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重生元末大神棍最新章节!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元史·本纪》与《元史·五行志》中记载的结果,在蒙元时期,从太宗窝阔台十年到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33-1368)的130年间,发生的水、旱、蝗、雹、震、霜等诸灾,共达到1512次。
而在这一千余次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有687次,旱灾有256次,蝗灾213次,雹灾150次,地震129次,霜灾77次。虽然资料并不完整,记载也显得有些零落,但确实大致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状况。
这次黄河决堤只是其中的一次罢了,倒不是蒙元朝廷对受灾的百姓完全不管不顾。
张太极由张宓那里了解到,元代实行申检体覆的救灾制度。
申,是受灾地区向朝廷申报受灾情况;检,是朝廷派人实地检验灾情;体覆,各级官员对逐级监察赈灾物资的发放。
不提地方官员瞒报灾情,朝堂内部扯皮,赈灾物资调集,然后各级官吏克扣截流,就算是顺顺利利的把这一套施行下来,对于那些眼巴巴等粮糊口的灾民来说,可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元代时,地方上各个路府州都有设有常平仓,常平仓首创于西汉,是由官方出资建设的粮仓,丰年时出陈易新,灾年时通过平粜或散济的方式救济灾民。
如今的常平仓弊端非常严重,行省所发籴本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发到乡都已所剩几无;于是摊派民间领钞纳谷,胥吏与里正主首又从中作弊;或籴本被贪污挪用,官吏为应付上司检查,临时收籴劣谷充数,未久即腐变;或减价发粜时,被贪吏、奸商、权豪势要者抢购一空,贫民反不能受益。
在朝廷的赈灾物资到来之前,地方上的社会力量救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地方上的救灾也分好多种,比如乡村建有社仓,市镇有义仓,而在边疆地区还有营仓。再比如说宗族内部救济。
自北宋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以来,这一模式已成为后世家族救济的一个典范,各地的宗族组织一般都建有义庄、族田、社仓等,平时救济贫困,灾时用于族内的自救。
张宓作为济南张氏一族的宗主,自然有救济宗亲的责任,优先为他们提供粮食、住所、衣物等生活物资。其他宗族大致相同。
自愿施舍钱粮救济灾民的富人也不少,寺院、道观只要是有余粮的都会施舍一些。
太极教因为事先有所准备,第一支起粥棚的便是他们,这是太极教自创立自来,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能够清楚的记住太极教,这个新兴的组织,张太极可是花了心思准备了一番。
首先太极教的所有人员统一着装,每人都现做一身衣服有些难度,但是没人套一件马甲,比较容易实现。
马甲制作起来简单,穿脱起来也方便,大点小点都可以穿,每件马甲上都带有太极教的标志.太极图,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太极教的人。
粥棚搭起来,旁边竖起一杆旗,旗子是白布制成,上边用黑线勾勒,同样是太极图案,老远就能望见,十分醒目。
这些都是外表,要想让人们有好的口碑,最重要的是内在,要能实实在在的帮助灾民。
既然是救济施舍,自然不可能是大鱼大肉,如今各地灾害频繁发生,就算是豪门大户,家里的余粮也是有数的,所以救济灾民一般都是施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太极教施舍的粥也有所不同,张太极参照后世的传说中,灾年赈灾施粥的标准,熬好的粥要插筷子不倒,稀汤寡水的可不行,要让人吃了一碗,能顶一天才算合格。
施粥棚不是新店开张,不用敲锣打鼓放鞭炮,更不用歌舞表演搞剪彩,几口大锅里咕咕嘟嘟翻滚的各种杂粮,自然而然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对于那些饥肠辘辘的灾民来说,这种香味比什么广告都有用。
人们先是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太极教的人也不招呼他们,都是自顾自的忙活着,直到有人上前讨粥时,张太极才亲自上前搭话。
“这位大哥可是想要粥吃?”张太极语气谦和,面容亲切。
“正是!正是!还望小老爷能可怜可怜我,施舍点吧。”
此人一看就是一位庄稼人,嘴里说着讨好的话,眼睛望着锅里的粥,喉头不住的耸动吞咽着口水。
“这些粥都是准备分给大家一起吃的,不过在分发之前,有几点小小的要求。”
张太极大声说着,力图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话。
灾民听到可以吃到锅里的粥,一个个神情激动,你推我搡的就往前挤,如果不是太极教在这里有些人手,说不得就要冲上来自取粥食。
张太极朝身后摆摆手,几个教众抬过来两只木盆,里面装满清水,然后高喊:
“各位请自觉排队,然后检查各自的碗筷和手是否干净,如果不干净,请在此处清洗,如若不然这里是不会施粥的。”
张太极这么做是想通过制定规矩,来让灾民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这就有可能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看到灾民们听到自己的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张太极所幸先给他们做个示范。
他在木盆中洗过手,拿过一只干净的碗,走到粥锅前,伸出手和碗筷让人检查,大厨确认之后,用大勺给他打了满满一碗粥。
张太极特意端着香喷喷的粥,到人群面前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灾民一见如此,全都有样学样,一个个耐着性子,洗手洗碗,让大厨检查过之后,才得到了香粥。
一来二去,人们都知道了太极教这边的规律,所以都事先洗干净手脸和餐具,再来讨粥的时候,也能节省时间。
张太极对这些自然是看到眼里,果然是生活最能锻炼人,在生存的压力下,人总能展现出智慧的一面。
除了免费施舍粥食之外,张太极还贴出招工的告示,这还要感谢济南王也只里送给他的农庄,张百里打算把那里好好的建设一番,正好从灾民中寻找人手。
不光这些,张太极还招收一些能写会算的读书人,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身强力壮的苦力人,反正现在只要管饭,有的是人愿意来。
张太极运气不错,还真给他找到不少有些本事的人,这次黄河决堤对于太极教来说,难说不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
此外,张太极还挑选了几十少男少女,打算带在身边培养,这也算是他的一个长期战略。
在张太极心里并不认为,非要找到历史上的名人来辅佐自己,才能够有所作为。
名人之所以有名,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具有特殊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所谓的名人也可能一文不名,历史长河里不知淹没了多少天赋异禀的人。
张太极相信只要自己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这些少年,不敢说都能出类拔萃,成为杰出的人才,但是肯定会比他们在以前的环境里长大,更有见识。
在这些少年身上,张太极也能实验好多后世洗脑的套路……!
也不要说张太极动机不纯太过功利,至少少年们现在能够活下来,并且有可能通过努力,从而出人头地。
感谢西伯利亚南洋、长梦千年何日醒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支持。作者菌昨日断更愧对各位的支持,在此向各位说声抱歉!
第七十九章插筷不倒
《元史·本纪》与《元史·五行志》中记载的结果,在蒙元时期,从太宗窝阔台十年到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33-1368)的130年间,发生的水、旱、蝗、雹、震、霜等诸灾,共达到1512次。
而在这一千余次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有687次,旱灾有256次,蝗灾213次,雹灾150次,地震129次,霜灾77次。虽然资料并不完整,记载也显得有些零落,但确实大致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状况。
这次黄河决堤只是其中的一次罢了,倒不是蒙元朝廷对受灾的百姓完全不管不顾。
张太极由张宓那里了解到,元代实行申检体覆的救灾制度。
申,是受灾地区向朝廷申报受灾情况;检,是朝廷派人实地检验灾情;体覆,各级官员对逐级监察赈灾物资的发放。
不提地方官员瞒报灾情,朝堂内部扯皮,赈灾物资调集,然后各级官吏克扣截流,就算是顺顺利利的把这一套施行下来,对于那些眼巴巴等粮糊口的灾民来说,可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元代时,地方上各个路府州都有设有常平仓,常平仓首创于西汉,是由官方出资建设的粮仓,丰年时出陈易新,灾年时通过平粜或散济的方式救济灾民。
如今的常平仓弊端非常严重,行省所发籴本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发到乡都已所剩几无;于是摊派民间领钞纳谷,胥吏与里正主首又从中作弊;或籴本被贪污挪用,官吏为应付上司检查,临时收籴劣谷充数,未久即腐变;或减价发粜时,被贪吏、奸商、权豪势要者抢购一空,贫民反不能受益。
在朝廷的赈灾物资到来之前,地方上的社会力量救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地方上的救灾也分好多种,比如乡村建有社仓,市镇有义仓,而在边疆地区还有营仓。再比如说宗族内部救济。
自北宋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以来,这一模式已成为后世家族救济的一个典范,各地的宗族组织一般都建有义庄、族田、社仓等,平时救济贫困,灾时用于族内的自救。
张宓作为济南张氏一族的宗主,自然有救济宗亲的责任,优先为他们提供粮食、住所、衣物等生活物资。其他宗族大致相同。
自愿施舍钱粮救济灾民的富人也不少,寺院、道观只要是有余粮的都会施舍一些。
太极教因为事先有所准备,第一支起粥棚的便是他们,这是太极教自创立自来,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能够清楚的记住太极教,这个新兴的组织,张太极可是花了心思准备了一番。
首先太极教的所有人员统一着装,每人都现做一身衣服有些难度,但是没人套一件马甲,比较容易实现。
马甲制作起来简单,穿脱起来也方便,大点小点都可以穿,每件马甲上都带有太极教的标志.太极图,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太极教的人。
粥棚搭起来,旁边竖起一杆旗,旗子是白布制成,上边用黑线勾勒,同样是太极图案,老远就能望见,十分醒目。
这些都是外表,要想让人们有好的口碑,最重要的是内在,要能实实在在的帮助灾民。
既然是救济施舍,自然不可能是大鱼大肉,如今各地灾害频繁发生,就算是豪门大户,家里的余粮也是有数的,所以救济灾民一般都是施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太极教施舍的粥也有所不同,张太极参照后世的传说中,灾年赈灾施粥的标准,熬好的粥要插筷子不倒,稀汤寡水的可不行,要让人吃了一碗,能顶一天才算合格。
施粥棚不是新店开张,不用敲锣打鼓放鞭炮,更不用歌舞表演搞剪彩,几口大锅里咕咕嘟嘟翻滚的各种杂粮,自然而然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对于那些饥肠辘辘的灾民来说,这种香味比什么广告都有用。
人们先是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太极教的人也不招呼他们,都是自顾自的忙活着,直到有人上前讨粥时,张太极才亲自上前搭话。
“这位大哥可是想要粥吃?”张太极语气谦和,面容亲切。
“正是!正是!还望小老爷能可怜可怜我,施舍点吧。”
此人一看就是一位庄稼人,嘴里说着讨好的话,眼睛望着锅里的粥,喉头不住的耸动吞咽着口水。
“这些粥都是准备分给大家一起吃的,不过在分发之前,有几点小小的要求。”
张太极大声说着,力图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话。
灾民听到可以吃到锅里的粥,一个个神情激动,你推我搡的就往前挤,如果不是太极教在这里有些人手,说不得就要冲上来自取粥食。
张太极朝身后摆摆手,几个教众抬过来两只木盆,里面装满清水,然后高喊:
“各位请自觉排队,然后检查各自的碗筷和手是否干净,如果不干净,请在此处清洗,如若不然这里是不会施粥的。”
张太极这么做是想通过制定规矩,来让灾民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这就有可能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看到灾民们听到自己的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张太极所幸先给他们做个示范。
他在木盆中洗过手,拿过一只干净的碗,走到粥锅前,伸出手和碗筷让人检查,大厨确认之后,用大勺给他打了满满一碗粥。
张太极特意端着香喷喷的粥,到人群面前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灾民一见如此,全都有样学样,一个个耐着性子,洗手洗碗,让大厨检查过之后,才得到了香粥。
一来二去,人们都知道了太极教这边的规律,所以都事先洗干净手脸和餐具,再来讨粥的时候,也能节省时间。
张太极对这些自然是看到眼里,果然是生活最能锻炼人,在生存的压力下,人总能展现出智慧的一面。
除了免费施舍粥食之外,张太极还贴出招工的告示,这还要感谢济南王也只里送给他的农庄,张百里打算把那里好好的建设一番,正好从灾民中寻找人手。
不光这些,张太极还招收一些能写会算的读书人,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身强力壮的苦力人,反正现在只要管饭,有的是人愿意来。
张太极运气不错,还真给他找到不少有些本事的人,这次黄河决堤对于太极教来说,难说不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
此外,张太极还挑选了几十少男少女,打算带在身边培养,这也算是他的一个长期战略。
在张太极心里并不认为,非要找到历史上的名人来辅佐自己,才能够有所作为。
名人之所以有名,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具有特殊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特殊的机遇,所谓的名人也可能一文不名,历史长河里不知淹没了多少天赋异禀的人。
张太极相信只要自己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这些少年,不敢说都能出类拔萃,成为杰出的人才,但是肯定会比他们在以前的环境里长大,更有见识。
在这些少年身上,张太极也能实验好多后世洗脑的套路……!
也不要说张太极动机不纯太过功利,至少少年们现在能够活下来,并且有可能通过努力,从而出人头地。
感谢西伯利亚南洋、长梦千年何日醒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支持。作者菌昨日断更愧对各位的支持,在此向各位说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