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问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1890年,对于东亚而言,这一年无疑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曾于夹缝中生存的朝鲜而言更是如此,对其来说,或许随着日本公使馆的撤出,其终于结束了“洋扰”,但在另一方面,其朝政亦完全受宗主国控制,这又是以统监府的成立为标志。
高悬着一面赤旗的统监府,在一定程度上监管着朝鲜政府的诸项事务,虽说统监府不过刚刚成立,但其对朝鲜的“统治与监视”却是全方面的,从外务部主持朝鲜外交到警务部设立警察,再到农商工务部接管朝鲜官办“洋务企业”,而主持这一切的则是统监府总务部,总务部则是统监府的大脑,负责制定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作为唐浩然的学生,总务部成立后韩彻便进入秘书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秘书课等同于国内的幕府,如李光泽、宋玉新等人皆是于秘书课内任职,而诸如与朝方官员交涉等事务大都是由其负责,至于作为科长的李光泽更多的时候则是与朝鲜官员“呤诗做文”,全是一副“悠闲自在”状。
“这就是帝国主义压迫!”
统监府内的办公室中,在韩彻就发生在仁川的绑官一事加以汇报后,唐浩然只是随口吐出这么一句话来,在道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神情有些玩味。
难道说,这就是清帝国主义?
嗯,没错,现在自己于朝鲜推行的可不就是传说中的“帝国主义”,既然是帝国主义那跋扈点又有何妨。更何况本身现在对朝鲜持以的政策即非怀柔。
“源友未免也太过张扬了,那金意平也是事大之臣,如此羞辱,会不会激起朝臣不满?”
相比于老师的平静,韩彻倒是显得有些忧虑。虽说朝鲜人事大极深,但自朝鲜开港后,朝鲜仕民中亦生出了背华之意,而这却恰与其自身的民族觉悟有关。恰如同他与诸多同学好友抑于心间于满清的不满一般,而这种不满恰是源自于民族上的不满。
“瀚达,你可知。我为何准备成立东亚同文会?”
唐浩然反问一声,倒是对李幕臣于仁川设区的专横跋扈全是视若无睹,毕竟这些人的子孙在后世做了太多让人恶心的事情,这当祖宗的没教育好孩子,现在被人收拾。也是理所当然。放下这件事的他反倒问起了另一件事。
“先生,虽说朝鲜内部已生离心,但其儒家学派皆固守事大、且小中华思想极重,如学生所料不错的话,先生成立东亚同文会应是欲引其为援,通过同文会宣扬朝鲜与中国同文同同种,加强其事大之心,进而稳固其形势。为将来作打算!”
因处置府中公务的关系,韩彻并没有参与到“谋朝”的谋划之中,但也能猜出先生成立同文会。甚至还拨出五万元经费,由李光泽主持同文会结交朝方官员、硕儒以及士子,原因无外只有一个,为将来于朝鲜设立省置县作准备。通过思想上的渗透,最大限度的减轻未来吞并朝鲜的阻力。
“嗯!确实!”
唐浩然略点下头,韩彻并没有猜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当今朝鲜官员中中事大者。其之所事大,一是传统。二是因时而行……”
冷冷一笑,表面上极少干涉朝鲜国政的唐浩然。自然知道这些如金弘集、金允植等事大党在另一个时空中“甲午更张”的表现——摇身一变从亲华派变为亲日派,典型的朝鲜式小国寡民的思维方式。
但在朝鲜还有另一群硕儒却与其截然不同,他们对中国的忠诚早就刻到了骨子里!以至于致死不改!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硕儒大都强调“春秋大义”以及“崇周思明”,换句话来说,他们反清,他们渴望着中华再出“真主”。至于满清,他们更是从骨子里轻蔑……
“同文会也好,同院也罢,都是为了将来作打算,这同院可不仅仅只是培养“朝鲜通”,更重要的是,未来特区的行政官员也要从学院培养出来,”
提及设于仁川的同院,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朝着韩彻看了一眼。
“瀚达,要知道,咱们于这里开创的事业,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朝鲜,而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未来!
在唐浩然吐出这句话,他的眉头微微一锁,这种国家民族的未来完全系于一人之身的感觉,着实沉重非常,以至于唐浩然从不敢有一丝的懈怠。
“瀚达,洋行那边答应的纺织厂设备,什么时候能运到仁川?”
纺织厂是于工农商部注册的第一家公司——北洋实业开发公司开办诸项事业中今年投资的“十大工程”之一,而北洋实业开发公司的资本一共只有一百万两,这一百万两,既需要修建汉仁铁路,又需要举办煤矿,同时还需要筑港,即便是加上从朝鲜人那获得的五十万两,资金方面亦早都达到捉襟见肘的地步,而纺织厂则是十大工程中仅次于筑港、开矿、兴市,投资排名第四的大型项目。
在“十大工程”之中,只有平壤一带的煤矿以及仁川的北洋纺织厂可以于短期内初见回报,从而缓解捉襟见肘的资金问题,为“十大工程”以及未来“特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先生,昨天我特意向洋行询问过,其最快也要三个月后,才能交付全套一万锭设备,但是如果按照现在仁川特区的厂房施工进度来看,恐怕开工至少要等到八个月后,以学生之见,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首先成立朝鲜银行,既然现在朝鲜那边已经把铸钱局交予府中,那当十文的铜元亦应加以铸造……”
总务部秘书科的工作使得韩彻得已掌握府中各种工作的进度,自然知道当初上任前从北洋那边买来的设备,已经在铸钱局旧坊中安装完成,甚至就连同模具亦已在周前从英国运回,现在自然应该开工,更何况,他亦深知现在于府上来说,最要紧的就是银子。
有比造币更挣钱的买卖吗?
“而且,先生,不论是仁川特区的建设,亦或是平壤露天煤矿的开采,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其中绝大多数劳力皆来自山东,不仅可以用铜元支付薪酬,亦可用铜元支付劳力安家费,进而借助劳力的招募以及支付劳力报酬,把铜元和银元支付出去,并使其扩散至山东、河北,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韩彻这般说时,唐浩然只是点着头,看着韩彻说道。
“这事件是肯定要办的,铸币是统监府主持的第一项朝鲜新政,切勿操之过急,毕竟,咱们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其中铸利,更重要的是稳定朝鲜财政,通过设立银行以及铸币逐步掌握朝鲜金融,进而通过对其金融的掌握,一方面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则是控制朝鲜。”
之所以在成立银行以及铸币的问题上,唐浩然能如此沉得住气,究其原因倒也简单——没人!就其本意而言,在资金捉襟见肘时,他自然想尽快发行银元、铜元以及纸制的银元券,但货币又岂只是发行了事?
没有一个懂“金融”、懂银行的人去主持这件事,谁能保证朝鲜的铜元最后不变成湖北的铜元,尽管“铜元”是自己为“我大清”准备的一剂毒药,可这剂毒药若是毒到了自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唐浩然还在等着,等一个人!一个精通现代金融资本运营的人,从而令以银行为中心的现代金融业成为特区以及区内企业发展的助力以及润滑剂,为特区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准确的来说,是通过唐绍仪拉笼来的一群人,那一群人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仅有的一群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青年,相比于国内的那些书生,只有他们更适合统监府的需要,也同样只有他们能够为这个古老的国家注入勃然生机。
虽说那批留美幼童的人数不多,但此时唐浩然却依然对他们充满了期待,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没有比他们更为优秀的“洋务人才”了,只不过在历史上,他们一直被埋没着。
57个人……未来又能有多少人留下来呢?
“希望你们到时候全都留下来吧!”
想到那批即将到来的留美幼童,唐浩然不禁意识到另一个问题,或许相比于资金,实际上更为窘迫的恐怕还是现代科学人才的不足,实际上就历史上而言,纵观晚清洋务历史,限制洋务事业发展根源就是人才不足,号称集南下英才于府中的李鸿章是如此,张之洞同样也是如此。
如何解决人才的问题?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创办大学,于仁川创办一所大学,同院是培养“行政官员”的地方,至于科学人才,应该另外创办一所理工大学,以培养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才。
建立大学容易,只要解决资金问题,就可建成一所大学,至于师资力量亦可从国外聘请教授甚至校长,但真正的问题是——学生从那里来?
(第三更了,月,月票在那里?看无语更新的这么给力,大家给两张小票票鼓励一下!嘿嘿!求票票!)(未完待续)
【尊敬的书迷们!手机阅读站将为您带来更多的那种始料不及的触及心灵的震撼书籍,请注意休息!】
1890年,对于东亚而言,这一年无疑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曾于夹缝中生存的朝鲜而言更是如此,对其来说,或许随着日本公使馆的撤出,其终于结束了“洋扰”,但在另一方面,其朝政亦完全受宗主国控制,这又是以统监府的成立为标志。
高悬着一面赤旗的统监府,在一定程度上监管着朝鲜政府的诸项事务,虽说统监府不过刚刚成立,但其对朝鲜的“统治与监视”却是全方面的,从外务部主持朝鲜外交到警务部设立警察,再到农商工务部接管朝鲜官办“洋务企业”,而主持这一切的则是统监府总务部,总务部则是统监府的大脑,负责制定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作为唐浩然的学生,总务部成立后韩彻便进入秘书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秘书课等同于国内的幕府,如李光泽、宋玉新等人皆是于秘书课内任职,而诸如与朝方官员交涉等事务大都是由其负责,至于作为科长的李光泽更多的时候则是与朝鲜官员“呤诗做文”,全是一副“悠闲自在”状。
“这就是帝国主义压迫!”
统监府内的办公室中,在韩彻就发生在仁川的绑官一事加以汇报后,唐浩然只是随口吐出这么一句话来,在道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神情有些玩味。
难道说,这就是清帝国主义?
嗯,没错,现在自己于朝鲜推行的可不就是传说中的“帝国主义”,既然是帝国主义那跋扈点又有何妨。更何况本身现在对朝鲜持以的政策即非怀柔。
“源友未免也太过张扬了,那金意平也是事大之臣,如此羞辱,会不会激起朝臣不满?”
相比于老师的平静,韩彻倒是显得有些忧虑。虽说朝鲜人事大极深,但自朝鲜开港后,朝鲜仕民中亦生出了背华之意,而这却恰与其自身的民族觉悟有关。恰如同他与诸多同学好友抑于心间于满清的不满一般,而这种不满恰是源自于民族上的不满。
“瀚达,你可知。我为何准备成立东亚同文会?”
唐浩然反问一声,倒是对李幕臣于仁川设区的专横跋扈全是视若无睹,毕竟这些人的子孙在后世做了太多让人恶心的事情,这当祖宗的没教育好孩子,现在被人收拾。也是理所当然。放下这件事的他反倒问起了另一件事。
“先生,虽说朝鲜内部已生离心,但其儒家学派皆固守事大、且小中华思想极重,如学生所料不错的话,先生成立东亚同文会应是欲引其为援,通过同文会宣扬朝鲜与中国同文同同种,加强其事大之心,进而稳固其形势。为将来作打算!”
因处置府中公务的关系,韩彻并没有参与到“谋朝”的谋划之中,但也能猜出先生成立同文会。甚至还拨出五万元经费,由李光泽主持同文会结交朝方官员、硕儒以及士子,原因无外只有一个,为将来于朝鲜设立省置县作准备。通过思想上的渗透,最大限度的减轻未来吞并朝鲜的阻力。
“嗯!确实!”
唐浩然略点下头,韩彻并没有猜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当今朝鲜官员中中事大者。其之所事大,一是传统。二是因时而行……”
冷冷一笑,表面上极少干涉朝鲜国政的唐浩然。自然知道这些如金弘集、金允植等事大党在另一个时空中“甲午更张”的表现——摇身一变从亲华派变为亲日派,典型的朝鲜式小国寡民的思维方式。
但在朝鲜还有另一群硕儒却与其截然不同,他们对中国的忠诚早就刻到了骨子里!以至于致死不改!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硕儒大都强调“春秋大义”以及“崇周思明”,换句话来说,他们反清,他们渴望着中华再出“真主”。至于满清,他们更是从骨子里轻蔑……
“同文会也好,同院也罢,都是为了将来作打算,这同院可不仅仅只是培养“朝鲜通”,更重要的是,未来特区的行政官员也要从学院培养出来,”
提及设于仁川的同院,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朝着韩彻看了一眼。
“瀚达,要知道,咱们于这里开创的事业,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朝鲜,而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未来!
在唐浩然吐出这句话,他的眉头微微一锁,这种国家民族的未来完全系于一人之身的感觉,着实沉重非常,以至于唐浩然从不敢有一丝的懈怠。
“瀚达,洋行那边答应的纺织厂设备,什么时候能运到仁川?”
纺织厂是于工农商部注册的第一家公司——北洋实业开发公司开办诸项事业中今年投资的“十大工程”之一,而北洋实业开发公司的资本一共只有一百万两,这一百万两,既需要修建汉仁铁路,又需要举办煤矿,同时还需要筑港,即便是加上从朝鲜人那获得的五十万两,资金方面亦早都达到捉襟见肘的地步,而纺织厂则是十大工程中仅次于筑港、开矿、兴市,投资排名第四的大型项目。
在“十大工程”之中,只有平壤一带的煤矿以及仁川的北洋纺织厂可以于短期内初见回报,从而缓解捉襟见肘的资金问题,为“十大工程”以及未来“特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先生,昨天我特意向洋行询问过,其最快也要三个月后,才能交付全套一万锭设备,但是如果按照现在仁川特区的厂房施工进度来看,恐怕开工至少要等到八个月后,以学生之见,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首先成立朝鲜银行,既然现在朝鲜那边已经把铸钱局交予府中,那当十文的铜元亦应加以铸造……”
总务部秘书科的工作使得韩彻得已掌握府中各种工作的进度,自然知道当初上任前从北洋那边买来的设备,已经在铸钱局旧坊中安装完成,甚至就连同模具亦已在周前从英国运回,现在自然应该开工,更何况,他亦深知现在于府上来说,最要紧的就是银子。
有比造币更挣钱的买卖吗?
“而且,先生,不论是仁川特区的建设,亦或是平壤露天煤矿的开采,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其中绝大多数劳力皆来自山东,不仅可以用铜元支付薪酬,亦可用铜元支付劳力安家费,进而借助劳力的招募以及支付劳力报酬,把铜元和银元支付出去,并使其扩散至山东、河北,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韩彻这般说时,唐浩然只是点着头,看着韩彻说道。
“这事件是肯定要办的,铸币是统监府主持的第一项朝鲜新政,切勿操之过急,毕竟,咱们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其中铸利,更重要的是稳定朝鲜财政,通过设立银行以及铸币逐步掌握朝鲜金融,进而通过对其金融的掌握,一方面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则是控制朝鲜。”
之所以在成立银行以及铸币的问题上,唐浩然能如此沉得住气,究其原因倒也简单——没人!就其本意而言,在资金捉襟见肘时,他自然想尽快发行银元、铜元以及纸制的银元券,但货币又岂只是发行了事?
没有一个懂“金融”、懂银行的人去主持这件事,谁能保证朝鲜的铜元最后不变成湖北的铜元,尽管“铜元”是自己为“我大清”准备的一剂毒药,可这剂毒药若是毒到了自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唐浩然还在等着,等一个人!一个精通现代金融资本运营的人,从而令以银行为中心的现代金融业成为特区以及区内企业发展的助力以及润滑剂,为特区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准确的来说,是通过唐绍仪拉笼来的一群人,那一群人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仅有的一群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青年,相比于国内的那些书生,只有他们更适合统监府的需要,也同样只有他们能够为这个古老的国家注入勃然生机。
虽说那批留美幼童的人数不多,但此时唐浩然却依然对他们充满了期待,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没有比他们更为优秀的“洋务人才”了,只不过在历史上,他们一直被埋没着。
57个人……未来又能有多少人留下来呢?
“希望你们到时候全都留下来吧!”
想到那批即将到来的留美幼童,唐浩然不禁意识到另一个问题,或许相比于资金,实际上更为窘迫的恐怕还是现代科学人才的不足,实际上就历史上而言,纵观晚清洋务历史,限制洋务事业发展根源就是人才不足,号称集南下英才于府中的李鸿章是如此,张之洞同样也是如此。
如何解决人才的问题?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创办大学,于仁川创办一所大学,同院是培养“行政官员”的地方,至于科学人才,应该另外创办一所理工大学,以培养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才。
建立大学容易,只要解决资金问题,就可建成一所大学,至于师资力量亦可从国外聘请教授甚至校长,但真正的问题是——学生从那里来?
(第三更了,月,月票在那里?看无语更新的这么给力,大家给两张小票票鼓励一下!嘿嘿!求票票!)(未完待续)
【尊敬的书迷们!手机阅读站将为您带来更多的那种始料不及的触及心灵的震撼书籍,请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