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九 扶桑今在指挥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金鳞开最新章节!
隆景八年六月,上苍似乎是为了让朱慈烺凑足一支枣核球队,他的第五个儿子顺利降生,以“朱和坍”的名字录入宗谱。就在他降生的这个月初,崇祯皇帝和皇后也顺利结束了江南之行,回到宫中,什么事都没耽搁。
不过却有一桩事错过了,因为要急着赶路,崇祯皇帝没有机会在舟山大阅海军。
大明的海军建设远比陆军坎坷,原因很简单:技术瓶颈。
圣明的皇帝不愿意走弯路去造那些排炮大船,浪费船材,所以大明的海军战船中只有极少比例的泰西式炮舰,定为“护卫舰”,主要是布列在旗舰周围进行护卫。战舰仍旧是用过去的船型,加固龙骨和甲板,以船首主炮为主要远程攻击手段,等到近身时还是跳帮作战。
既然主流思想是加固船身以支持更大口径的重炮,这的确在海战思路上抄了捷径,然而加固容易,动力难寻,所以海军不得不将大量资源用于舰船研发,而非一股脑地用海船将洋面铺满。
即便如此,南洋平定之后,南海舰队许多主力舰划归东海舰队,仍旧将这支拱卫内海的舰队撑成了个大胖子,足足有七百艘大小战船,如果站在海边的高山上,也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船队,一直延伸到海平线。
郑森站在东海舰队旗舰敖广号的船楼上,看着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外海。自从南海舰队开了个头之后,东海和北海舰队的旗舰也就跟风改成了龙王的名号,谁让南海舰队在出航至今还没碰到过海难呢。只有台海舰队没有对应的龙王名号可以用,索性打起了妈祖的旗号。号称妈祖号,十分霸气。
十余年来,郑森也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长成了三十过半的大叔,如今他就是敖广号的舰长,位居施琅之下。
作为皇明海军大学的最早一批骨干。施琅没有再回郑芝龙的怀抱,而是抱上了朝廷的大腿,由此成为颇受信赖的提督东海舰队总兵官。
面对施琅,郑森多少有些纠结。这人背信弃义,背叛了自己的父亲,走上了荣华富贵之路。这是家仇。然而作为一名军人,忠于皇帝的朝廷才是天职,本就不该忠于私家军镇,这又是大义所在。更何况施琅在海军大学担任过教官,是他郑森的老师。两人有师徒之分,这让郑森更没有道理与施琅为难。
“大木,你看这东海舰队如何?”施琅走到船楼上,理所当然遇到了舰长郑森。
“果然是蔚为壮观。”郑森敷衍道。
施琅上前站在了郑森身侧,眺望海空,良久方才道:“远洋舰队总兵官调到这里当个舰长,大木是否觉得委屈?”
常言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郑森的确有过这样的委屈。真正到任之后,看到东海舰队舰船型号丰富,战术操演规范。才渐渐心平气和。相比之下,远洋舰队就是民商船队,只是负责跑跑澳洲运送货物。
“并无甚么委屈,反倒还有些庆幸。”郑森道:“远洋舰队的炮舰可没这么多。”
东海舰队旗舰级别的大号福船有三十艘,每艘配有四艘炮舰,旗舰更是翻倍。这就有了百二十余艘。至于战舰更是多达三百艘,补给舰三百五十艘。可以不靠补给一路远航至琉球。
至于用于联络、靠港、侦察的苍山铁,更是不知凡几。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为了增加运量。许多战舰上连火炮都没有配备。
——沈督说的海洋时代,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啊!
郑森心中暗道。
隆景八年九月初,赶在南风的尾巴上,东海舰队从琉球转向萨摩藩,正式掀开了“惩戒暴民”战役。
与此同时,长崎发起了数万人的“一揆”。
长崎本就有汉商万人,这还不算那些生在长崎的第二代汉商移民。他们许多人都娶了日本女子,对外使用日本姓氏,与日本人并无二致,然而每个汉商心中都有一份缺憾,那就是背离故土而不得回归的遗憾。
锦衣卫在这些汉商中秘密联络,三年来在长崎拓展出了一个极大的空间,朝廷也给汉商们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价码:待日后长崎反正,朝廷并不设民政官员,而由汉商推举领袖担任知府。
如此一来,在隆景八年最终启动对日作战攻势时,长崎已经藏下了一个军三万人的战斗规模。这些年来,在日本盟友的帮助下,德川幕府仍旧处于朦胧之中。
萨摩岛津家是外样大名中尤其不听话的,所以德川幕府并不打算为萨摩藩出头。甚至有些乐见萨摩藩被迫吐出占据琉球国的土地,被明军狠狠教训一番。然而长崎却是德川幕府的钱袋子,大名们喜欢的南蛮货都是从长崎这个港口运进来的。
“明国欺人太甚!”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愤愤骂道:“召集各方大名,整备人马,我们要尽快平定长崎!”
德川氏的想法是好的,然而他却忽略了大明发起战役的时间。
明历九月二十之后,北风起,正是坦克师从苦兀渡海攻打虾夷地(北海道)的大好时机。
王翊那等性子,早就在等这个雷霆一击的时刻了。借着早年在虾夷地经营的桥头堡,坦克师顺利攻克了整个虾夷地,覆灭虾夷地松前藩。明廷早就有了预案,只等王翊扫清虾夷地的日藩,便设立了北海府,并且迁徙民众加以巩固。
这里可是大明走北太平洋航线前往美洲的重要据点。
日本虽然是个能够动员三十万兵的东海大国,但面对准备充分,思想统一的明军,却败在了战略上。
这种失败甚至让德川氏无从用兵,若是发兵虾夷地,非但无法保证补给,更没有渡海的船只。若是先平定南方的长崎,则面临诸多反幕府外样大名的掣肘和叛乱。若是什么都不做,消极防御,则自己的威信日益消耗,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境地。
加之大明一船的大米运入日本,德川氏还要面对通货膨胀,经济崩溃的局面。
这也是明军从九月虾夷地之战后,再没有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原因,只是据守各路要隘,形成围困胶着的局面。
这种令人煎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隆景十年的到来,德川家光派出家老,以日本国大君的身份向明廷求和。
扶桑今在指挥中。
隆景十年初,德川家光踏上了大明的土地,与之同行的是日本良仁天皇。在日本,天皇的地位更像是精神领袖,并没有实权。而且因为财政权不在手中,日本天皇甚至出现了等钱登极,然后等新皇存够了钱登极便退位禅让。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尊崇禅让制,而是无法承担天皇的葬礼开销,所以早早退位。
朱慈烺在皇极殿接见了来自东瀛的两位客人,并且册封良仁为日本国王,德川家光为东瀛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准许世袭。这个结局是壬辰之乱时万历皇帝就希望看到的,如今总算是达成了。
因此明军在军事行动上算是告一段落,但日本的局势反倒变得更加纷乱复杂。
首先是国王良仁不肯回国,哭着喊着要留在京师服侍天子。
朱慈烺开始以为这是越王勾践式的表态——当初勾践被俘之后,也是这样伺候吴王夫差的。等吴国失去了警惕,他便回去卧薪尝胆了。后来朱慈烺才知道,原来良仁希望留在北京的原因很简单:每顿饭都能吃饱,而且有鱼有肉,伙食比在日本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不用看武家的眼色,更不用担心被废、被暗杀,几乎没有了心理压力。
其次便是日本国内的保守派不能接受自己奋斗了一辈子,最终变成了明国藩属,纷纷起兵反抗德川氏,欲图重新获得独立资格。这其中甚至包括了毛利家,他们虽然与明国结盟,而且从明国购买了大筒和火铳,出卖了日本的情报,但终究是为了倒幕,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明国人。
于是将日本的内战变得复杂起来。对于一个刚刚结束战国乱世的国家而言,各豪族上溯三代人,总是有些仇怨的,而现在就是这些仇怨重新浮起来的时机。
“增加大米的供应量,让他们能够放开手去打仗。”朱慈烺指示道。
大米在日本是硬通货,许多大名在支付藩士薪俸和公款上都用大米结算。而且大量的南洋米涌入日本,日本农民的生产压力就大为减轻,各藩也就能够动员更多的人进行战争。虽然有识之士都知道,一旦大明从粮食运送上收口,日本就要陷入饥荒和动乱,但是邻居在磨刀霍霍,难道自己就能安心让百姓种地么?
这种饮鸩止渴并非愚蠢和短见,而是因为大明在战略上的棋高一着,迫使日本各藩不得不按大明的剧本往下走。
而这个剧本真正的编剧,武备大学教授杨威,正收拾行装,准备前往西北集团军报道。他将出任集团军参谋部的总参谋长一职,正是当初皇帝陛下为他筹划的升职路线。(未完待续)R752
隆景八年六月,上苍似乎是为了让朱慈烺凑足一支枣核球队,他的第五个儿子顺利降生,以“朱和坍”的名字录入宗谱。就在他降生的这个月初,崇祯皇帝和皇后也顺利结束了江南之行,回到宫中,什么事都没耽搁。
不过却有一桩事错过了,因为要急着赶路,崇祯皇帝没有机会在舟山大阅海军。
大明的海军建设远比陆军坎坷,原因很简单:技术瓶颈。
圣明的皇帝不愿意走弯路去造那些排炮大船,浪费船材,所以大明的海军战船中只有极少比例的泰西式炮舰,定为“护卫舰”,主要是布列在旗舰周围进行护卫。战舰仍旧是用过去的船型,加固龙骨和甲板,以船首主炮为主要远程攻击手段,等到近身时还是跳帮作战。
既然主流思想是加固船身以支持更大口径的重炮,这的确在海战思路上抄了捷径,然而加固容易,动力难寻,所以海军不得不将大量资源用于舰船研发,而非一股脑地用海船将洋面铺满。
即便如此,南洋平定之后,南海舰队许多主力舰划归东海舰队,仍旧将这支拱卫内海的舰队撑成了个大胖子,足足有七百艘大小战船,如果站在海边的高山上,也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船队,一直延伸到海平线。
郑森站在东海舰队旗舰敖广号的船楼上,看着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外海。自从南海舰队开了个头之后,东海和北海舰队的旗舰也就跟风改成了龙王的名号,谁让南海舰队在出航至今还没碰到过海难呢。只有台海舰队没有对应的龙王名号可以用,索性打起了妈祖的旗号。号称妈祖号,十分霸气。
十余年来,郑森也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长成了三十过半的大叔,如今他就是敖广号的舰长,位居施琅之下。
作为皇明海军大学的最早一批骨干。施琅没有再回郑芝龙的怀抱,而是抱上了朝廷的大腿,由此成为颇受信赖的提督东海舰队总兵官。
面对施琅,郑森多少有些纠结。这人背信弃义,背叛了自己的父亲,走上了荣华富贵之路。这是家仇。然而作为一名军人,忠于皇帝的朝廷才是天职,本就不该忠于私家军镇,这又是大义所在。更何况施琅在海军大学担任过教官,是他郑森的老师。两人有师徒之分,这让郑森更没有道理与施琅为难。
“大木,你看这东海舰队如何?”施琅走到船楼上,理所当然遇到了舰长郑森。
“果然是蔚为壮观。”郑森敷衍道。
施琅上前站在了郑森身侧,眺望海空,良久方才道:“远洋舰队总兵官调到这里当个舰长,大木是否觉得委屈?”
常言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郑森的确有过这样的委屈。真正到任之后,看到东海舰队舰船型号丰富,战术操演规范。才渐渐心平气和。相比之下,远洋舰队就是民商船队,只是负责跑跑澳洲运送货物。
“并无甚么委屈,反倒还有些庆幸。”郑森道:“远洋舰队的炮舰可没这么多。”
东海舰队旗舰级别的大号福船有三十艘,每艘配有四艘炮舰,旗舰更是翻倍。这就有了百二十余艘。至于战舰更是多达三百艘,补给舰三百五十艘。可以不靠补给一路远航至琉球。
至于用于联络、靠港、侦察的苍山铁,更是不知凡几。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为了增加运量。许多战舰上连火炮都没有配备。
——沈督说的海洋时代,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啊!
郑森心中暗道。
隆景八年九月初,赶在南风的尾巴上,东海舰队从琉球转向萨摩藩,正式掀开了“惩戒暴民”战役。
与此同时,长崎发起了数万人的“一揆”。
长崎本就有汉商万人,这还不算那些生在长崎的第二代汉商移民。他们许多人都娶了日本女子,对外使用日本姓氏,与日本人并无二致,然而每个汉商心中都有一份缺憾,那就是背离故土而不得回归的遗憾。
锦衣卫在这些汉商中秘密联络,三年来在长崎拓展出了一个极大的空间,朝廷也给汉商们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价码:待日后长崎反正,朝廷并不设民政官员,而由汉商推举领袖担任知府。
如此一来,在隆景八年最终启动对日作战攻势时,长崎已经藏下了一个军三万人的战斗规模。这些年来,在日本盟友的帮助下,德川幕府仍旧处于朦胧之中。
萨摩岛津家是外样大名中尤其不听话的,所以德川幕府并不打算为萨摩藩出头。甚至有些乐见萨摩藩被迫吐出占据琉球国的土地,被明军狠狠教训一番。然而长崎却是德川幕府的钱袋子,大名们喜欢的南蛮货都是从长崎这个港口运进来的。
“明国欺人太甚!”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愤愤骂道:“召集各方大名,整备人马,我们要尽快平定长崎!”
德川氏的想法是好的,然而他却忽略了大明发起战役的时间。
明历九月二十之后,北风起,正是坦克师从苦兀渡海攻打虾夷地(北海道)的大好时机。
王翊那等性子,早就在等这个雷霆一击的时刻了。借着早年在虾夷地经营的桥头堡,坦克师顺利攻克了整个虾夷地,覆灭虾夷地松前藩。明廷早就有了预案,只等王翊扫清虾夷地的日藩,便设立了北海府,并且迁徙民众加以巩固。
这里可是大明走北太平洋航线前往美洲的重要据点。
日本虽然是个能够动员三十万兵的东海大国,但面对准备充分,思想统一的明军,却败在了战略上。
这种失败甚至让德川氏无从用兵,若是发兵虾夷地,非但无法保证补给,更没有渡海的船只。若是先平定南方的长崎,则面临诸多反幕府外样大名的掣肘和叛乱。若是什么都不做,消极防御,则自己的威信日益消耗,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境地。
加之大明一船的大米运入日本,德川氏还要面对通货膨胀,经济崩溃的局面。
这也是明军从九月虾夷地之战后,再没有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原因,只是据守各路要隘,形成围困胶着的局面。
这种令人煎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隆景十年的到来,德川家光派出家老,以日本国大君的身份向明廷求和。
扶桑今在指挥中。
隆景十年初,德川家光踏上了大明的土地,与之同行的是日本良仁天皇。在日本,天皇的地位更像是精神领袖,并没有实权。而且因为财政权不在手中,日本天皇甚至出现了等钱登极,然后等新皇存够了钱登极便退位禅让。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尊崇禅让制,而是无法承担天皇的葬礼开销,所以早早退位。
朱慈烺在皇极殿接见了来自东瀛的两位客人,并且册封良仁为日本国王,德川家光为东瀛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准许世袭。这个结局是壬辰之乱时万历皇帝就希望看到的,如今总算是达成了。
因此明军在军事行动上算是告一段落,但日本的局势反倒变得更加纷乱复杂。
首先是国王良仁不肯回国,哭着喊着要留在京师服侍天子。
朱慈烺开始以为这是越王勾践式的表态——当初勾践被俘之后,也是这样伺候吴王夫差的。等吴国失去了警惕,他便回去卧薪尝胆了。后来朱慈烺才知道,原来良仁希望留在北京的原因很简单:每顿饭都能吃饱,而且有鱼有肉,伙食比在日本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不用看武家的眼色,更不用担心被废、被暗杀,几乎没有了心理压力。
其次便是日本国内的保守派不能接受自己奋斗了一辈子,最终变成了明国藩属,纷纷起兵反抗德川氏,欲图重新获得独立资格。这其中甚至包括了毛利家,他们虽然与明国结盟,而且从明国购买了大筒和火铳,出卖了日本的情报,但终究是为了倒幕,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明国人。
于是将日本的内战变得复杂起来。对于一个刚刚结束战国乱世的国家而言,各豪族上溯三代人,总是有些仇怨的,而现在就是这些仇怨重新浮起来的时机。
“增加大米的供应量,让他们能够放开手去打仗。”朱慈烺指示道。
大米在日本是硬通货,许多大名在支付藩士薪俸和公款上都用大米结算。而且大量的南洋米涌入日本,日本农民的生产压力就大为减轻,各藩也就能够动员更多的人进行战争。虽然有识之士都知道,一旦大明从粮食运送上收口,日本就要陷入饥荒和动乱,但是邻居在磨刀霍霍,难道自己就能安心让百姓种地么?
这种饮鸩止渴并非愚蠢和短见,而是因为大明在战略上的棋高一着,迫使日本各藩不得不按大明的剧本往下走。
而这个剧本真正的编剧,武备大学教授杨威,正收拾行装,准备前往西北集团军报道。他将出任集团军参谋部的总参谋长一职,正是当初皇帝陛下为他筹划的升职路线。(未完待续)R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