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不要跟算命先生说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最新章节!
相州安阳。
韩家万籍堂内。
韩嘉彦漫步其中,儿子韩锦孙陪在身边。
这位驸马爷走着走着,突然道:“林家还没有让媒人上门提亲?”
韩锦孙摇头:“没有。”
韩嘉彦澹然道:“年轻人心高气傲,吃了亏还不肯屈服啊!”
韩锦孙冷笑道:“依我看来,这对父子都是不知所谓之辈,林元景区区一个班直指挥使,能和我韩氏联姻,简直是几辈子积来的福分,居然给了机会还不中用,那就休怪我们不留情面了!”
韩嘉彦道:“倒也不必结下死仇,让林冲的书院开不下去便是,河北之地的进士生源,万万不能让外人染指!”
宋朝的科举已经做到了相对的公平,但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比如地域的偏向也有之,往往北方的教育资源少,但比起南人更容易受照顾。
比如真宗朝时,有一个山东人和一个江西人一起角逐状元,寇准就直言“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还有一位河北人张存,也是后来司马光的岳父,曾经参加过守城战,立下功勋,第二年就被录取为进士,就有人嫉妒“张存解放旋风炮,任弁能烧勐火油”,讽刺张存靠打仗成进士,没有真才实学。
且不说这种讽刺是不是挺讽刺,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南北士子都差不多,就偏向于北方人录取,现在虽然没了那么大的倾向,但相州韩氏还是敏锐地把握住风向,知道怎么尽可能地让河北考生获利。
讲白了还是科学,科举考试的技巧,囊括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施政方针。
“北方久不经战事,政治地位必然逐渐下降,我们韩氏想要维持家势不坠,对内必须要抓紧教育,进士辈出,对外则要扩大影响,建立商会!”
韩嘉彦的思路清晰,琢磨着道:“岁安书院的考试,倒是个不错的法子,你怎么看?”
韩锦孙脸色变了变:“父亲,我觉得不行,天下各大书院内也有考核,但是需要拜入某位大儒门下,才会进行考核,入院时就要考试,岂不是将生源往外推么?”
韩嘉彦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没有注意到儿子的神色:“普通书院确实如此,可我们韩氏在相州的书院,并不缺生源,反倒是要督促学子,淘汰掉一些滥竽充数之辈,毕竟我韩氏的家规,文教必须公平公正,能者上庸者下!”
韩锦孙不吭声了。
韩嘉彦已经决定,吸纳岁安书院好的地方,将《三字经》偷偷地给稚子学,然后借鉴《三年五年》的模式增加考试,提升优胜劣汰的竞争力。
文教这方面有了想法后,他又关心起商会来:“安阳行会那边如何了?”
韩锦孙道:“自从王继英刺配流放,二兄就高歌勐进,王家节节败退,已经招架不住了!”
韩密孙是韩琦另一个儿子韩端彦所生,向来有经商头脑,早早成立了安阳行会,垄断了相州的生意,也正是韩密孙提出,要趁着厚将行会除名的士气,让安阳行会填补空缺,成为六大商会之一。
韩嘉彦却不放心,凝声告戒道:“王继忠这个人比起王继英要难对付许多,王继英被匪贼所害,李公的身体也彻底不成了,风向恐怕会有所转变,你一定要谨慎些,这段时间千万不能被王氏抓到把柄!”
韩锦孙记下:“父亲,我明白的!”
韩嘉彦声音下意识压低:“私市那边收敛些,万一王家鱼死网破,我们也好及时抽身!”
韩锦孙面色微变:“这至于么……我们也没有要逼死他们的地步啊?”
韩嘉彦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都是这个道理,如今局势变幻莫测,凡事都要以防万一,不可大意!”
宋辽互市,最初从太平兴国二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赵光义还是赵光义,大宋始置榷务,将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国交易,后来两国开战,互市罢不与通,赵光义也成了高梁河车神。
直到三十多年后的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才开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所驻扎之地置榷场,不仅卖上面那些,还开始卖布帛、漆器、粳糯等货。
辽国那边则卖来银钱、布、羊、马、骆驼等,毫无疑问,在贸易这方面,周边的民族是不可能比得上汉人的,所以宋每年出超40余万钱。
单从经济收益来看,澶渊之盟是非常划算的,每年的岁币又从辽人身上赚了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
当然,正如宋夏边境私市众多,宋辽边境的私市更在之前,这么庞大的一块蛋糕,许多人都要瓜分,北军咬了一大块,韩氏也咬下一大块。
原来大家有一个约定成俗,心照不宣的比例,现在安阳行会想要壮大,就准备改变这个比例,才有了最尖锐的矛盾。
韩家不至于把事情做绝,一点好处都不给那些北军武人,可大家都想享受,大家都不愿意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不得争斗么?
按道理确实不至于鱼死网破,但韩家雄踞相州这么久,早就知道凡事不能只讲道理,很多事情争着争着双方就红了眼睛,会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
所以韩嘉彦又细细嘱咐了许多,韩锦孙仔细记下,恭送走了这位父亲,出了万籍堂,往自己的家宅而去。
他的豪宅占地数百亩,前后十一楹,一百零六间,外面整条巷子的一侧,只能看到他们家的大门,有时候在家穿廊过巷,都要走很长的时间,甚至恨不得骑马来去。
只是这回,韩锦孙却在仆从小心翼翼的服侍下,缓步走着,眼神不断闪烁。
这份思考直到一道香风迎面扑来,才被打断:“相公,你怎么都不看一看奴家?”
听着温言暖语,再感到玲珑有致的娇躯贴上来,换成以前韩锦孙会对这新纳的二十九房妾室报以笑脸,但此时他心情愈发烦躁,狠狠一甩手:“滚一边去!”
“啊!”
女子跌倒在地,低声痛呼,不远处想要扑过来撒娇的美貌姬妾也停下脚步,噤若寒蝉,韩锦孙板着脸走过去,口中恨声道:“都是你们索取无度,否则我怎需……哼!
”
一路忿忿地回到内宅,远处传来吟诵佛经的声音,韩锦孙知道这是自己的正妻崔氏,又在礼敬佛祖了。
韩琦本来就对于佛门没什么好感,再加上在相州,唯一能与他们韩氏竞争土地的,就是佛门寺院,上下更增了厌恶。
甚至不止是相州,天下各州县,占地最广,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往往不是豪门官宦,而是佛门寺院,靠着信徒不停的捐赠,一间普通的庙宇都能置办下数十顷乃至数百顷的田地来,让他们这种勤奋苦读,努力考进士的士族情何以堪?
不过今天,韩锦孙想了想,还是走了进去,到了妻子身边。
一身素袍的崔氏本来在双手合十,喃喃念经,听到动静睁开眼睛,看了看这位夫郎,露出询问之色。
韩锦孙挥了挥手,那些僧人和侍从立刻退下后,才开口道:“父亲要在各大书院引入考试,筛选学子!”
崔氏澹澹地道:“妾身早就告戒过官人,文教乃家族之本,不该在里面伸手……”
韩锦孙烦躁地道:“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若不是各房都将自己的那块捏得死死的,我也不至于在书院里那么做,现在问题是怎么解决,一旦内部考试,那些滥竽充数的都瞒不住了!”
崔氏沉默下去:“依妾身之见,官人可以去父亲大人那里认错,他会压下此事的。”
韩锦孙怒道:“那接下来家族主事的位置,也休想有我的份了,这种法子需要你教么?”
崔氏不再多言,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韩锦孙恨恨地起身,拂袖离去,刚刚出了内宅,就见书童来禀告:“阿郎,柴衙内递来拜帖,约定……”
韩锦孙正在怒头上,立刻道:“推了!这柴进算什么衙内,后周的子孙,还真以为有人会认那块丹书铁券?简直是笑话!”
书童不敢吱声,泱泱退下。
想到柴进平日里与阿郎往来,颇多尊敬,背地里却被这般蔑视,他不禁为那个年轻的郎君感到有些不值。
当然更多的是对自家安危的担忧,这位阿郎喜怒无常,可是打死过不少下人的,自己也会危险。
惴惴不安地写好了给柴进的回帖,书童想了想,还是要主动送上门去。
“卖卦营生,与人讲命!”
然而刚刚出了后院大门,一道清亮的声音传来,他闻声看了过去。
就见一人身穿白绢道服,右手拿一副铃杵,左手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着:“讲命谈天,卦金一两。”
韩锦孙不信佛,也不信命,但书童却特别笃信这个,再加那算命先生面容白净,相貌儒雅,一看就不像是个会骗人的,迟疑了下,终究还是走上前去:
“先生,我想算一卦!”
相州安阳。
韩家万籍堂内。
韩嘉彦漫步其中,儿子韩锦孙陪在身边。
这位驸马爷走着走着,突然道:“林家还没有让媒人上门提亲?”
韩锦孙摇头:“没有。”
韩嘉彦澹然道:“年轻人心高气傲,吃了亏还不肯屈服啊!”
韩锦孙冷笑道:“依我看来,这对父子都是不知所谓之辈,林元景区区一个班直指挥使,能和我韩氏联姻,简直是几辈子积来的福分,居然给了机会还不中用,那就休怪我们不留情面了!”
韩嘉彦道:“倒也不必结下死仇,让林冲的书院开不下去便是,河北之地的进士生源,万万不能让外人染指!”
宋朝的科举已经做到了相对的公平,但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比如地域的偏向也有之,往往北方的教育资源少,但比起南人更容易受照顾。
比如真宗朝时,有一个山东人和一个江西人一起角逐状元,寇准就直言“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还有一位河北人张存,也是后来司马光的岳父,曾经参加过守城战,立下功勋,第二年就被录取为进士,就有人嫉妒“张存解放旋风炮,任弁能烧勐火油”,讽刺张存靠打仗成进士,没有真才实学。
且不说这种讽刺是不是挺讽刺,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南北士子都差不多,就偏向于北方人录取,现在虽然没了那么大的倾向,但相州韩氏还是敏锐地把握住风向,知道怎么尽可能地让河北考生获利。
讲白了还是科学,科举考试的技巧,囊括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施政方针。
“北方久不经战事,政治地位必然逐渐下降,我们韩氏想要维持家势不坠,对内必须要抓紧教育,进士辈出,对外则要扩大影响,建立商会!”
韩嘉彦的思路清晰,琢磨着道:“岁安书院的考试,倒是个不错的法子,你怎么看?”
韩锦孙脸色变了变:“父亲,我觉得不行,天下各大书院内也有考核,但是需要拜入某位大儒门下,才会进行考核,入院时就要考试,岂不是将生源往外推么?”
韩嘉彦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没有注意到儿子的神色:“普通书院确实如此,可我们韩氏在相州的书院,并不缺生源,反倒是要督促学子,淘汰掉一些滥竽充数之辈,毕竟我韩氏的家规,文教必须公平公正,能者上庸者下!”
韩锦孙不吭声了。
韩嘉彦已经决定,吸纳岁安书院好的地方,将《三字经》偷偷地给稚子学,然后借鉴《三年五年》的模式增加考试,提升优胜劣汰的竞争力。
文教这方面有了想法后,他又关心起商会来:“安阳行会那边如何了?”
韩锦孙道:“自从王继英刺配流放,二兄就高歌勐进,王家节节败退,已经招架不住了!”
韩密孙是韩琦另一个儿子韩端彦所生,向来有经商头脑,早早成立了安阳行会,垄断了相州的生意,也正是韩密孙提出,要趁着厚将行会除名的士气,让安阳行会填补空缺,成为六大商会之一。
韩嘉彦却不放心,凝声告戒道:“王继忠这个人比起王继英要难对付许多,王继英被匪贼所害,李公的身体也彻底不成了,风向恐怕会有所转变,你一定要谨慎些,这段时间千万不能被王氏抓到把柄!”
韩锦孙记下:“父亲,我明白的!”
韩嘉彦声音下意识压低:“私市那边收敛些,万一王家鱼死网破,我们也好及时抽身!”
韩锦孙面色微变:“这至于么……我们也没有要逼死他们的地步啊?”
韩嘉彦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都是这个道理,如今局势变幻莫测,凡事都要以防万一,不可大意!”
宋辽互市,最初从太平兴国二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赵光义还是赵光义,大宋始置榷务,将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国交易,后来两国开战,互市罢不与通,赵光义也成了高梁河车神。
直到三十多年后的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才开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所驻扎之地置榷场,不仅卖上面那些,还开始卖布帛、漆器、粳糯等货。
辽国那边则卖来银钱、布、羊、马、骆驼等,毫无疑问,在贸易这方面,周边的民族是不可能比得上汉人的,所以宋每年出超40余万钱。
单从经济收益来看,澶渊之盟是非常划算的,每年的岁币又从辽人身上赚了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
当然,正如宋夏边境私市众多,宋辽边境的私市更在之前,这么庞大的一块蛋糕,许多人都要瓜分,北军咬了一大块,韩氏也咬下一大块。
原来大家有一个约定成俗,心照不宣的比例,现在安阳行会想要壮大,就准备改变这个比例,才有了最尖锐的矛盾。
韩家不至于把事情做绝,一点好处都不给那些北军武人,可大家都想享受,大家都不愿意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不得争斗么?
按道理确实不至于鱼死网破,但韩家雄踞相州这么久,早就知道凡事不能只讲道理,很多事情争着争着双方就红了眼睛,会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
所以韩嘉彦又细细嘱咐了许多,韩锦孙仔细记下,恭送走了这位父亲,出了万籍堂,往自己的家宅而去。
他的豪宅占地数百亩,前后十一楹,一百零六间,外面整条巷子的一侧,只能看到他们家的大门,有时候在家穿廊过巷,都要走很长的时间,甚至恨不得骑马来去。
只是这回,韩锦孙却在仆从小心翼翼的服侍下,缓步走着,眼神不断闪烁。
这份思考直到一道香风迎面扑来,才被打断:“相公,你怎么都不看一看奴家?”
听着温言暖语,再感到玲珑有致的娇躯贴上来,换成以前韩锦孙会对这新纳的二十九房妾室报以笑脸,但此时他心情愈发烦躁,狠狠一甩手:“滚一边去!”
“啊!”
女子跌倒在地,低声痛呼,不远处想要扑过来撒娇的美貌姬妾也停下脚步,噤若寒蝉,韩锦孙板着脸走过去,口中恨声道:“都是你们索取无度,否则我怎需……哼!
”
一路忿忿地回到内宅,远处传来吟诵佛经的声音,韩锦孙知道这是自己的正妻崔氏,又在礼敬佛祖了。
韩琦本来就对于佛门没什么好感,再加上在相州,唯一能与他们韩氏竞争土地的,就是佛门寺院,上下更增了厌恶。
甚至不止是相州,天下各州县,占地最广,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往往不是豪门官宦,而是佛门寺院,靠着信徒不停的捐赠,一间普通的庙宇都能置办下数十顷乃至数百顷的田地来,让他们这种勤奋苦读,努力考进士的士族情何以堪?
不过今天,韩锦孙想了想,还是走了进去,到了妻子身边。
一身素袍的崔氏本来在双手合十,喃喃念经,听到动静睁开眼睛,看了看这位夫郎,露出询问之色。
韩锦孙挥了挥手,那些僧人和侍从立刻退下后,才开口道:“父亲要在各大书院引入考试,筛选学子!”
崔氏澹澹地道:“妾身早就告戒过官人,文教乃家族之本,不该在里面伸手……”
韩锦孙烦躁地道:“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若不是各房都将自己的那块捏得死死的,我也不至于在书院里那么做,现在问题是怎么解决,一旦内部考试,那些滥竽充数的都瞒不住了!”
崔氏沉默下去:“依妾身之见,官人可以去父亲大人那里认错,他会压下此事的。”
韩锦孙怒道:“那接下来家族主事的位置,也休想有我的份了,这种法子需要你教么?”
崔氏不再多言,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韩锦孙恨恨地起身,拂袖离去,刚刚出了内宅,就见书童来禀告:“阿郎,柴衙内递来拜帖,约定……”
韩锦孙正在怒头上,立刻道:“推了!这柴进算什么衙内,后周的子孙,还真以为有人会认那块丹书铁券?简直是笑话!”
书童不敢吱声,泱泱退下。
想到柴进平日里与阿郎往来,颇多尊敬,背地里却被这般蔑视,他不禁为那个年轻的郎君感到有些不值。
当然更多的是对自家安危的担忧,这位阿郎喜怒无常,可是打死过不少下人的,自己也会危险。
惴惴不安地写好了给柴进的回帖,书童想了想,还是要主动送上门去。
“卖卦营生,与人讲命!”
然而刚刚出了后院大门,一道清亮的声音传来,他闻声看了过去。
就见一人身穿白绢道服,右手拿一副铃杵,左手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着:“讲命谈天,卦金一两。”
韩锦孙不信佛,也不信命,但书童却特别笃信这个,再加那算命先生面容白净,相貌儒雅,一看就不像是个会骗人的,迟疑了下,终究还是走上前去:
“先生,我想算一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