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说乌盟那点事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飘动的导游旗最新章节!
顺着山路一直下行,前方必经之地就是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山县。每一提到这个地名,总让当地人和一种食品联想到一起——卓资山熏鸡。
乌兰察布市原名为乌兰察布盟,以前下设集宁市、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寨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乌兰察布,蒙古语,即“红山口”。在今呼市东北12.5公里大青山脚下。盟,即会盟。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仿满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区原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盟旗制度”,即对归附的蒙古部逐一编旗,划定疆界,从蒙古王公贵族中选任札萨克管理旗政,然后指定数旗定期会盟于某地,商讨重大事务。清朝指定的会盟地址名称,即作为盟的名称。清天聪6年(1632年)六个部落旗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始有乌兰察布名称。 在“乌兰察布”会盟的原六个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称四子王旗。位于原察哈尔省西北角。牧地东西宽117.5公里,南北长120公里;(二)喀尔喀右翼部,即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罕旗。位于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东。牧地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5公里;(三)茂明安旗。位于固阳县以北。牧地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95公里;(四)乌拉特部。位于河套以北,沙漠以南。牧地东西宽107.5公里,南北长150公里。乌拉特部又分为三旗---乌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范围包括五原,包头一带及半个河套;乌拉特后旗在本部的东面,包括包头,固阳,安北一部;乌拉特中旗,在前后两旗之间,包括包头,五原,安北一部。
乌兰察布有悠久的历史。从邻近的呼市郊区保和少大窑发现的古人类石器场和毗连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发现的石球石器证实:远在旧石器时代,乌兰察布地区就已有人类生存。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林格尔县等地发现的细石器以及清水河县呈现的“仰韶文化”证明,在母系社会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会制造石器,从事狩猎,畜牧饲养等生产活动。商,西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游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战国后称匈奴),鬼方等。后来又有林胡,楼烦等民族。他们骁于骑射,善于畜牧,都做过乌兰察布大地的主人,历史上统称他们为戎狄。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大部分区域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赵秦诸国纷争,该地域受扰,成为中原诸国的徼(边界)外地。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阙为塞,使乌兰察布盟隔绝于中原。赵国所修的长城至今还在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资等地留有遗迹。和林格尔,卓资两县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的练兵场。 战国后期,匈奴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秦统一中原后,北逐匈奴,在原来的赵地设置了云中,代,雁门三郡。并通过“三郡”修了直通今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卓资,和林格尔,武川等地的驰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赵燕之长城加以连接和修缮,称为秦长城。它从河北省进入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商都县,又经过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当时该地域属云中郡,雁门郡辖。秦灭后,北方的匈奴兴起,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大举南进,今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其占有。
公元前206年,汉朝统一中原后,匈奴与汉朝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匈奴在今四子王旗境内建立国最高政权机关---中部单于廷。西汉初年的六,七十年间,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并常有战争。汉,匈初以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汉匈关系。“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有史料记载,王昭君曾到过黑河,并说黑河即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大黑河。当时的乌兰察布南部区域,属雁门郡,定襄郡,代郡辖。北部地区仍属匈奴。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新时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鲜卑族拓跋部组成部落联盟,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建都。随之讲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从贝加尔湖迁来,安置在漠南阴山地区的平原上驻牧。这其中包括了乌兰察布的广大地区。北魏王朝的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在今乌兰察布境内设三镇,即:武川镇(今武川县境内),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内),柔玄镇(今兴和县境内)。以此作为保卫京城的前哨。
隋唐时期,乌兰察布北部居住者突厥民族。后南迁白道川(武川蜈蚣坝),大利城(和林格尔土城)等地。当时属于定襄郡的有和林格尔,武川,卓资;属马邑郡的有凉城,集宁,察右前旗,清水河;属雁门郡的有丰镇,兴和。北部属突厥。唐兴盛后******归唐。唐在今和林格尔境内设单于大都护府。唐朝末年契丹崛起于东北,于公元十世纪初建立辽国,在今********地区始置丰州。当时的乌兰察布地区为契丹占有。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金,承袭辽制。乌兰察布区域分隶云内州(达茂),丰州(四子王,武川,和林格尔,清水河),大同府(集宁,察右中旗,凉城,丰镇),宜德州(察右前旗,商都,兴和,化德)。
元朝时,在乌兰察布地区设置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并隶属于中书省(即直辖),作为朝廷的腹地。当时乌兰察布地区分属于集宁路,兴和路,大同路,净州路,德宁路。
明朝时,元朝的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形成封建割据。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分设万户,并把6万户分为左右两翼。今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归右翼3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达汗(阿拉坦汗)称雄于大漠之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归己。明隆永5年,俺达汗被明朝皇帝封为顺义王。明万历32年察哈尔布林丹汗继位。明崇祯5年林丹汗被女真皇太极战败,西迁青海。从此,乌兰察布区域成了察哈尔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居住之地。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汗,金(历史上称后金)改国号为清。乌兰察布区域又纳入清的版图。
十七世纪中叶,清政府建立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阴山以北的疆域设置六个部落旗,内蒙古西部区域设置厅。乾隆年间今乌兰察布盟的丰镇,清水河,和林格尔等地就属“口外七厅”管辖。光绪年间,又分四子部落及达尔罕部分垦地和村落而设武川厅;分丰镇东界卢家营地至正黄旗九佐领地而设兴和厅;分宁远北界灰腾梁各村及毗邻的正黄,正红两旗地而设陶林厅;分萨县兼管达拉特,杭锦,乌拉特垦地村落而设五原厅;又分郡王,扎萨克二旗垦地村落而设东胜厅。故有口外十二厅之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将厅改为县。1913年设立“绥远特别区”。辖归绥,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土默特旗以及乌,伊二盟的13个旗。绥东原有的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四县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改绥远特别区为绥远省。又将并入察哈尔的四县以及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集宁等五县一同并入绥远省。
1949年绥远省“九。一九”起义,乌盟全境获得解放,1950年4月1日成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辖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旗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盟府设在乌兰花,1950年8月11日改为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原行政区划不变,驻地迁往包头境内昆都伦召,同年12月10日迁往包头市内,1951年迁固阳城关,1954年1月7日将固阳县就近划归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1954年3月5日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全并,撤销绥远省建制,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改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1958年4月2日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销,所辖旗县市正式划归乌兰察布盟领导,根据新的区划,乌兰察布盟管辖集宁市,四子王,达茂,察右前,察右中,察右后,土默特旗和丰镇,兴和,卓资,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县,改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为盟公署,驻地由固阳迁驻集宁市。在2003年12月1日,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集宁区乌兰察布大街。在乌兰察布市设立集宁区。以原县级集宁市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区的行政区域。乌兰察布市辖原乌兰察布盟的四王子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卓资县、凉城县和新设立的集宁区。原乌兰察布盟的县级丰镇市由自治区直辖。而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市所辖九个旗县区之列,而达茂旗县划归到包头市管辖范围。
卓资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全县辖5个镇、2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巴音锡勒镇、梨花镇、大榆树乡、红召乡。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1945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绥蒙政府决定在此建置,由凉城、丰镇、陶林、集宁县部分区域析置。因解放卓资山的战斗为贺龙元帅亲自指挥,而命名为龙胜县。1952年5月1日,改称卓资县。
据考证,卓资县文物古迹较多,跨越时代较长,既有新旧石器时代和战国、汉、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珍稀遗物,又有胡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的文物古迹。这里有战国和辽金元时期的古村落遗址近200处,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制造场,秦朝的古长城,西汉的古城,隋唐和北魏的古墓葬,明清朝代的庙宇、水井、宅院、驿道、战场、营盘等遗迹多处。同时,还出土了不同朝代的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石刻等多种珍贵文物。
这里还有一座战国古城遗址很有考古价值。这是一座占地面积750亩,地势狭长而且开阔平坦的古城。在古城背后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战国赵长城,该长城城墙宽约8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其正面和角楼遗迹清晰可见,并且有烽火台一处。古城是战国时期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到了西汉时期,成为定襄郡武要县故城,是西汉北部边陲军事重镇。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了汉、唐、宋时期的陶瓷、钱币、建筑等遗物。
来卓资县旅游不吃熏鸡,就如同去西安没吃上羊肉泡馍一样让人感到遗憾。卓资山熏鸡,生产历史有近百年,远近闻名,是卓资县名特产品。它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相媲美,荣获过全国“三鸡”之一的美誉。要说最地道的卓资山熏鸡老字号就要数久负盛名的张金涛熏鸡了,按照有着多年熏鸡经验的师傅所讲,卓资山熏鸡之所以味道鲜美,除了秘制配方和工艺之外,还有独特的生产条件。其一,有甘美的地下水。水是熏鸡生产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重要佐料。用卓资山的水焖煮的鸡,芳香鲜嫩,别有风味;其二,卓资县有养鸡的悠久历史,盛产肥鸡,个大体肥;其三,有精湛的传统技术世代传授。上个世纪30年代初,河北省李珍师傅来到卓资山,把原籍制作熏制品的经验和本地制作卤鸡的方法结合起来,好水好鸡加好工艺,熏制出了上好的卓资山熏鸡。此鸡有三绝:一是提起熏鸡一抖,便骨肉分离,却不散落;二是鸡骨呈透红色;三是暑伏天可以保持10天左右不变质。如果乘坐火车路过卓资县站,你就会看到整个站台上遍是当地老乡在兜售熏鸡,甚至还有人会从窗口爬到车箱里面一手一只地挨个叫卖,卖完一只随即又从怀里掏出一只,价钱通常也挺便宜。但是要买正宗的张金涛熏鸡,那还是要进入到县城里,才能找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顺着山路一直下行,前方必经之地就是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山县。每一提到这个地名,总让当地人和一种食品联想到一起——卓资山熏鸡。
乌兰察布市原名为乌兰察布盟,以前下设集宁市、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寨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乌兰察布,蒙古语,即“红山口”。在今呼市东北12.5公里大青山脚下。盟,即会盟。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仿满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区原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盟旗制度”,即对归附的蒙古部逐一编旗,划定疆界,从蒙古王公贵族中选任札萨克管理旗政,然后指定数旗定期会盟于某地,商讨重大事务。清朝指定的会盟地址名称,即作为盟的名称。清天聪6年(1632年)六个部落旗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始有乌兰察布名称。 在“乌兰察布”会盟的原六个部落旗:(一)四子部落,或称四子王旗。位于原察哈尔省西北角。牧地东西宽117.5公里,南北长120公里;(二)喀尔喀右翼部,即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罕旗。位于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东。牧地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5公里;(三)茂明安旗。位于固阳县以北。牧地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95公里;(四)乌拉特部。位于河套以北,沙漠以南。牧地东西宽107.5公里,南北长150公里。乌拉特部又分为三旗---乌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面,范围包括五原,包头一带及半个河套;乌拉特后旗在本部的东面,包括包头,固阳,安北一部;乌拉特中旗,在前后两旗之间,包括包头,五原,安北一部。
乌兰察布有悠久的历史。从邻近的呼市郊区保和少大窑发现的古人类石器场和毗连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发现的石球石器证实:远在旧石器时代,乌兰察布地区就已有人类生存。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林格尔县等地发现的细石器以及清水河县呈现的“仰韶文化”证明,在母系社会时期,乌兰察布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会制造石器,从事狩猎,畜牧饲养等生产活动。商,西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游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战国后称匈奴),鬼方等。后来又有林胡,楼烦等民族。他们骁于骑射,善于畜牧,都做过乌兰察布大地的主人,历史上统称他们为戎狄。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大部分区域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赵秦诸国纷争,该地域受扰,成为中原诸国的徼(边界)外地。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阙为塞,使乌兰察布盟隔绝于中原。赵国所修的长城至今还在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资等地留有遗迹。和林格尔,卓资两县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的练兵场。 战国后期,匈奴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秦统一中原后,北逐匈奴,在原来的赵地设置了云中,代,雁门三郡。并通过“三郡”修了直通今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卓资,和林格尔,武川等地的驰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赵燕之长城加以连接和修缮,称为秦长城。它从河北省进入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商都县,又经过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当时该地域属云中郡,雁门郡辖。秦灭后,北方的匈奴兴起,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大举南进,今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其占有。
公元前206年,汉朝统一中原后,匈奴与汉朝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匈奴在今四子王旗境内建立国最高政权机关---中部单于廷。西汉初年的六,七十年间,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并常有战争。汉,匈初以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汉匈关系。“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有史料记载,王昭君曾到过黑河,并说黑河即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大黑河。当时的乌兰察布南部区域,属雁门郡,定襄郡,代郡辖。北部地区仍属匈奴。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新时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鲜卑族拓跋部组成部落联盟,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建都。随之讲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从贝加尔湖迁来,安置在漠南阴山地区的平原上驻牧。这其中包括了乌兰察布的广大地区。北魏王朝的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在今乌兰察布境内设三镇,即:武川镇(今武川县境内),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内),柔玄镇(今兴和县境内)。以此作为保卫京城的前哨。
隋唐时期,乌兰察布北部居住者突厥民族。后南迁白道川(武川蜈蚣坝),大利城(和林格尔土城)等地。当时属于定襄郡的有和林格尔,武川,卓资;属马邑郡的有凉城,集宁,察右前旗,清水河;属雁门郡的有丰镇,兴和。北部属突厥。唐兴盛后******归唐。唐在今和林格尔境内设单于大都护府。唐朝末年契丹崛起于东北,于公元十世纪初建立辽国,在今********地区始置丰州。当时的乌兰察布地区为契丹占有。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金,承袭辽制。乌兰察布区域分隶云内州(达茂),丰州(四子王,武川,和林格尔,清水河),大同府(集宁,察右中旗,凉城,丰镇),宜德州(察右前旗,商都,兴和,化德)。
元朝时,在乌兰察布地区设置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并隶属于中书省(即直辖),作为朝廷的腹地。当时乌兰察布地区分属于集宁路,兴和路,大同路,净州路,德宁路。
明朝时,元朝的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形成封建割据。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分设万户,并把6万户分为左右两翼。今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归右翼3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达汗(阿拉坦汗)称雄于大漠之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归己。明隆永5年,俺达汗被明朝皇帝封为顺义王。明万历32年察哈尔布林丹汗继位。明崇祯5年林丹汗被女真皇太极战败,西迁青海。从此,乌兰察布区域成了察哈尔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居住之地。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汗,金(历史上称后金)改国号为清。乌兰察布区域又纳入清的版图。
十七世纪中叶,清政府建立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阴山以北的疆域设置六个部落旗,内蒙古西部区域设置厅。乾隆年间今乌兰察布盟的丰镇,清水河,和林格尔等地就属“口外七厅”管辖。光绪年间,又分四子部落及达尔罕部分垦地和村落而设武川厅;分丰镇东界卢家营地至正黄旗九佐领地而设兴和厅;分宁远北界灰腾梁各村及毗邻的正黄,正红两旗地而设陶林厅;分萨县兼管达拉特,杭锦,乌拉特垦地村落而设五原厅;又分郡王,扎萨克二旗垦地村落而设东胜厅。故有口外十二厅之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将厅改为县。1913年设立“绥远特别区”。辖归绥,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土默特旗以及乌,伊二盟的13个旗。绥东原有的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四县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改绥远特别区为绥远省。又将并入察哈尔的四县以及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集宁等五县一同并入绥远省。
1949年绥远省“九。一九”起义,乌盟全境获得解放,1950年4月1日成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辖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旗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盟府设在乌兰花,1950年8月11日改为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原行政区划不变,驻地迁往包头境内昆都伦召,同年12月10日迁往包头市内,1951年迁固阳城关,1954年1月7日将固阳县就近划归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1954年3月5日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全并,撤销绥远省建制,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改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1958年4月2日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销,所辖旗县市正式划归乌兰察布盟领导,根据新的区划,乌兰察布盟管辖集宁市,四子王,达茂,察右前,察右中,察右后,土默特旗和丰镇,兴和,卓资,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县,改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为盟公署,驻地由固阳迁驻集宁市。在2003年12月1日,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集宁区乌兰察布大街。在乌兰察布市设立集宁区。以原县级集宁市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区的行政区域。乌兰察布市辖原乌兰察布盟的四王子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卓资县、凉城县和新设立的集宁区。原乌兰察布盟的县级丰镇市由自治区直辖。而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市所辖九个旗县区之列,而达茂旗县划归到包头市管辖范围。
卓资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全县辖5个镇、2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巴音锡勒镇、梨花镇、大榆树乡、红召乡。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1945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绥蒙政府决定在此建置,由凉城、丰镇、陶林、集宁县部分区域析置。因解放卓资山的战斗为贺龙元帅亲自指挥,而命名为龙胜县。1952年5月1日,改称卓资县。
据考证,卓资县文物古迹较多,跨越时代较长,既有新旧石器时代和战国、汉、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珍稀遗物,又有胡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的文物古迹。这里有战国和辽金元时期的古村落遗址近200处,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制造场,秦朝的古长城,西汉的古城,隋唐和北魏的古墓葬,明清朝代的庙宇、水井、宅院、驿道、战场、营盘等遗迹多处。同时,还出土了不同朝代的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石刻等多种珍贵文物。
这里还有一座战国古城遗址很有考古价值。这是一座占地面积750亩,地势狭长而且开阔平坦的古城。在古城背后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战国赵长城,该长城城墙宽约8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其正面和角楼遗迹清晰可见,并且有烽火台一处。古城是战国时期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到了西汉时期,成为定襄郡武要县故城,是西汉北部边陲军事重镇。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了汉、唐、宋时期的陶瓷、钱币、建筑等遗物。
来卓资县旅游不吃熏鸡,就如同去西安没吃上羊肉泡馍一样让人感到遗憾。卓资山熏鸡,生产历史有近百年,远近闻名,是卓资县名特产品。它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相媲美,荣获过全国“三鸡”之一的美誉。要说最地道的卓资山熏鸡老字号就要数久负盛名的张金涛熏鸡了,按照有着多年熏鸡经验的师傅所讲,卓资山熏鸡之所以味道鲜美,除了秘制配方和工艺之外,还有独特的生产条件。其一,有甘美的地下水。水是熏鸡生产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重要佐料。用卓资山的水焖煮的鸡,芳香鲜嫩,别有风味;其二,卓资县有养鸡的悠久历史,盛产肥鸡,个大体肥;其三,有精湛的传统技术世代传授。上个世纪30年代初,河北省李珍师傅来到卓资山,把原籍制作熏制品的经验和本地制作卤鸡的方法结合起来,好水好鸡加好工艺,熏制出了上好的卓资山熏鸡。此鸡有三绝:一是提起熏鸡一抖,便骨肉分离,却不散落;二是鸡骨呈透红色;三是暑伏天可以保持10天左右不变质。如果乘坐火车路过卓资县站,你就会看到整个站台上遍是当地老乡在兜售熏鸡,甚至还有人会从窗口爬到车箱里面一手一只地挨个叫卖,卖完一只随即又从怀里掏出一只,价钱通常也挺便宜。但是要买正宗的张金涛熏鸡,那还是要进入到县城里,才能找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