夏初,他作为观察使抵达辽东之东的鸭绿水流域,巡视各地驻军和定居点,听取军民的心声,如今汇总后上呈御览。
“父亲,因为有了火轮船,还有各地的支援,鸭绿水一线的要塞、城池,日子都过得不错,军屯、商屯都发展起来了,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自给自足。”
“鸭绿水的修船场已经投入使用,借助中原送来的备件,能够对各类火轮船进行大修,如此一来,可以确保鸭绿水航运,支撑起鸭绿水炮船队,随时支援沿岸堡垒,对来犯之敌进行反击。”
“鸭绿水南岸,军屯、商屯也做得有声有色,官军的前沿堡垒群已成体系,即便高句丽骑兵袭扰,也很难渗透官军的数道防线。”
“再过得数年,鸭绿水南岸各堡垒就能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朝廷的负担减轻,待得辽东真正发展起来,靠着就近转运辽东粮草,足以支撑朝廷收复并控制汉四郡故地。”
汉四郡故地,只要朝廷有能力,那就必须收复,这是宇文温的信念,也是他不断向儿子们灌输的信念,实行起来却要讲究策略。
收复汉四郡,就得把高句丽乃至百济灭掉,这在军事上不算难,因为原本历史里,唐朝就做到了这一点。
问题是马上打江山,不能马上治江山,军事上虽然收复了汉四郡,但要守住汉四郡故地,却不能一味靠打仗。
唐朝收复汉四郡,还设州县、安东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结果呢?
朝廷财力无法支撑大量驻军驻守半岛,加上西面要对突厥、吐蕃用兵,迫使唐廷将军队主力投入西线,于是新罗开始搞事。
趁着唐军主力回国,挑唆高句丽、百济遗民造反,趁着唐军平叛自顾不暇之际,直接派兵袭扰唐境。
等到唐军主力东进,新罗赶紧收缩兵力,然后遣使求和。
一来二往,唐廷承受不了反复调兵东进平叛、退敌的开销,只能渐渐收缩国境,以至于新罗最后奸计得逞,将鸭绿水以南高句丽、百济故地悉数收入囊中。
唐朝辛辛苦苦干掉高句丽、百济,结果到头来好处全给新罗拿去了。
宇文温可不想重蹈如此覆辙,他觉得既然要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不留任何后患。
他放下手中资料,问儿子:“大郎,依你之见,时机到了么?”
宇文维翰答道:“父亲,时机未到,最好再等上数年。”
“哦?为何?”
“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
“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
“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
“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
“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
“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
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
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
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
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
辽东,抚顺,出巡至此的宇文温,身处露天煤矿矿区,看着矿区内忙碌的人影,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又看着煤场堆积如山的煤炭,只觉心旷神怡。
他头戴“安全盔”,身着工作服,脚穿“劳保靴”,宛若寻常矿井职工一般,站在矿区高台,俯视着宛若脸盆的露天煤矿矿区,时不时问陪同参观的技术人员一些问题。
抚顺为汉时玄菟故地之一,后为高句丽所占,自辽东之役后,重归中原朝廷管辖,宇文温知道后世大名鼎鼎的“抚顺煤矿”,于是将这里改名抚顺,然后投入人力物力勘探煤炭矿脉,然后进行大规模开采。
因为是“照着答案答题”,而煤矿的开采技术、管理制度,和叶城平顶山煤矿相同,所以抚顺的煤矿开采进度很快。
如今是明德十九年,八年时间过去,抚顺的露天煤矿已经初具规模,矿区的运煤轨道上,现在已经有了小火车在运转。
夏天才在中原鄂州试运行成功的火车,其技术很快便推广到全国各主要煤、铁矿区,各矿区的蒸汽机技术人员根据技术原理,用矿区现有的蒸汽锅炉、蒸汽机配件,自制拉矿小火车,直接就在矿区现有轨道上跑起来。
这种自制小火车虽然有些简陋,但性能基本堪用,能在正常坡度的运矿轨道上,拉着平日里得许多匹马分组拖曳的矿车一起动,以时速二十里的速度(上坡)往出口走。
煤矿不缺煤,所以有了这种新式的运输工具后,矿区节省了大量人力、马力,不仅运煤速度快了许多,而且还能投入更多的人力开采煤矿,增加日开采量。
当然,这种小火车还可以拉人,矿工们乘坐小火车下矿、出矿,省力又省时,同样可以提升采矿效率。
宇文温看着行走在蜿蜒轨道上的运矿小火车,听着小火车的轰鸣声,仿佛听到了时代的脉搏。
铁路,是工业社会的血管,火车的轰鸣声,就是工业社会的脉搏,沿着铁路布设的电报线,宛若神经,而充足的煤炭供应,就是支撑工业社会的粮食。
这几样,如今在宇文温的努力下都有了,虽然当今社会距离工业社会还远得很,但他亲自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中原是这样,辽东也会如此。
有了蒸汽机的帮助,荒废多年的辽东,很快就会变成一方热土,人们用蒸汽抽水机排干沼泽,用蒸汽机抽水机浇灌农田,用铁制农具开垦土地,让无数荒地变良田。
有了土地和粮食,还有安全的定居点,就会吸引更多的百姓到辽东定居,随着大量中原百姓涌入辽东定居,拿着火铳、火炮守卫家园、开辟定居点,辽东再也不会出现什么渤海国。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蒸汽机械大规模在辽东普及,而要让蒸汽机械运转起来,就得有充足的煤炭供应。
所以,抚顺煤矿及时出现了。
这个露天煤矿的煤品质不错,矿脉很大,所以将来的开采规模会越来越大,出产的煤炭就近走水路往上、下游地区输送。
有了抚顺的煤炭供应,加上火轮船作为运输工具,辽水及其主要支流地区沿岸城池就不会缺煤,到处轰鸣着的蒸汽机械,宛若一个个心脏起搏器,让辽东的“心跳”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
宇文温在高台处待了一个多小时,对矿区的现状很满意,但他不急着走,而是转到矿区办公室,和技术人员们座谈。
抚顺煤矿是在中原采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这些来自中原的技术人员之中,有许多来自鄂州大冶,也有许多来自叶城平顶山煤矿,大多是从事采矿多年的老手。
大冶地区的铁矿、煤矿,是在宇文温当年地方官任下得到大规模发展,后来有一批人调到叶城平顶山去开采煤矿,所以如今在抚顺煤矿主持工作的技术人员,有许多人算是宇文温当年的老部下。
老部下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辽东开矿、定居(支边),宇文温既然出巡辽东至此,自然要召集老部下座谈,嘘寒问暖,听听大家的心声。
问大家在辽东是否住得惯,过冬情况如何,和家乡通邮方不方便等等。
宇文温做过多年地方官,所以对于实务很熟悉,问的问题都是和技术人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听得大家说在辽东过得很好,宇文温很满意。
随后又问那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东海婢如何。
东海婢,是来自东海百济、新罗以及高句丽、倭国的婢女,统称“东海婢”。
中原的商人,从东海诸国商人手中购买这些穷苦人家出身的婢女,好吃好喝调养,然后教汉语、礼仪,转卖给中原有钱人,这样的买卖已经成规模。
如今东海婢和昆仑奴并称,在中原大受欢迎。
在大庭广众下问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那什么,更何况是天子亲口问,宇文温自己却无所谓,毕竟这也算是关心臣子,然而在场年轻的技术员们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一个个面红耳赤,尴尬得不行。
几个年长的技术员见着如此情形,赶紧出来救场:“陛下,东海婢能做家务,能体贴人,能暖榻,好得很。”
“那就好,家里就是得有人操持。”宇文温点点头,对于这些年轻人的尴尬很理解,“大家白日里上班,在矿区累死累活,总不能回到家,还得自己做事。”
“男人嘛,总是要成家的,然后有了儿女,才好对父母、对祖宗有个交代,不然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辽东支援大开发,结果奔波多年依旧孤零零一个人,这像什么话?”
宇文温是男人,当然理解男人的需求,虽然“支边青年”们不一定真的找不到媳妇,但朝廷适当给予“帮助”,解决个人需求,这也是“人性化执政措施”。
中原的年轻男女比例还没到失调的地步,但对于“支边青年”(支援边疆开发的有为年青人)来说,愿意跟着他“支边”的女子未必好找。
所以,表现出色、年终考核优秀的人,官府以婢女进行奖赏的做法,很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至于奖赏的婢女是普通婢女还是东海婢,其实都没什么。
而在辽东,东海婢成了官府奖励表现出色吏员、技术人员的“奖品”,让许多远离中原家乡到辽东为朝廷效命的人员有了生活伴侣。
至于这“生活伴侣”会成为正妻还是小妾,那是“获奖者”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朝廷就是用这种办法解决“支边青年”的婚姻问题,让这些人身边有个伴,有人伺候着,那么日子就不会难熬。
对于宇文温来说,这就是一石二鸟的手段,一来向国内引入年轻女性,解决“支边青年”的婚姻问题,二来釜底抽薪,让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损失大量年轻女性,进而影响国内人口增长速度。
虽然东海婢的来源都是各国穷苦女子,其国内贵族、豪族们不会缺女人,但年轻女性的大量流失,会让普通百姓的成婚率下降,每年的新生儿减少,持续个二三十年,负面效果就出来了:
作为国家税基(实物税、劳役)的普通平民,其总人数增长缓慢,意味着国力的增长放慢,若国家连年征战导致大量青壮损失,想要恢复人口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连年征战,国内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农民纷纷破产,要么沦为佃农,要么卖身为奴,而卖女儿当“东海婢”,就成了许多人家的无奈选择。
随着大量年轻女性的流失,越来越多的贫穷青年找不到老婆,又面临越来越严酷的压迫和剥削,于是偷渡之风愈演愈烈。
这就是宇文温的浑水摸鱼之策,挑动半岛三国混战,但三国之中任何一国却无法突破僵局,就这么干耗着,然后他偷偷在后面挖墙脚,用经济手段导致各国人口流失。
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有限,但终归是有效果的,三国混战,只会越来越虚弱,与此同时周国和三国做买卖赚钱,抓紧时间开发辽东,让辽东地区的实力快速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彻底解决高句丽乃的时机就会渐渐成熟。
。。。。。。
抚顺城内,权做行宫的驿馆里,燕王宇文维翰向父亲宇文温汇报此次东巡鸭绿水的情况,夏初,他作为观察使抵达辽东之东的鸭绿水流域,巡视各地驻军和定居点,听取军民的心声,如今汇总后上呈御览。
“父亲,因为有了火轮船,还有各地的支援,鸭绿水一线的要塞、城池,日子都过得不错,军屯、商屯都发展起来了,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自给自足。”
“鸭绿水的修船场已经投入使用,借助中原送来的备件,能够对各类火轮船进行大修,如此一来,可以确保鸭绿水航运,支撑起鸭绿水炮船队,随时支援沿岸堡垒,对来犯之敌进行反击。”
“鸭绿水南岸,军屯、商屯也做得有声有色,官军的前沿堡垒群已成体系,即便高句丽骑兵袭扰,也很难渗透官军的数道防线。”
“再过得数年,鸭绿水南岸各堡垒就能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朝廷的负担减轻,待得辽东真正发展起来,靠着就近转运辽东粮草,足以支撑朝廷收复并控制汉四郡故地。”
汉四郡故地,只要朝廷有能力,那就必须收复,这是宇文温的信念,也是他不断向儿子们灌输的信念,实行起来却要讲究策略。
收复汉四郡,就得把高句丽乃至百济灭掉,这在军事上不算难,因为原本历史里,唐朝就做到了这一点。
问题是马上打江山,不能马上治江山,军事上虽然收复了汉四郡,但要守住汉四郡故地,却不能一味靠打仗。
唐朝收复汉四郡,还设州县、安东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结果呢?
朝廷财力无法支撑大量驻军驻守半岛,加上西面要对突厥、吐蕃用兵,迫使唐廷将军队主力投入西线,于是新罗开始搞事。
趁着唐军主力回国,挑唆高句丽、百济遗民造反,趁着唐军平叛自顾不暇之际,直接派兵袭扰唐境。
等到唐军主力东进,新罗赶紧收缩兵力,然后遣使求和。
一来二往,唐廷承受不了反复调兵东进平叛、退敌的开销,只能渐渐收缩国境,以至于新罗最后奸计得逞,将鸭绿水以南高句丽、百济故地悉数收入囊中。
唐朝辛辛苦苦干掉高句丽、百济,结果到头来好处全给新罗拿去了。
宇文温可不想重蹈如此覆辙,他觉得既然要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不留任何后患。
他放下手中资料,问儿子:“大郎,依你之见,时机到了么?”
宇文维翰答道:“父亲,时机未到,最好再等上数年。”
“哦?为何?”
“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
“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
“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
“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
“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
“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
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
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
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
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