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劝登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大流寇最新章节!
所谓不祭祖宗,不知辈份多高。
要不是表侄吴大德的一一介绍,陆四还真不知道他身兼“大爷”、“表大爷”、“姨大爷”、“四叔公”等一系列尊崇长辈身份。
造成陆四辈份奇高的原因是他的爷爷乃是最小一房,他父亲成婚也晚,这也是为何陆四会有一个比他还大一岁侄儿的原因。
这是家内,放在族内,陆四那也是不少人的老太爷。
真是爱之深,责之深。
现在看来,冯铨是瞒报了,或者说这位冯侍郎压根就没将集训班的实情上报。又有可能是光报好的,不报差的。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管怎么说,宗亲们都能算皇亲国戚嘛。
学习不成,那就实际锻炼。
在去见爹、大伯、二伯之前,陆四直接拍板,首先将冯铨奏报“才学皆优”的十七个晚辈发往西北甘肃、青海二省任职,官职最高为知县,最低为县教谕。
这是给了前途和官身的,只要任上没有大的差错,将来混个五品官退休是没有问题的。要是政绩好,成为高官的巡抚、布政、按察,甚至进入中央政府也不是没有可能。
余下考绩尚可的数十人则发往各地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河道、漕运等衙门,充任书办行走,类似吏员。
虽没有给官身,却是给了“编制”,今后这帮人能否进步,就全看他们个人能力及造化了。
余下数十人,包括雷老五、吴大德这帮屡教不改的,陆四也没有将他们赶回老家务农,而是大笔一批,各封总兵、参将、巡阅、招抚等职,拨往海军,要求海军提督沈廷扬保证在半年内,这些未来“洋外大员”能做到在船上如履平地。
如此,才能担负四大爷对他们的厚望。
吃饭不能光盯着碗里的,得放眼天下。
雷老五、吴大德这帮人学习不成,品性不佳,但有个优点却是陆四看重的。
那就是这帮人无一例外胆肥。
胆肥是大顺殖民海外的前提条件,无胆之人如何在茫茫异域打拼天下呢。
南征灭明,统一中国之后,大顺必然要按照陆四给出的方针向海外进军,同欧罗巴的白人争抢世界财富。
这个财富盘子大的很。
陆四为中国争取,也要为陆家人争取。
让宗亲们先出海,也是陆四给整个大顺文武百官的信号。
同时也是向世人表明他这个隆武帝志在开拓!
否则何以会先遣皇亲国戚们出海。
至于雷老五这帮宗亲们愿不愿意,那就由不得他们了。
陆四离开孔庙时,几十辆马车已经侯在了城门处。
老老实实听话,替大爷出海开拓,将来好处大大的。
不听话,半道想溜,出工不出力的,将来好处自是小小滴。
......
老爹有文可是有两三年没见儿子了,按道理得欢喜的老泪纵横,没想却在儿子面前跟个犯错的小孩似的,把陆四也搞得头稀晕,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待挺着个肚子的哲哲出现,陆四方晓得老爹这付样子的由来。
“咳咳...”
陆四也不知道说啥好,为人子的不好评说做爹的那种事。
“末将可以替监国分忧。”
随同前来通州的羽林将樊霸觉得这个原满洲太后肚子里的孩子,对监国大大的不利,于是自告奋勇,悄悄表明可以替监国解除一切忧患的忠心。
“岂有长兄杀幼弟的道理?”
陆四当然不会给哲哲来个强行掉胎,毕竟是他老爹的种。
“如此,也是汉蒙一家最好的证据嘛。”
陆四笑咪咪的承认了哲哲正式晋升为他继母的事实,并且默认哲哲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弟(妹),这把老爹有文始终悬着的一颗心彻底给落了下来。
离京时,陆四曾问礼政府尚书巩焴对太上皇安置问题。
回复有两,一是于宫中择一宫殿专供太上皇居住;二是由监国选择一地供太上皇居住。
陆四思来想去,觉得老爹是地道淮扬人,怕是不服北方水土,让他留在京中时间一长定会想念家乡,于是便命工政府于扬州营造太上皇居处。
礼政府认为太上皇可仿前明亲王供养例,年给粮一万石(或等值钱财),并可在江北省划取一定土地供太上皇享禄。
一石依明制约一百二十斤,一万石就是差不多一百二十万斤粮食。前明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两石米,现在因为战乱天灾,一两银子买不到一石,因此折算开来一万石粮食约合计白银也就是不到万两。
陆四孝顺,为了让老爹在扬州生活得更好,手头不紧(时不时要接济“宗亲”),便让礼政府定太上皇供奉为年两万石粮食,此外自己再从内库拨付,直到老爹驾鹤西游。
哲哲既已成太上皇妻,肚中又有孕,那肯定也要给予正式名份。
陆四封哲哲为一品奉国夫人,享前明郡主供养待遇。
哲哲到时生下的男孩还是女孩,则另有相应处置。
法礼上,不须陆四劳心,因为太上皇是没有继承儿子帝位资格的,太上皇的儿子同样也没有资格。
哲哲真生下儿子,将来最多也就是个郡王。
在见过大伯有才、二伯有富后,陆四便恭请三老同他一起进京。途中命将哲哲有喜之事传谕在遵化的侄儿广远,再由遵化将此喜事传到漠南蒙古诸部,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科尔沁部。
相信科尔沁人在知道这件喜事后,一定会彻底倒向大顺,从而成为大顺暂时遏制漠北蒙古诸部的强有力帮手,依如其助满清讨平蒙古般。
回京之后,二劝便上演了。
“今燕京光复,北方一统,大宝虚悬,海内无主,监国一日不正大位,人心何安?还请监国以江山社稷,以天下苍生为念,弃私节而从大义,速登大宝,君临天下,一统我国!”
这次领头劝进的是以礼政府尚书巩焴为首的六政府高官。
陆四这边又是一番假推辞。
“燕京虽复,满虏虽灭,然残明尚未讨平,且闻残明群臣纠集丑类,窥视大顺,一日未平残明,我又有何心敢窥大宝...”
表现,陆四是绝对合格的。
所谓不祭祖宗,不知辈份多高。
要不是表侄吴大德的一一介绍,陆四还真不知道他身兼“大爷”、“表大爷”、“姨大爷”、“四叔公”等一系列尊崇长辈身份。
造成陆四辈份奇高的原因是他的爷爷乃是最小一房,他父亲成婚也晚,这也是为何陆四会有一个比他还大一岁侄儿的原因。
这是家内,放在族内,陆四那也是不少人的老太爷。
真是爱之深,责之深。
现在看来,冯铨是瞒报了,或者说这位冯侍郎压根就没将集训班的实情上报。又有可能是光报好的,不报差的。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管怎么说,宗亲们都能算皇亲国戚嘛。
学习不成,那就实际锻炼。
在去见爹、大伯、二伯之前,陆四直接拍板,首先将冯铨奏报“才学皆优”的十七个晚辈发往西北甘肃、青海二省任职,官职最高为知县,最低为县教谕。
这是给了前途和官身的,只要任上没有大的差错,将来混个五品官退休是没有问题的。要是政绩好,成为高官的巡抚、布政、按察,甚至进入中央政府也不是没有可能。
余下考绩尚可的数十人则发往各地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河道、漕运等衙门,充任书办行走,类似吏员。
虽没有给官身,却是给了“编制”,今后这帮人能否进步,就全看他们个人能力及造化了。
余下数十人,包括雷老五、吴大德这帮屡教不改的,陆四也没有将他们赶回老家务农,而是大笔一批,各封总兵、参将、巡阅、招抚等职,拨往海军,要求海军提督沈廷扬保证在半年内,这些未来“洋外大员”能做到在船上如履平地。
如此,才能担负四大爷对他们的厚望。
吃饭不能光盯着碗里的,得放眼天下。
雷老五、吴大德这帮人学习不成,品性不佳,但有个优点却是陆四看重的。
那就是这帮人无一例外胆肥。
胆肥是大顺殖民海外的前提条件,无胆之人如何在茫茫异域打拼天下呢。
南征灭明,统一中国之后,大顺必然要按照陆四给出的方针向海外进军,同欧罗巴的白人争抢世界财富。
这个财富盘子大的很。
陆四为中国争取,也要为陆家人争取。
让宗亲们先出海,也是陆四给整个大顺文武百官的信号。
同时也是向世人表明他这个隆武帝志在开拓!
否则何以会先遣皇亲国戚们出海。
至于雷老五这帮宗亲们愿不愿意,那就由不得他们了。
陆四离开孔庙时,几十辆马车已经侯在了城门处。
老老实实听话,替大爷出海开拓,将来好处大大的。
不听话,半道想溜,出工不出力的,将来好处自是小小滴。
......
老爹有文可是有两三年没见儿子了,按道理得欢喜的老泪纵横,没想却在儿子面前跟个犯错的小孩似的,把陆四也搞得头稀晕,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待挺着个肚子的哲哲出现,陆四方晓得老爹这付样子的由来。
“咳咳...”
陆四也不知道说啥好,为人子的不好评说做爹的那种事。
“末将可以替监国分忧。”
随同前来通州的羽林将樊霸觉得这个原满洲太后肚子里的孩子,对监国大大的不利,于是自告奋勇,悄悄表明可以替监国解除一切忧患的忠心。
“岂有长兄杀幼弟的道理?”
陆四当然不会给哲哲来个强行掉胎,毕竟是他老爹的种。
“如此,也是汉蒙一家最好的证据嘛。”
陆四笑咪咪的承认了哲哲正式晋升为他继母的事实,并且默认哲哲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弟(妹),这把老爹有文始终悬着的一颗心彻底给落了下来。
离京时,陆四曾问礼政府尚书巩焴对太上皇安置问题。
回复有两,一是于宫中择一宫殿专供太上皇居住;二是由监国选择一地供太上皇居住。
陆四思来想去,觉得老爹是地道淮扬人,怕是不服北方水土,让他留在京中时间一长定会想念家乡,于是便命工政府于扬州营造太上皇居处。
礼政府认为太上皇可仿前明亲王供养例,年给粮一万石(或等值钱财),并可在江北省划取一定土地供太上皇享禄。
一石依明制约一百二十斤,一万石就是差不多一百二十万斤粮食。前明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两石米,现在因为战乱天灾,一两银子买不到一石,因此折算开来一万石粮食约合计白银也就是不到万两。
陆四孝顺,为了让老爹在扬州生活得更好,手头不紧(时不时要接济“宗亲”),便让礼政府定太上皇供奉为年两万石粮食,此外自己再从内库拨付,直到老爹驾鹤西游。
哲哲既已成太上皇妻,肚中又有孕,那肯定也要给予正式名份。
陆四封哲哲为一品奉国夫人,享前明郡主供养待遇。
哲哲到时生下的男孩还是女孩,则另有相应处置。
法礼上,不须陆四劳心,因为太上皇是没有继承儿子帝位资格的,太上皇的儿子同样也没有资格。
哲哲真生下儿子,将来最多也就是个郡王。
在见过大伯有才、二伯有富后,陆四便恭请三老同他一起进京。途中命将哲哲有喜之事传谕在遵化的侄儿广远,再由遵化将此喜事传到漠南蒙古诸部,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科尔沁部。
相信科尔沁人在知道这件喜事后,一定会彻底倒向大顺,从而成为大顺暂时遏制漠北蒙古诸部的强有力帮手,依如其助满清讨平蒙古般。
回京之后,二劝便上演了。
“今燕京光复,北方一统,大宝虚悬,海内无主,监国一日不正大位,人心何安?还请监国以江山社稷,以天下苍生为念,弃私节而从大义,速登大宝,君临天下,一统我国!”
这次领头劝进的是以礼政府尚书巩焴为首的六政府高官。
陆四这边又是一番假推辞。
“燕京虽复,满虏虽灭,然残明尚未讨平,且闻残明群臣纠集丑类,窥视大顺,一日未平残明,我又有何心敢窥大宝...”
表现,陆四是绝对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