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文网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九百九十二 于是魏帝国的避讳制度就这样定了下来

九百九十二 于是魏帝国的避讳制度就这样定了下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

    王莽的脑袋在新莽末年被砍下来之后,一直都被东汉皇室所收藏。

    汉献帝被董卓带去长安的时候,也把王莽的脑袋带着了。

    后来这颗脑袋兜兜转转还是被郭某人得到了,就和传国玉玺一起献给了刘健。

    刘健禅位之后,这东西自然也回到了郭某人手上。

    东汉皇室收藏这颗脑袋是为什么,郭某人大概也能想出个理由,大概就是汉室皇族的一种嘲讽。

    郭某人作为代汉的皇帝,和篡汉的王莽自然不同,为了表示这种不同,也要收藏着王莽的脑袋。

    所以王莽真的挺倒霉的。

    尽管如此,他也是被他自己一系列摸不着头脑的改革给害死的。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就没有人对王莽满意的,连底层老百姓都不觉得王莽的新政对他们有好处,可见王莽是多么失败。

    纵使如此,他的去二名政策还是流传下来了。

    不仅符合礼制和避讳的需求,也成功让人们都觉得单字名尊贵,双字名低贱。

    以至于某些犯人因为政治原因被改了双名,从此就在人前抬不起头,在子孙后代面前也抬不起头,严重的甚至还会自杀。

    单字名和双字名的区别恐怖如斯。

    但是在郭某人看来,这就不太方便了,而且也不是很好。

    这一时期人口少,这样搞还好,重名率也不会很高。

    毕竟郭某人立业之前,很多老百姓有个姓就不错了,不识字的情况下一个小名伴随终生,根本没有取名的条件,表字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单字名没什么问题。

    郭某人开始统计人口之初,就要求老百姓都要有姓,也要有名。

    不能是小名,必须要大名,不会取那就让基层官员帮他们取名,于是一水儿的刘大王二李三什么的,反正只能取单字名。

    但是后来,随着人口统计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重名的情况,而且还有很多人需要避讳。

    包括郭某人做了皇帝以后,他的这个【鹏】字,所有人不能用了,必须要避讳,郭单作为太上皇,那个【单】字也不能用了。

    这就给很多人取名字带来了特别大的麻烦。

    字就那么多,你改来改去,还能自己造字不成?

    学武则天?

    到时候一个张伟横行天下,你也是张伟,我也是张伟,他也是张伟,要是出了一个皇帝叫张伟,好了,大家一起改名吧。

    为了避讳,朝廷规定,以后写到【鹏】字的时候,就要用【朋】来代替,【单】字就要用【一】字来代替。

    这样搞下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重名会成为帝国的一个巨大麻烦。

    所以郭某人处理完一些大事情之后,这种不算大事的大事也要提上日程,改变避讳制度和废掉【去二名】这个政策也就势在必行。

    郭某人召开了会议,召集了尚书台的官员和内阁的官员,和他们商量改变避讳制度和去二名的政策的事情。

    骤一听说,大臣们都觉得有些奇怪,不知道皇帝怎么突然想起了这个事情。

    也就是枣祗对这个事情有所预料,于是站出来表示支持。

    “近年来户籍人口统计越来越多,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前所未见,而陛下要求每人必须登记正名入户籍,若是只用单字名,便会出现很高的重名现象,于朝廷统计不利。

    今后我魏户口若越来越多,重名者也会越来越多,一个张三也就罢了,千百个张三,谁知道谁是谁?这样一来,对朝廷统治会很有很大的麻烦,不得不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枣祗开口说道:“陛下此举,有利于国。”

    枣祗表明了支持的态度,然后郭鹏看向了其他人。

    比如礼部尚书崔琰。

    崔琰感受到了郭鹏的目光。

    他只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单名为贵双名为贱这种事情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了,已经成为习俗,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事情,骤然改变,恐怕会有一些阻力,会有很多人感到疑虑。

    而且最大的阻力不在重名,而在避讳,按照礼制,后人当为前人避讳,当为君上避讳,若是二字名,则避讳的范围会大大增加,会给后人带来更大的麻烦。

    若遵循礼制,为尊者避讳,则双名断不可行,若是不行双名,如枣部堂所言,这重名情况也的确令人为难,该如何改变,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决定的事情,臣请陛下三思。”

    崔琰说的虽然不那么好听,但是也的确是实话。

    从春秋时代【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开始,避讳就是后来所有人的烦恼。

    但是对于君主专制来说,这也是一种助力,从各方面提醒着人们要注意上下尊卑,利于统治,是封建伦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避讳是一个大命题,内涵很多小命题,比如国讳、家讳,圣讳,内讳,宪讳,个人讳等等,种类十分繁多。

    随着时间推移,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加深,避讳的规矩也越来越多。

    而在郭某人所处的时代,避讳主要涉及到官方和家族层面。

    比如关于对皇帝的避讳,对皇帝的父亲的避讳,还有二重君主制之下部署对上官的避讳,以及家族中后人对先人的避讳。

    对郭某人来说,维持避讳原则也是对统治有利的事情,贸然废除避讳,必然遭到巨大阻力,也不利于统治。

    所以为了便与人口统计和未来施政,郭某人决定召集群臣,对避讳制度进行一次更改和总结,从各种层面上确定魏帝国的避讳原则,给后人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也便利于广大黎民百姓。

    于是对于崔琰的建议,郭鹏点了点头。

    “崔卿言之有理,三思是肯定要三思的,但是改变也是必须的,否则千百个张三李四蹦出来,朝廷还要不要统计人口了?孤决定,对避讳之制做一次全面的更改和总结。”

    群臣不知道皇帝打算怎么改,但是皇帝要改,他们也不得不遵从皇帝的意思。

    其后数日,郭鹏召集掌权臣子和不少名宿大儒在皇宫内商讨此事,针对前人规定和现实需求,对避讳制度和二名制度进行了一些细致化的更改。

    大概一个月左右,郭鹏对外宣布了这次商讨的具体结果。

    总的原则上,【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大原则是不改变的,但是在这个框架下的一些问题上,则有必要做些改变。

    首先一条大前提,就是关于黎民百姓的取名问题,郭某人制定的新规定允许黎民百姓取名不必按照避讳原则来处置。

    毕竟字都不认识多少,让他们避讳实在是太难了,也没必要。

    面对地方在籍百姓,允许不按照避讳原则来取名,单字名还是双字名都随意,哪怕是皇帝的名字也可以允许他们随意使用。

    需要避讳的群体是官吏、士人还有财产达到一定额度的民众,这些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是识字读书有认知的,就需要按照避讳总原则来进行避讳。

    准确的说就是按照财产多寡和身份高低来判定,财产少身份低微的绝大部分都不用避讳,皇帝的名字也可以让他们使用。

    这是天恩浩荡,是皇帝的恩典。

    而地位高财产多的那部分人则需要按照避讳总原则进行避讳,皇帝的名字不能乱用,要避讳,家族长辈的名字不能乱用,要避讳,其他诸多情况也要避讳。

    而唯一涉及到整个群体需要避讳的情况,连奏表、朝廷文书和当代记录都要避讳的,就是当代皇帝的名字。

    郭某人规定,只要皇帝活着,甭管是现任皇帝还是太上皇帝,只要活着,那当代皇帝的名字就是必须要避讳的。

    但是他给这个规则加了一个期限,就是活着的时候。

    当代皇帝死了以后,皇帝名就开放使用,不用避讳,算是大行皇帝留给后人的最后恩典,避免一些前人留下的重要古籍和文字为了避皇帝讳而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另外,如果皇帝名为双字名,那么只要皇帝双字名没有连起来使用,就不算忌讳,两个字可以拆开来使用,只要不连起来,就没问题。

    大体范围上也就那么多,太多的郭某人也没有更改,不去动摇这一体系的根本。

    当然,还有一条被郭鹏着重拎出来改变了。

    郭某人不允许某些作威作福的上官对自己的部下和管理区域的黎民百姓强行要求他们避讳。

    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有些官员喜欢在自己的辖区内作威作福,堂而皇之的要求下官和所辖区域内的民众要避自己的讳。

    也有一些是上官本身没那个意思,但是某些善于钻营的下官主动提出避讳,以此讨好上官,试图获取政治利益。

    更有甚者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表明自己的态度,还强行威逼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主动为上官避讳,不这样做的还要被排挤,被陷害,被穿小鞋。

    本来大家彼此安好,这样一闹,顿时闹出了亲疏之别。

    官员群体如此,民间也不放过,那些小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威逼辖区内民众和他一起为上官避讳,极尽苟且钻营之能。

    对于这种现状,郭某人非常痛恨,于是在新规定里,郭某人再度提出标准。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底下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君,你们都是我的臣子,为我避讳即可,还要下官给上官避讳,干什么?

    想做皇帝?

    这是僭越!是不忠!

    一直以来都在治理与打击二重君主的郭某人借着这个机会把这条规定给定下来了。

    从此以后任何下官不用为上官避讳。

    若是出现上官威逼的情况,就是僭越,罪同造反!

    若是出现下官主动为上官避讳的,便是小人,是无耻!

    现在有这样的情况的,马上改掉。

    父母赐予你的名字,就是让你用来讨好上官的吗?

    不孝!

    加上前者,就是不忠不孝!

    不忠不孝之徒,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有何颜面做我大魏帝国的官员?

    我魏以孝治国,不忠不孝之徒没有资格做我魏的官员!通通罢黜!

    郭某人发挥自己的传统技能——当初把袁绍和袁术坑到吐血的传统技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偷换概念,一顶大帽子扣上去,不忠不孝之名谁也担当不起。

    当时还在争论的那些名宿大儒也不敢说话了,认同了郭某人提出的这一条件。

    于是魏帝国的避讳制度就这样定了下来。

    伴随这一规定执行的,还有相关法律的修改。

本站推荐: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王的女人谁敢动神医凰后邪王追妻田园佳婿采红武炼巅峰嫡嫁千金帝仙妖娆:摄政王妃,拽上天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东汉末年枭雄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绿色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御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御炎并收藏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