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十九 吾弟所言,深得吾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
诸葛三兄弟的父亲去世得早,叔父诸葛玄也去世好多年了。
现在诸葛瑾是兄长,长兄如父,对待弟弟诸葛亮和诸葛均则更有几分约束力。
诸葛瑾不希望在内阁工作的诸葛亮离开洛阳去外地。
他正在积极运作,与同为徐州人的张昭交好,想方设法让张昭给诸葛亮也安排一个尚书台职位。
他想让诸葛亮从内阁里出来,正式投入中央权力枢纽里,开始真正的参与政治,为未来积累经验,为诸葛家族的发扬光大奠定基础。
内阁是郭鹏的秘书部门。
虽然掌握着名为审计的权力,对尚书台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办事部门,没有真正的事权。
内阁是郭鹏的应声虫,当然,也得到特殊的保护。
但是不出来,不在尚书台里掌握事权,就不算真正的介入了帝国政治。
内阁是皇帝郭鹏手里的一把刀,没有自主意识的一把刀,一切都看皇帝的意志,这并不利于地位的提升。
只有被外放出来进入尚书台,才算是真正提升了地位。
两次巨大的政治风波里,内阁都被牵扯进去,但是最终受损很小。
只有一共三名内阁阁员失去了职位,被驱逐出京城,大部分人是相当安全的。
受损最大的反而是内阁首辅曹操,降了爵位,丢了不少食邑,还矢去了一些福利,但是他还是内阁首辅,掌握着权力。
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都安然无恙。
这些来自弱势地区的朋友们,比如徐庶,比如石韬,比如孟建,都被诸葛瑾看好,想要提拔一下。
诸葛瑾等人求贤若渴,急切的想让他们进入尚书台工作,扶助他们进入尚书台,以便于和青兖冀三州人士对抗。
不过看起来这样的想法不为诸葛亮所认同。
“兄长,若不能真正接触到黎民百姓,不能真正的看到那些乡村是如何运作的,官员就不能明白魏国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偌大的魏国,就是一个一个的乡村累积而成,是屯田民累积而成,这是所有前汉军阀都没能办到的事情,我想去看看。”
诸葛亮向诸葛瑾请求。
诸葛瑾为之皱眉。
“阿亮,你该知道,地方上的条件,是不可能和洛阳相比的,更不要说是那些底层的乡村了,没有石板路,没有那么多公厕,也没有什么熏香,只有种地的老农。
如果说这不重要的话,洛阳官员的升迁和地方官员的升迁根本就是两回事,如果地方官员也有那么重要的话,之前鲁子敬做平州刺史的时候为兄就应该得到升职。
可为兄直到现在才升职,这就是地方和中央的差距,你进入尚书台做官,看到的听到的和在地方看到的听到的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地方上的经历对你而言是没有必要的。”
诸葛亮面色不改,想法不变。
“兄长,我所为者,乃是魏国,而不单单是升官,我若想升官,又怎么会主动离开洛阳呢?我若不想升官,又怎么会主动离开洛阳呢?”
“这是什么意思?”
诸葛瑾有些愣神,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自家兄弟的意思。
“兄长,我当然希望可以升官,可以掌握更多权力做更多事情,但是我也知道那样意味着什么,我不认为我现在做好了升官的准备了。
我在洛阳做官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地方做,但是我并不知道地方到底是什么样,我想去地方,去最底层看看,去真正地了解地方上现在正在做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有什么好的事情,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只有真正了解,我才知道我在洛阳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脱离实际,做出可笑的事情。”
诸葛亮耐心解释。
诸葛瑾沉默了一会儿,捏着自己的胡须。
“阿亮,你的意思,我懂了,但是……”
诸葛瑾还是有一些疑虑。
“兄长,当今陛下喜欢的,是可以办实事的人才,当今陛下起于行伍,征战天下,深谙民间所需,若不能明白民间到底需要什么,就不能理解当今陛下在想些什么,也就难以真正在朝中站稳脚跟。”
诸葛亮继续劝说诸葛瑾。
而这个说法却让诸葛瑾有了兴趣。
“这倒是有道理……”
“自然是如此,兄长,陛下所重用的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当时随着陛下一起从行伍中搏杀过来的人,他们都经历过底层搏杀,知道民间所需。
所以他们知道在他们洛阳到底该做什么,了解君心,做出的事情都符合陛下的需要,而我们如果不了解,就永远不可能取代他们。”
诸葛亮说出了诸葛瑾无法忽视也无法拒绝的理由。
认真思虑片刻,诸葛瑾便不再阻拦诸葛亮了。
“吾弟所言,深得吾心。”
诸葛瑾如此表示。
然后诸葛瑾告诉诸葛亮,想为诸葛亮在中央部门谋取一个职位,真的不容易,张昭也不敢打包票,但是要说外放出去,那就太简单了。
到处都是地方官员挤破脑袋想进入中央,还真没见到几个中央的官员想去地方外放的,中央外放地方的,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意思。
诸葛亮想外放地方,做个县令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
于是诸葛瑾就寻了个空去拜见张昭,得知诸葛瑾的来意,张昭感到十分好奇。
“都是地方官员挤破脑袋想要来洛阳做官,你家兄弟倒是不平凡,居然主动要求外放?”
张昭笑着说道:“如今外放可不是什么好选择,不是江南就是辽东,亦或西北,到处都是新近占有的土地,非常苦寒,条件很差。
更关键的是有一定危险性,官员初到,也不知当地民众是否愿意服从中央,开拓起来又是如何麻烦,所以愿意去的人很少。
我这边正愁很多县官的职位没人去做,很多地方官位都填不满,基本上愿意去的都是太学里出来的寒门子,我正在四处找人,非常麻烦。”
诸葛瑾当然知道这个时期外放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是诸葛亮已经说服了他。
诸葛三兄弟的父亲去世得早,叔父诸葛玄也去世好多年了。
现在诸葛瑾是兄长,长兄如父,对待弟弟诸葛亮和诸葛均则更有几分约束力。
诸葛瑾不希望在内阁工作的诸葛亮离开洛阳去外地。
他正在积极运作,与同为徐州人的张昭交好,想方设法让张昭给诸葛亮也安排一个尚书台职位。
他想让诸葛亮从内阁里出来,正式投入中央权力枢纽里,开始真正的参与政治,为未来积累经验,为诸葛家族的发扬光大奠定基础。
内阁是郭鹏的秘书部门。
虽然掌握着名为审计的权力,对尚书台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办事部门,没有真正的事权。
内阁是郭鹏的应声虫,当然,也得到特殊的保护。
但是不出来,不在尚书台里掌握事权,就不算真正的介入了帝国政治。
内阁是皇帝郭鹏手里的一把刀,没有自主意识的一把刀,一切都看皇帝的意志,这并不利于地位的提升。
只有被外放出来进入尚书台,才算是真正提升了地位。
两次巨大的政治风波里,内阁都被牵扯进去,但是最终受损很小。
只有一共三名内阁阁员失去了职位,被驱逐出京城,大部分人是相当安全的。
受损最大的反而是内阁首辅曹操,降了爵位,丢了不少食邑,还矢去了一些福利,但是他还是内阁首辅,掌握着权力。
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都安然无恙。
这些来自弱势地区的朋友们,比如徐庶,比如石韬,比如孟建,都被诸葛瑾看好,想要提拔一下。
诸葛瑾等人求贤若渴,急切的想让他们进入尚书台工作,扶助他们进入尚书台,以便于和青兖冀三州人士对抗。
不过看起来这样的想法不为诸葛亮所认同。
“兄长,若不能真正接触到黎民百姓,不能真正的看到那些乡村是如何运作的,官员就不能明白魏国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偌大的魏国,就是一个一个的乡村累积而成,是屯田民累积而成,这是所有前汉军阀都没能办到的事情,我想去看看。”
诸葛亮向诸葛瑾请求。
诸葛瑾为之皱眉。
“阿亮,你该知道,地方上的条件,是不可能和洛阳相比的,更不要说是那些底层的乡村了,没有石板路,没有那么多公厕,也没有什么熏香,只有种地的老农。
如果说这不重要的话,洛阳官员的升迁和地方官员的升迁根本就是两回事,如果地方官员也有那么重要的话,之前鲁子敬做平州刺史的时候为兄就应该得到升职。
可为兄直到现在才升职,这就是地方和中央的差距,你进入尚书台做官,看到的听到的和在地方看到的听到的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地方上的经历对你而言是没有必要的。”
诸葛亮面色不改,想法不变。
“兄长,我所为者,乃是魏国,而不单单是升官,我若想升官,又怎么会主动离开洛阳呢?我若不想升官,又怎么会主动离开洛阳呢?”
“这是什么意思?”
诸葛瑾有些愣神,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自家兄弟的意思。
“兄长,我当然希望可以升官,可以掌握更多权力做更多事情,但是我也知道那样意味着什么,我不认为我现在做好了升官的准备了。
我在洛阳做官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地方做,但是我并不知道地方到底是什么样,我想去地方,去最底层看看,去真正地了解地方上现在正在做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有什么好的事情,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只有真正了解,我才知道我在洛阳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脱离实际,做出可笑的事情。”
诸葛亮耐心解释。
诸葛瑾沉默了一会儿,捏着自己的胡须。
“阿亮,你的意思,我懂了,但是……”
诸葛瑾还是有一些疑虑。
“兄长,当今陛下喜欢的,是可以办实事的人才,当今陛下起于行伍,征战天下,深谙民间所需,若不能明白民间到底需要什么,就不能理解当今陛下在想些什么,也就难以真正在朝中站稳脚跟。”
诸葛亮继续劝说诸葛瑾。
而这个说法却让诸葛瑾有了兴趣。
“这倒是有道理……”
“自然是如此,兄长,陛下所重用的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当时随着陛下一起从行伍中搏杀过来的人,他们都经历过底层搏杀,知道民间所需。
所以他们知道在他们洛阳到底该做什么,了解君心,做出的事情都符合陛下的需要,而我们如果不了解,就永远不可能取代他们。”
诸葛亮说出了诸葛瑾无法忽视也无法拒绝的理由。
认真思虑片刻,诸葛瑾便不再阻拦诸葛亮了。
“吾弟所言,深得吾心。”
诸葛瑾如此表示。
然后诸葛瑾告诉诸葛亮,想为诸葛亮在中央部门谋取一个职位,真的不容易,张昭也不敢打包票,但是要说外放出去,那就太简单了。
到处都是地方官员挤破脑袋想进入中央,还真没见到几个中央的官员想去地方外放的,中央外放地方的,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意思。
诸葛亮想外放地方,做个县令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
于是诸葛瑾就寻了个空去拜见张昭,得知诸葛瑾的来意,张昭感到十分好奇。
“都是地方官员挤破脑袋想要来洛阳做官,你家兄弟倒是不平凡,居然主动要求外放?”
张昭笑着说道:“如今外放可不是什么好选择,不是江南就是辽东,亦或西北,到处都是新近占有的土地,非常苦寒,条件很差。
更关键的是有一定危险性,官员初到,也不知当地民众是否愿意服从中央,开拓起来又是如何麻烦,所以愿意去的人很少。
我这边正愁很多县官的职位没人去做,很多地方官位都填不满,基本上愿意去的都是太学里出来的寒门子,我正在四处找人,非常麻烦。”
诸葛瑾当然知道这个时期外放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是诸葛亮已经说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