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朱慈煊的计划(新书求收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太平洋皇帝最新章节!
铁壁关,是悬在所有人心头上的一根刺。
倘若搁在半月以前,朱慈煊或许和李定国一样,对坚如要塞般的铁壁关束手无策,高耸的城碟,坚硬的城门,女墙与山峦相连,仿若一体,当真是飞鸟不可逾越,贸然进攻,必经会成为任何攻城者的修罗坟场,人员损失不说,时间也远远划不来,要知道,吴三桂大军可紧紧咬在后面。
李定国不能犯错,朱慈煊也一样,即便皇帝亲自下了诏书,大军也不能轻举妄动,这可关乎到数万人的脑袋。
铁壁关无疑是一颗铜豌豆,啃不下,捣不烂,更无法从视线中抹掉,来时的一路上,朱慈煊都在苦苦思索破解之法,脑袋都大了一圈,如果无法短时间内拿下这座雄关要塞,不但他们出不了缅地,见不到李定国,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是问题,而什么攻占缅都,迎还圣上,更是痴人说梦的妄谈,久而久之,朱慈煊和所有人一样,都陷入了要人命的定式思维。
然而,就在几天前,一次夜宿荒村的奇遇,竟然让眼下的死局,霍然瓦解。
密道!
那条连接滇缅两地的神秘小道!毫无疑问是把从天而降的破局钥匙!
朱慈煊的手微微起了颤抖,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当时的点点滴滴,原始村落,中原遗民,阿叔公,小玲珑,韩九,掸族人.....
就是那条明末先民为了躲避饥荒和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幽敝小径,让他们顺利离开缅地,深深勾勒在朱慈煊脑海中,与此同时,也宛如脐带般连接着缅甸的永历朝廷和外面的李定国大军。
试想如果率军从密道中通过,就能轻松绕过铁壁关,仅仅三天不到,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杀到阿瓦城下,皆时,万马齐啸,攻下缅甸王都只在旦夕之间.....
想到这,朱慈煊心中激动不已,而激动之中更夹杂着一份慨叹,那些隐姓埋名,客死他乡,甚至失去国家的人,竟会有朝一日,成为拯救大明于危亡的英雄!
“终究有一日,孤会带你们离开,阿叔公,中原才是吾乡。”朱慈煊轻声默念,随即猛然睁开眼,英气骤然逼仄。
“晋王!”
闻言,李定国愣了一愣,忙道:“臣在!”他刚才一直在思量着破关之法,却越陷越深,甚至还因为无法骤攻而心存内疚。
“眼下咱们有多少兵马?”朱慈煊问。
李定国思量片刻,如实回答:“臣部下有六大营,破虏营,怀远营,骁骑营,宣武营,兴振营,敢烈营,及一个卫属斥候队,还有各地的土司兵,散兵,辅兵,加起来,共三万七千众。”李定国为三军统帅,自然对此如数家珍,他只是有些心存疑虑,太子殿下为什么突然问这些?莫不是要他下令强攻?又或者其他的非分要求,心中缓缓起了不好的预感,但冷不丁的抬头瞧了太子一眼,有打消了这个念头,太子眼神坚毅,眉梢如棱,浑不似一般的天潢贵胄,胆怯惜命。
“晋王手下无庸兵,孤相信这三万七千人必定个个都是精锐之士。”
任李定国如何想,朱慈煊却在心中盘算着,这三万精锐一至缅都,无疑于天降神兵,任那些缅地蛮子如何抵抗,也会被尽数荡平了,试想白文选四千步骑就能把缅军打的满地找牙,三万人就更别提了。
朱慈煊又道:“幸得皇明庇佑,孤来时,于崇山峻岭之中,发现一处密道,我等就是沿着这条密道找到了晋王。”话中自是对中原遗民等等的奇遇隐而不提。
“密道?”李定国呀然失声,转战滇南几年,还从没听说过什么密道。
“殿下所言是真?”
“千真万确”朱慈煊拍了拍胸脯,“晋王如果不信,可把孤同行的人叫来,一问便知。”
“臣不敢”
李定国没再答话,只捏着胡须。
“晋王明日发兵,从密道中经过,一路向南,用不了三五天,就可以直入缅都。”朱慈煊又道。
李定国抬头瞧了瞧太子殿下,又把头低了下去,始终没有急着回复,朱慈煊却从这微妙的眼神中,看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二人的眉梢都徐徐皱起....
任朱慈煊如何胆略过人,知晓先机,在外人眼中终究是个半大的孩子,未当过一天兵,不晓得沙场上的凶险,更不懂兵戎之事,还需要多加历练历练,他的话能有几分可信度?再者,就算把其他人叫来,李定国未必全部相信,锦衣亲兵,贴身太监,都是天家近侍,让他们做旁证又能有几分真?李定国确实谨慎过头了,但也怨不得他,因为三年前,永历帝和他的小-朝-廷,就是不顾其千叮万嘱,听信谗言,执意入缅,当时的理由是“南下求援,力助卿等”,如今又落到了何种田地?李定国当时的确受了诓骗。
“事出非常,容臣再好好想想。”半天后,李定国终于说了一声搪塞话。
朱慈煊的脊背骤然绷紧了。
当断不断,反会葬送大好机会,朱慈煊很清楚,仗着雄关险寨,缅人必定没有提防,陷入定式思维的,又何尝没有缅人?
前方坦途,为何却步?
“晋王觉得孤在游戏?”朱慈煊这话说的着实冷气逼人,虽然面子上谦逊有礼,但骨子里却是要强的很,这时候必须有一锤定音的勇气。
“臣不敢”李定国屈身退后。
“不敢?不敢?我看卿胆子大得很!”
连永历皇帝都只是个光杆司令,他这个不及弱冠的大明太子又有多少分量?纵然李定国忠贞不二,但此刻又能信他几分?这是挽救大明的最后机会,朱慈煊不能错过,下定决心,猛地咬着牙说道:“卿踌躇再三,如此惜命,莫非是通了清人,如果这样,晋王也不用费事南下了,来人,把孤绑了,献给那吴三桂吧!”说着便把大袖一撩,双手并在李定国面前,做出一副坦然受缚的样子。
“殿下...”
“噗通”一声,李定国跪倒在地,叩头不止,前后才几下,竟然直接砸出了血印,额头周围尽数染成了青色,淤凸醒目,地板的震颤顺着朱慈煊的脚底传遍全身,心中顿感滋味万千,也跟着发疼了起来。
若论忠诚,李定国绝对是明朝三百年来第一人,即便明帝已死,部队穷困异常,他仍不忘嘱咐将士们抗清,在听闻永历帝被勒死的消息后,伤心备至,捶胸大哭,气急之下竟咳出了血,仅仅过了一年,便死在了滇缅边境,临终前留下了“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宁死荒郊,无降也!”的泣血哀嚎,这一句句,朱慈煊如何不知?
此举看似猛浪,却是不得不为之,若是换了别人,朱慈煊甚至没有一点的把握。
“臣乃武夫,不善言谈,却也晓得忠君报国的道理,虽死不敢苟安....”李定国缓缓抬起头来,双目潮红,脸上没有泪,鲜血却顺着脸颊滴下,落在朱慈煊脚边一寸。
“定国忠贞,孤与父皇如何不知,莫因失了小慎失了大局。”朱慈煊强忍了好半会儿,才打消俯身搀扶的念头,而是冷淡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李定国闭上了眼,重重地叩了一首,“忠贞”二字,对他来说,足矣。
三两句话虽算不上语定乾坤,却发挥了实效,片刻后,身前传来了李定国的妥协声,“但听殿下吩咐。”
听到这话,朱慈煊没有长舒一口气,心里反而更堵,“国灭身死”“忠臣泣泪”,实乃人生两大悲,前者朱慈煊岌岌可危,而后者就发生在眼前。
他忙把李定国扶起来,随后召来了典医官,替他包扎裂口。
朱慈煊回到了居所,久久不能入眠,王有德,周凛想上前问个究竟,却也劝不得,太子始终一字不发。
“最后一次!”
朱慈煊咬了咬牙,把脑袋猛地按在枕头下。
夜,更浓了些。
————————————————————————————
(密道什么的算是金手指吧?熟悉滑沥沥的书友知道,俺始终把剧情合理放在第一位,额,算是强迫症了,后续的剧情会更精彩。)
铁壁关,是悬在所有人心头上的一根刺。
倘若搁在半月以前,朱慈煊或许和李定国一样,对坚如要塞般的铁壁关束手无策,高耸的城碟,坚硬的城门,女墙与山峦相连,仿若一体,当真是飞鸟不可逾越,贸然进攻,必经会成为任何攻城者的修罗坟场,人员损失不说,时间也远远划不来,要知道,吴三桂大军可紧紧咬在后面。
李定国不能犯错,朱慈煊也一样,即便皇帝亲自下了诏书,大军也不能轻举妄动,这可关乎到数万人的脑袋。
铁壁关无疑是一颗铜豌豆,啃不下,捣不烂,更无法从视线中抹掉,来时的一路上,朱慈煊都在苦苦思索破解之法,脑袋都大了一圈,如果无法短时间内拿下这座雄关要塞,不但他们出不了缅地,见不到李定国,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是问题,而什么攻占缅都,迎还圣上,更是痴人说梦的妄谈,久而久之,朱慈煊和所有人一样,都陷入了要人命的定式思维。
然而,就在几天前,一次夜宿荒村的奇遇,竟然让眼下的死局,霍然瓦解。
密道!
那条连接滇缅两地的神秘小道!毫无疑问是把从天而降的破局钥匙!
朱慈煊的手微微起了颤抖,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当时的点点滴滴,原始村落,中原遗民,阿叔公,小玲珑,韩九,掸族人.....
就是那条明末先民为了躲避饥荒和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幽敝小径,让他们顺利离开缅地,深深勾勒在朱慈煊脑海中,与此同时,也宛如脐带般连接着缅甸的永历朝廷和外面的李定国大军。
试想如果率军从密道中通过,就能轻松绕过铁壁关,仅仅三天不到,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杀到阿瓦城下,皆时,万马齐啸,攻下缅甸王都只在旦夕之间.....
想到这,朱慈煊心中激动不已,而激动之中更夹杂着一份慨叹,那些隐姓埋名,客死他乡,甚至失去国家的人,竟会有朝一日,成为拯救大明于危亡的英雄!
“终究有一日,孤会带你们离开,阿叔公,中原才是吾乡。”朱慈煊轻声默念,随即猛然睁开眼,英气骤然逼仄。
“晋王!”
闻言,李定国愣了一愣,忙道:“臣在!”他刚才一直在思量着破关之法,却越陷越深,甚至还因为无法骤攻而心存内疚。
“眼下咱们有多少兵马?”朱慈煊问。
李定国思量片刻,如实回答:“臣部下有六大营,破虏营,怀远营,骁骑营,宣武营,兴振营,敢烈营,及一个卫属斥候队,还有各地的土司兵,散兵,辅兵,加起来,共三万七千众。”李定国为三军统帅,自然对此如数家珍,他只是有些心存疑虑,太子殿下为什么突然问这些?莫不是要他下令强攻?又或者其他的非分要求,心中缓缓起了不好的预感,但冷不丁的抬头瞧了太子一眼,有打消了这个念头,太子眼神坚毅,眉梢如棱,浑不似一般的天潢贵胄,胆怯惜命。
“晋王手下无庸兵,孤相信这三万七千人必定个个都是精锐之士。”
任李定国如何想,朱慈煊却在心中盘算着,这三万精锐一至缅都,无疑于天降神兵,任那些缅地蛮子如何抵抗,也会被尽数荡平了,试想白文选四千步骑就能把缅军打的满地找牙,三万人就更别提了。
朱慈煊又道:“幸得皇明庇佑,孤来时,于崇山峻岭之中,发现一处密道,我等就是沿着这条密道找到了晋王。”话中自是对中原遗民等等的奇遇隐而不提。
“密道?”李定国呀然失声,转战滇南几年,还从没听说过什么密道。
“殿下所言是真?”
“千真万确”朱慈煊拍了拍胸脯,“晋王如果不信,可把孤同行的人叫来,一问便知。”
“臣不敢”
李定国没再答话,只捏着胡须。
“晋王明日发兵,从密道中经过,一路向南,用不了三五天,就可以直入缅都。”朱慈煊又道。
李定国抬头瞧了瞧太子殿下,又把头低了下去,始终没有急着回复,朱慈煊却从这微妙的眼神中,看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二人的眉梢都徐徐皱起....
任朱慈煊如何胆略过人,知晓先机,在外人眼中终究是个半大的孩子,未当过一天兵,不晓得沙场上的凶险,更不懂兵戎之事,还需要多加历练历练,他的话能有几分可信度?再者,就算把其他人叫来,李定国未必全部相信,锦衣亲兵,贴身太监,都是天家近侍,让他们做旁证又能有几分真?李定国确实谨慎过头了,但也怨不得他,因为三年前,永历帝和他的小-朝-廷,就是不顾其千叮万嘱,听信谗言,执意入缅,当时的理由是“南下求援,力助卿等”,如今又落到了何种田地?李定国当时的确受了诓骗。
“事出非常,容臣再好好想想。”半天后,李定国终于说了一声搪塞话。
朱慈煊的脊背骤然绷紧了。
当断不断,反会葬送大好机会,朱慈煊很清楚,仗着雄关险寨,缅人必定没有提防,陷入定式思维的,又何尝没有缅人?
前方坦途,为何却步?
“晋王觉得孤在游戏?”朱慈煊这话说的着实冷气逼人,虽然面子上谦逊有礼,但骨子里却是要强的很,这时候必须有一锤定音的勇气。
“臣不敢”李定国屈身退后。
“不敢?不敢?我看卿胆子大得很!”
连永历皇帝都只是个光杆司令,他这个不及弱冠的大明太子又有多少分量?纵然李定国忠贞不二,但此刻又能信他几分?这是挽救大明的最后机会,朱慈煊不能错过,下定决心,猛地咬着牙说道:“卿踌躇再三,如此惜命,莫非是通了清人,如果这样,晋王也不用费事南下了,来人,把孤绑了,献给那吴三桂吧!”说着便把大袖一撩,双手并在李定国面前,做出一副坦然受缚的样子。
“殿下...”
“噗通”一声,李定国跪倒在地,叩头不止,前后才几下,竟然直接砸出了血印,额头周围尽数染成了青色,淤凸醒目,地板的震颤顺着朱慈煊的脚底传遍全身,心中顿感滋味万千,也跟着发疼了起来。
若论忠诚,李定国绝对是明朝三百年来第一人,即便明帝已死,部队穷困异常,他仍不忘嘱咐将士们抗清,在听闻永历帝被勒死的消息后,伤心备至,捶胸大哭,气急之下竟咳出了血,仅仅过了一年,便死在了滇缅边境,临终前留下了“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宁死荒郊,无降也!”的泣血哀嚎,这一句句,朱慈煊如何不知?
此举看似猛浪,却是不得不为之,若是换了别人,朱慈煊甚至没有一点的把握。
“臣乃武夫,不善言谈,却也晓得忠君报国的道理,虽死不敢苟安....”李定国缓缓抬起头来,双目潮红,脸上没有泪,鲜血却顺着脸颊滴下,落在朱慈煊脚边一寸。
“定国忠贞,孤与父皇如何不知,莫因失了小慎失了大局。”朱慈煊强忍了好半会儿,才打消俯身搀扶的念头,而是冷淡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李定国闭上了眼,重重地叩了一首,“忠贞”二字,对他来说,足矣。
三两句话虽算不上语定乾坤,却发挥了实效,片刻后,身前传来了李定国的妥协声,“但听殿下吩咐。”
听到这话,朱慈煊没有长舒一口气,心里反而更堵,“国灭身死”“忠臣泣泪”,实乃人生两大悲,前者朱慈煊岌岌可危,而后者就发生在眼前。
他忙把李定国扶起来,随后召来了典医官,替他包扎裂口。
朱慈煊回到了居所,久久不能入眠,王有德,周凛想上前问个究竟,却也劝不得,太子始终一字不发。
“最后一次!”
朱慈煊咬了咬牙,把脑袋猛地按在枕头下。
夜,更浓了些。
————————————————————————————
(密道什么的算是金手指吧?熟悉滑沥沥的书友知道,俺始终把剧情合理放在第一位,额,算是强迫症了,后续的剧情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