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唐时有个和尚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乘龙佳婿最新章节!
既然最初的介绍已经耗费了不少时间,张寿便照着之前的准备,开始正式讲课。
“国子监监生数千,其中认真坐监,一直升到率性堂的,多半是想考进士,博功名,而半山堂监生,大多却都是不考科举的,和其余六堂不同,但今天,我们既然身在国子监,又是上的第一堂讲史课,那么,我就随便讲讲科举的故事。”
“唐时有个和尚,当然,他并不叫唐三藏。”
张寿这起头一句,只是习惯性地抖个包袱,可下头却立时来了一阵笑。当他听到有人在那叫嚷什么西游记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得,估摸又是太祖皇帝提早把西游记给弄出来了。
好在他从来没生出过当文豪的奢求,当下便只当没听见那乱哄哄的声音,自顾自往下说。
“这个和尚当厌了,突发奇想,觉得道士也不错,于是,就蓄发还俗,去了庐山当道士。然而,三年餐风饮露做不成神仙,他终于大彻大悟,做神仙哪有做官好。于是,他就发愤图强,准备去考进士,然后……考中了。”
听到下头一片哗然,张寿就笑眯眯地说:“大家是不是觉得简直荒谬?其实一点都不荒谬。唐时考进士,靠的是名声,只要你当过和尚的名声不大,但诗词歌赋却写得不错,能够有权贵赏识你,当然就能中选。主考官轻轻一点,就把曾经混迹僧道两界的这位取中了。”
从小就被父亲觉得读书没天赋,张琛一个忍不住,嘴里迸出来六个字:“这是哗众取宠!”
张寿却没理会张琛,自顾自往下说:“这位和尚出身的进士,甚至有人号称他的文章能和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当然,我们现在大多只知道韩柳,不知道这位和尚。可人家当过侍御史,做过一任刺史,也算是成就不俗了。哦,这和尚叫做刘轲,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
没等张琛再插嘴,他又笑眯眯地说:“唐时还有个和尚,大概他也挺崇拜三藏法师,所以法号藏机。他从小喜好佛经,于是在长安大慈恩寺出家,还混出了一个大德的名头,名扬关中。可就是这么一个和尚,广明之乱的时候,他被打到长安的黄巢吓坏了。”
“堂堂一代年轻高僧,结果却因为时势大变,赶紧还俗留了头发,带着年事已高的父母躲避战乱。一躲就是十多年。等最后乱事消弭,他终于意识到,乱世之中,当一个和尚甚至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未必是好归宿,所以他就决定仿效前辈和尚刘轲,也去考进士。”
张寿微微一顿,见张琛已然眉头倒竖,他就慢吞吞地说:“而这一位曾经的高僧,就不比他那位前辈一般幸运了。他遇到个耿直的主考官,看到他这个大慈恩寺的有名和尚来考,极其鄙视,卷子都不看就将其黜落。可藏机和尚不死心。他一琢磨,又去报考博学鸿词科。”
此话一出,半山堂中顿时一片惊叹。虽说是纨绔,但常识还是有的。本朝制科虽说不常开,但偶尔还是有博学鸿词科这种针对山林隐逸高人雅士的制科——大名鼎鼎的葛太师就曾经在这一科中拿下了一个制元。
而这一科的难度,因为太祖不大喜欢隐士,号称天下最难。
张寿停顿了片刻,就解释道:“唐时的博学鸿词科,不比我朝,但难度也不算低。而这位藏机和尚文辞雅丽,自忖十拿九稳,可是,他很倒霉地又撞上了从前那个主考,而这时候,人家已经是吏部尚书了,毫无疑问,他再次被黜落。”
“然而,藏机和尚却不服气,当面前去抗辩,还举出了前辈和尚刘轲及第作为例子,结果,主考官愤然大骂,你说的刘轲虽说当了和尚,但没你这么大的名气。你父亲是容管经略使,你无故却去当和尚,我主考十次,就黜落你十次,不但如此,还把事情大肆宣扬开来!”
听到这里,张琛大声叫好:“一个还俗的和尚居然想考进士,六根不净,活该被黜落!”
却也有人提出异议,觉得时势大变,和尚不得不还俗而已,那位主考官太过不近人情。
而刚和自家四弟嘀嘀咕咕,弄明白了黜落是什么意思的三皇子,也忍不住讷讷说道:“都已经让人家落榜了,这就够了,那个主考官为什么还要宣扬?父皇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主考官是不是太没有宽容之心了?”
门外皇帝听到宽容二字,不禁哂然一笑,朱莹却没好气地轻哼道:“一个当和尚的时候就不先考虑清楚,一个太苛刻不近人情。不过还是和尚错多些,父母还在,出家当什么和尚!后来知道孝顺,早干嘛去了?”
半山堂中,张寿没有回答三皇子,却扫了其他人一眼。就只见其他人全都在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却没有一个人去抢着接口剧透。很显然,这样一个偏门的故事,并没有几个人读过。
当下他就继续说:“藏机和尚到底会钻营,所以就算被人两番阻路,还是被他钻营成功,进了广文馆为博士。他博闻强记,文章也写得好,接连几位节度使都抢着征召他入幕府,最后替一位节帅去朱温那儿出使的时候,他又被朱温留下来当节度掌书记,后来又推荐入朝。”
“朱温那时兵权在握,藏机和尚被他亲自推荐入朝,自然而然便官运亨通,一路当到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说到这里,张寿随口普及了一下唐末那段极其混乱的历史,见不少原本似乎不看书不读史的贵介子弟都渐渐很好奇后续,他便不慌不忙地说:“而后,朱温代唐,成了梁太祖,而这位曾经的藏机和尚呢,先是当了工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来居然一路当到了宰相。”
这时候,三皇子终于忍不住追问道:“可那位主考官呢?”
“连和尚考进士都看不惯的人,怎么会看得惯朱温代唐?”
张寿嘴角垂落下来,淡淡地说:“当然,他看不惯也说不了话了。就在朱温代唐的前一年,这位本来已经以三公之一的太保而致仕的主考官赵崇,就和当时的宰相裴枢等百十个人,一块在白马驿被赐死了,连尸体都被扔进了黄河。藏机和尚在这桩事里,功劳不小。”
“浮图可恶!”
拍案而起的不是张琛,而是四皇子。就只见这位整个半山堂最矮的小皇子气得满脸通红,挥舞拳头大声叫道:“怪不得太祖皇帝严禁天下佛寺自行剃度僧人,不许僧众过三百,不许他们据有超过千亩田地,不许他们擅入官衙……简直太坏了!”
门前的皇帝见朱莹亦是眉头紧皱,分明已是生出了几分义愤,他都不用上前,就知道周祭酒和罗司业,还有那些国子博士会是如何面色微妙。
没想到,张寿居然借着讲和尚,给那些听不进去四书五经的贵介子弟们讲起了唐末那段极其惨烈的白马之祸,而且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诠释。
“朱温代唐,更准确地说,是朱温篡唐,在白马驿一杀上百人,凶暴惨烈,但说一句不好听的,以当时朱温手握兵权,这些文官哪怕螳臂当车,也根本阻挡不住他篡唐称帝,而且有些人也根本就不打算抵抗于他。那么,为什么他还会杀那么多人?”
张寿顿了一顿,声音低沉:“因为,他要一举铲除旧日那些自诩清流,瞧不起他的高门望族,清除日后潜在的反对者,给他麾下效力的那些曾经落第士人腾出更多的位子,同时也给他们一个出气的口子。而这些人为何要出这口气?很大程度上,只为四个字,科举不公。”
“科举起自隋,但渐渐有了规矩,却在于唐。和咱们现在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考上来不同,唐时也就是解试和礼部试相对正规,解试之下的选拔,那就远逊如今的严谨了。”
“而且,就连解试和礼部试,取士的时候上下嘱托,好友通榜,那简直是群魔乱舞,也不知道多少人才饮恨。说是年年考,可每年考中进士的,也就十几个,遗才无数。而就因为年年都要考,不知道多少人不敢回家,年复一年寓居京城,乞食同乡,困顿不堪。”
“而到了唐末,藩镇林立,你朝廷那些取士的主考官不屑一顾的人才,藩镇却求之不得,故而当藩镇倒逼中枢时,昔日自诩权重的清流士族,自然便成了当年落第士子,如今藩镇谋士们报复的对象。就连广明之乱的黄巢,也是因为屡试不第,这才忿然造反。”
“所以,从唐宋至今,科举渐渐公平,从糊名到誊录,从一个主考官定下所有人的名次,到各房考官层层阅卷,主考官审核,甚至大搜落卷,至少,寻常人终于有了一条上升之路。富贵权门也有了一个警醒。”
三皇子和四皇子还小,也就是听懂了和尚害死了主考官这第一重意思;而包括张琛在内的大多数贵介子弟,则听懂了和尚因为科举不公,借着投靠了篡位的朱温,狠狠报复了主考官这一群清流士人的第二重意思;然而,张武张陆和少数几个人,则听懂了第三层意思。
本朝不存在世家大族,因为太祖皇帝大封功臣时,就定下了不建大功,爵位则逐代递减的永制。睿宗功臣,除却赵国公楚国公秦国公这三位世袭不降等,余下的全都是递减。内阁大学士不许同宗同族,父子和族人任官回避等等种种原则。
所以,今天坐在这儿的,勋贵子弟大多都是睿宗功臣的子孙,文官子弟上溯三代,祖先也有不少都籍籍无名。就算现在家中再富贵,若是没有杰出子弟继承,甚至用不着五代,也许两三代也就败落了。
这世上有多少藏机和尚那样不得志的人,正盯着占据高位的世家望族?
既然最初的介绍已经耗费了不少时间,张寿便照着之前的准备,开始正式讲课。
“国子监监生数千,其中认真坐监,一直升到率性堂的,多半是想考进士,博功名,而半山堂监生,大多却都是不考科举的,和其余六堂不同,但今天,我们既然身在国子监,又是上的第一堂讲史课,那么,我就随便讲讲科举的故事。”
“唐时有个和尚,当然,他并不叫唐三藏。”
张寿这起头一句,只是习惯性地抖个包袱,可下头却立时来了一阵笑。当他听到有人在那叫嚷什么西游记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得,估摸又是太祖皇帝提早把西游记给弄出来了。
好在他从来没生出过当文豪的奢求,当下便只当没听见那乱哄哄的声音,自顾自往下说。
“这个和尚当厌了,突发奇想,觉得道士也不错,于是,就蓄发还俗,去了庐山当道士。然而,三年餐风饮露做不成神仙,他终于大彻大悟,做神仙哪有做官好。于是,他就发愤图强,准备去考进士,然后……考中了。”
听到下头一片哗然,张寿就笑眯眯地说:“大家是不是觉得简直荒谬?其实一点都不荒谬。唐时考进士,靠的是名声,只要你当过和尚的名声不大,但诗词歌赋却写得不错,能够有权贵赏识你,当然就能中选。主考官轻轻一点,就把曾经混迹僧道两界的这位取中了。”
从小就被父亲觉得读书没天赋,张琛一个忍不住,嘴里迸出来六个字:“这是哗众取宠!”
张寿却没理会张琛,自顾自往下说:“这位和尚出身的进士,甚至有人号称他的文章能和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当然,我们现在大多只知道韩柳,不知道这位和尚。可人家当过侍御史,做过一任刺史,也算是成就不俗了。哦,这和尚叫做刘轲,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
没等张琛再插嘴,他又笑眯眯地说:“唐时还有个和尚,大概他也挺崇拜三藏法师,所以法号藏机。他从小喜好佛经,于是在长安大慈恩寺出家,还混出了一个大德的名头,名扬关中。可就是这么一个和尚,广明之乱的时候,他被打到长安的黄巢吓坏了。”
“堂堂一代年轻高僧,结果却因为时势大变,赶紧还俗留了头发,带着年事已高的父母躲避战乱。一躲就是十多年。等最后乱事消弭,他终于意识到,乱世之中,当一个和尚甚至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未必是好归宿,所以他就决定仿效前辈和尚刘轲,也去考进士。”
张寿微微一顿,见张琛已然眉头倒竖,他就慢吞吞地说:“而这一位曾经的高僧,就不比他那位前辈一般幸运了。他遇到个耿直的主考官,看到他这个大慈恩寺的有名和尚来考,极其鄙视,卷子都不看就将其黜落。可藏机和尚不死心。他一琢磨,又去报考博学鸿词科。”
此话一出,半山堂中顿时一片惊叹。虽说是纨绔,但常识还是有的。本朝制科虽说不常开,但偶尔还是有博学鸿词科这种针对山林隐逸高人雅士的制科——大名鼎鼎的葛太师就曾经在这一科中拿下了一个制元。
而这一科的难度,因为太祖不大喜欢隐士,号称天下最难。
张寿停顿了片刻,就解释道:“唐时的博学鸿词科,不比我朝,但难度也不算低。而这位藏机和尚文辞雅丽,自忖十拿九稳,可是,他很倒霉地又撞上了从前那个主考,而这时候,人家已经是吏部尚书了,毫无疑问,他再次被黜落。”
“然而,藏机和尚却不服气,当面前去抗辩,还举出了前辈和尚刘轲及第作为例子,结果,主考官愤然大骂,你说的刘轲虽说当了和尚,但没你这么大的名气。你父亲是容管经略使,你无故却去当和尚,我主考十次,就黜落你十次,不但如此,还把事情大肆宣扬开来!”
听到这里,张琛大声叫好:“一个还俗的和尚居然想考进士,六根不净,活该被黜落!”
却也有人提出异议,觉得时势大变,和尚不得不还俗而已,那位主考官太过不近人情。
而刚和自家四弟嘀嘀咕咕,弄明白了黜落是什么意思的三皇子,也忍不住讷讷说道:“都已经让人家落榜了,这就够了,那个主考官为什么还要宣扬?父皇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主考官是不是太没有宽容之心了?”
门外皇帝听到宽容二字,不禁哂然一笑,朱莹却没好气地轻哼道:“一个当和尚的时候就不先考虑清楚,一个太苛刻不近人情。不过还是和尚错多些,父母还在,出家当什么和尚!后来知道孝顺,早干嘛去了?”
半山堂中,张寿没有回答三皇子,却扫了其他人一眼。就只见其他人全都在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却没有一个人去抢着接口剧透。很显然,这样一个偏门的故事,并没有几个人读过。
当下他就继续说:“藏机和尚到底会钻营,所以就算被人两番阻路,还是被他钻营成功,进了广文馆为博士。他博闻强记,文章也写得好,接连几位节度使都抢着征召他入幕府,最后替一位节帅去朱温那儿出使的时候,他又被朱温留下来当节度掌书记,后来又推荐入朝。”
“朱温那时兵权在握,藏机和尚被他亲自推荐入朝,自然而然便官运亨通,一路当到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说到这里,张寿随口普及了一下唐末那段极其混乱的历史,见不少原本似乎不看书不读史的贵介子弟都渐渐很好奇后续,他便不慌不忙地说:“而后,朱温代唐,成了梁太祖,而这位曾经的藏机和尚呢,先是当了工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来居然一路当到了宰相。”
这时候,三皇子终于忍不住追问道:“可那位主考官呢?”
“连和尚考进士都看不惯的人,怎么会看得惯朱温代唐?”
张寿嘴角垂落下来,淡淡地说:“当然,他看不惯也说不了话了。就在朱温代唐的前一年,这位本来已经以三公之一的太保而致仕的主考官赵崇,就和当时的宰相裴枢等百十个人,一块在白马驿被赐死了,连尸体都被扔进了黄河。藏机和尚在这桩事里,功劳不小。”
“浮图可恶!”
拍案而起的不是张琛,而是四皇子。就只见这位整个半山堂最矮的小皇子气得满脸通红,挥舞拳头大声叫道:“怪不得太祖皇帝严禁天下佛寺自行剃度僧人,不许僧众过三百,不许他们据有超过千亩田地,不许他们擅入官衙……简直太坏了!”
门前的皇帝见朱莹亦是眉头紧皱,分明已是生出了几分义愤,他都不用上前,就知道周祭酒和罗司业,还有那些国子博士会是如何面色微妙。
没想到,张寿居然借着讲和尚,给那些听不进去四书五经的贵介子弟们讲起了唐末那段极其惨烈的白马之祸,而且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诠释。
“朱温代唐,更准确地说,是朱温篡唐,在白马驿一杀上百人,凶暴惨烈,但说一句不好听的,以当时朱温手握兵权,这些文官哪怕螳臂当车,也根本阻挡不住他篡唐称帝,而且有些人也根本就不打算抵抗于他。那么,为什么他还会杀那么多人?”
张寿顿了一顿,声音低沉:“因为,他要一举铲除旧日那些自诩清流,瞧不起他的高门望族,清除日后潜在的反对者,给他麾下效力的那些曾经落第士人腾出更多的位子,同时也给他们一个出气的口子。而这些人为何要出这口气?很大程度上,只为四个字,科举不公。”
“科举起自隋,但渐渐有了规矩,却在于唐。和咱们现在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考上来不同,唐时也就是解试和礼部试相对正规,解试之下的选拔,那就远逊如今的严谨了。”
“而且,就连解试和礼部试,取士的时候上下嘱托,好友通榜,那简直是群魔乱舞,也不知道多少人才饮恨。说是年年考,可每年考中进士的,也就十几个,遗才无数。而就因为年年都要考,不知道多少人不敢回家,年复一年寓居京城,乞食同乡,困顿不堪。”
“而到了唐末,藩镇林立,你朝廷那些取士的主考官不屑一顾的人才,藩镇却求之不得,故而当藩镇倒逼中枢时,昔日自诩权重的清流士族,自然便成了当年落第士子,如今藩镇谋士们报复的对象。就连广明之乱的黄巢,也是因为屡试不第,这才忿然造反。”
“所以,从唐宋至今,科举渐渐公平,从糊名到誊录,从一个主考官定下所有人的名次,到各房考官层层阅卷,主考官审核,甚至大搜落卷,至少,寻常人终于有了一条上升之路。富贵权门也有了一个警醒。”
三皇子和四皇子还小,也就是听懂了和尚害死了主考官这第一重意思;而包括张琛在内的大多数贵介子弟,则听懂了和尚因为科举不公,借着投靠了篡位的朱温,狠狠报复了主考官这一群清流士人的第二重意思;然而,张武张陆和少数几个人,则听懂了第三层意思。
本朝不存在世家大族,因为太祖皇帝大封功臣时,就定下了不建大功,爵位则逐代递减的永制。睿宗功臣,除却赵国公楚国公秦国公这三位世袭不降等,余下的全都是递减。内阁大学士不许同宗同族,父子和族人任官回避等等种种原则。
所以,今天坐在这儿的,勋贵子弟大多都是睿宗功臣的子孙,文官子弟上溯三代,祖先也有不少都籍籍无名。就算现在家中再富贵,若是没有杰出子弟继承,甚至用不着五代,也许两三代也就败落了。
这世上有多少藏机和尚那样不得志的人,正盯着占据高位的世家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