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奉旨回京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不朽凡人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初唐第一猛将最新章节!
第二十七章 奉旨回京
回到营州,李恪并没有着急把*的事告诉李靖和薛仁贵,因为在他看来,光是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必须把*应用到战争中去,才是最终目的。可是该怎么用,他心里还没有个准谱。*枪?还是先省省吧。再没有解决掉快速的大量生产金属弹壳之前,还是连考虑都不用去考虑。在他的记忆中,燧火枪的射程还没有弓箭远呢,即使造出来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倒是个不错的选择。配合着热气球在空中往下扔,虽说准头差一点,但是绝对能给对方制造出极大的混乱。嗯。还可以制造成炮弹,用投石车扔出去。只要拥有十几辆这样的投石车,绝对具有战略意义。
想到了就要去做。*就先不用考虑了,先去试验一下投石车的具体射程。经过试验,四十斤的石块可以轻易的投出二百步(唐时一步的距离大概是一米二到一米五之间,古时计算一步是按照左右腿各向前迈出一步计算距离的,在这里为了便于计算,就按照一米五计算。)左右,石块从发射出去到落地的时间大概在七秒钟左右。有了这些数据,在制作炮弹引信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提前爆炸的情况。
下面的问题就比较严峻,那就是炮弹也好,*也罢都必须要大量的钢铁。先前夺下的那座铁矿的开发,看来要优先纳入议程。这就意味着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不把铁矿与营州的交通线打通,铁矿石是很难运出来的。
想到要发动战争,李恪就觉得头疼。大唐现在人口紧缺,还没有完全从隋唐更迭造成的人口大量损失中恢复元气。而这一次要想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是必要在平原地区作战,而且还要攻打两座高句丽重兵把守的县城。这就意味着伤亡人数会很大,非常大。这是李恪所不愿意看到的。
要是能够提前制造出一批炮弹就好了。李恪暗想。但是没有铁矿的支持,一时之间很难找到足够的钢铁。于是乎事情仿佛陷入了循环的死结当中。
这期间,老道张青云来到营州,准备去给李恪收集硝石和硫磺。李恪当时的心思都放在了该怎样制造炮弹上,也就没有和他多聊,只是让账房给他了一千两纹银,便把他给打发走了。
从张老道那里拿回的硝石和硫磺一共还不到一百斤。接连几次试验炮弹内填充多少*才最合适以后,手头的存货数量越来越少,张老道也迟迟没有音讯,李恪也不舍得一下子把手头所有的存货都用光,只好暂时停止了试验。
时间不知不觉中到了年底,张老道一直没有任何音讯。李恪在焦急等待的时间里,倒是做成了几件大买卖。上半年就派出去的几支商队,成功的把他的高粱酒推销给了周边的各个势力。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只有他的作坊可以制作烈性白酒。他的高粱酒迅速的成为最受欢迎的酒,各族的贵族们为了喝到这种不但没有酸味,反而芳香四溢的高粱酒,不惜花费重金购买。这使得李恪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净赚了近二十万两纹银。
两座专门用于烧制硝石和硫磺的砖窑,已经建好了将近四个月,由于张老道的迟迟不归,每天都处于空置状态。使得李恪一想起来就觉得异常闹心。
十一月底,京城发来诏令,让辽王李恪新年前进京述职。看到这个诏令,李恪有些心情不爽。一千多里路,居然只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自己赶回去倒没有什么,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那样的话还不让人给骂死!
生气归生气,回去也必须回去。简单的收拾了一番,接到诏令的第二天李恪便带着云儿以及二百名侍卫启程返京。为了照顾已经离家一年的程怀亮,还特意任命他为侍卫长跟随自己一同返京。
临行前,特意叮嘱薛仁贵,一旦张老道回来,务必让他亲自监督把硝石和硫磺给烧制成粉末状。并且存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干燥通风,否则的话拿薛仁贵试问。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李恪原本不想带着云儿,让她跟着自己在路上受罪。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她的软磨硬泡,还是同意了。
营州城并没有什么土特产,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高粱酒了。为了提高每日的行进速度,李恪特意安排了一百辆马车用于拉酒。每辆马车上只盛放两只五十斤的大酒坛。这样一来,就减轻了拉车的马的负担,使得马车可以跑得更快一些。
李恪的这一举动不可谓不亥世惊俗。要知道那个时代,马匹一向都是军用的,民间更是禁止使用马匹,他却一口气征用了一百匹战马拉车,李靖知道后也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
除了高粱酒以外,李恪还带了一个热气球回去。这东西短期内军事用途,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非常有必要在全军内推广。
回京的途中避免不了的要经过河间府,河间王李孝恭也是必须要去拜访的。这位伯父可是出了名的嗜酒如命,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嗜好,所以自打李恪的高粱酒酿造出来以后,他每个月都会给这位伯父送去五十斤。这一次除了送上一大坛上好的高粱酒以外,又送给他一根虎鞭,感动的老家伙暗地里热泪纵横。
在河间府李恪也不过是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便继续启程赶往京城。不过队伍中又增添了新的面孔,河间王李孝恭的小儿子李晦随同李恪一同进京。相比较李恪上百辆马车的恢弘气势,李晦的随行人员以及车架就显得寒酸了许多。随行人员不过三十名侍卫以及两辆用于盛放觐见太宗的贡品的马车。如果不是因为李恪随行的都是马车,怕安排别的家畜拉车会影响速度,一向行事低调的李孝恭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子用马车运送贡品进京的。
李晦的年龄与李恪相仿,大了一岁多一点。原本每次应该是他的兄长代父进京面圣的,只不过这一次有李恪在,所以李孝恭想制造个机会,让自己的小儿子多和这个辽王接触,所以才临时决定让自己的小儿子代替自己进京。
李晦虽然岁数也不大,但是为人处事非常的沉稳,加之他对这个堂弟非常推崇,非常喜欢他的文采,《三国演义》这部书更是倒背如流。所以这一路之上,两个人倒是相处的非常融洽。(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奉旨回京
回到营州,李恪并没有着急把*的事告诉李靖和薛仁贵,因为在他看来,光是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必须把*应用到战争中去,才是最终目的。可是该怎么用,他心里还没有个准谱。*枪?还是先省省吧。再没有解决掉快速的大量生产金属弹壳之前,还是连考虑都不用去考虑。在他的记忆中,燧火枪的射程还没有弓箭远呢,即使造出来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倒是个不错的选择。配合着热气球在空中往下扔,虽说准头差一点,但是绝对能给对方制造出极大的混乱。嗯。还可以制造成炮弹,用投石车扔出去。只要拥有十几辆这样的投石车,绝对具有战略意义。
想到了就要去做。*就先不用考虑了,先去试验一下投石车的具体射程。经过试验,四十斤的石块可以轻易的投出二百步(唐时一步的距离大概是一米二到一米五之间,古时计算一步是按照左右腿各向前迈出一步计算距离的,在这里为了便于计算,就按照一米五计算。)左右,石块从发射出去到落地的时间大概在七秒钟左右。有了这些数据,在制作炮弹引信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提前爆炸的情况。
下面的问题就比较严峻,那就是炮弹也好,*也罢都必须要大量的钢铁。先前夺下的那座铁矿的开发,看来要优先纳入议程。这就意味着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不把铁矿与营州的交通线打通,铁矿石是很难运出来的。
想到要发动战争,李恪就觉得头疼。大唐现在人口紧缺,还没有完全从隋唐更迭造成的人口大量损失中恢复元气。而这一次要想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是必要在平原地区作战,而且还要攻打两座高句丽重兵把守的县城。这就意味着伤亡人数会很大,非常大。这是李恪所不愿意看到的。
要是能够提前制造出一批炮弹就好了。李恪暗想。但是没有铁矿的支持,一时之间很难找到足够的钢铁。于是乎事情仿佛陷入了循环的死结当中。
这期间,老道张青云来到营州,准备去给李恪收集硝石和硫磺。李恪当时的心思都放在了该怎样制造炮弹上,也就没有和他多聊,只是让账房给他了一千两纹银,便把他给打发走了。
从张老道那里拿回的硝石和硫磺一共还不到一百斤。接连几次试验炮弹内填充多少*才最合适以后,手头的存货数量越来越少,张老道也迟迟没有音讯,李恪也不舍得一下子把手头所有的存货都用光,只好暂时停止了试验。
时间不知不觉中到了年底,张老道一直没有任何音讯。李恪在焦急等待的时间里,倒是做成了几件大买卖。上半年就派出去的几支商队,成功的把他的高粱酒推销给了周边的各个势力。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只有他的作坊可以制作烈性白酒。他的高粱酒迅速的成为最受欢迎的酒,各族的贵族们为了喝到这种不但没有酸味,反而芳香四溢的高粱酒,不惜花费重金购买。这使得李恪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净赚了近二十万两纹银。
两座专门用于烧制硝石和硫磺的砖窑,已经建好了将近四个月,由于张老道的迟迟不归,每天都处于空置状态。使得李恪一想起来就觉得异常闹心。
十一月底,京城发来诏令,让辽王李恪新年前进京述职。看到这个诏令,李恪有些心情不爽。一千多里路,居然只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自己赶回去倒没有什么,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那样的话还不让人给骂死!
生气归生气,回去也必须回去。简单的收拾了一番,接到诏令的第二天李恪便带着云儿以及二百名侍卫启程返京。为了照顾已经离家一年的程怀亮,还特意任命他为侍卫长跟随自己一同返京。
临行前,特意叮嘱薛仁贵,一旦张老道回来,务必让他亲自监督把硝石和硫磺给烧制成粉末状。并且存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干燥通风,否则的话拿薛仁贵试问。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李恪原本不想带着云儿,让她跟着自己在路上受罪。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她的软磨硬泡,还是同意了。
营州城并没有什么土特产,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高粱酒了。为了提高每日的行进速度,李恪特意安排了一百辆马车用于拉酒。每辆马车上只盛放两只五十斤的大酒坛。这样一来,就减轻了拉车的马的负担,使得马车可以跑得更快一些。
李恪的这一举动不可谓不亥世惊俗。要知道那个时代,马匹一向都是军用的,民间更是禁止使用马匹,他却一口气征用了一百匹战马拉车,李靖知道后也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
除了高粱酒以外,李恪还带了一个热气球回去。这东西短期内军事用途,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非常有必要在全军内推广。
回京的途中避免不了的要经过河间府,河间王李孝恭也是必须要去拜访的。这位伯父可是出了名的嗜酒如命,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嗜好,所以自打李恪的高粱酒酿造出来以后,他每个月都会给这位伯父送去五十斤。这一次除了送上一大坛上好的高粱酒以外,又送给他一根虎鞭,感动的老家伙暗地里热泪纵横。
在河间府李恪也不过是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便继续启程赶往京城。不过队伍中又增添了新的面孔,河间王李孝恭的小儿子李晦随同李恪一同进京。相比较李恪上百辆马车的恢弘气势,李晦的随行人员以及车架就显得寒酸了许多。随行人员不过三十名侍卫以及两辆用于盛放觐见太宗的贡品的马车。如果不是因为李恪随行的都是马车,怕安排别的家畜拉车会影响速度,一向行事低调的李孝恭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子用马车运送贡品进京的。
李晦的年龄与李恪相仿,大了一岁多一点。原本每次应该是他的兄长代父进京面圣的,只不过这一次有李恪在,所以李孝恭想制造个机会,让自己的小儿子多和这个辽王接触,所以才临时决定让自己的小儿子代替自己进京。
李晦虽然岁数也不大,但是为人处事非常的沉稳,加之他对这个堂弟非常推崇,非常喜欢他的文采,《三国演义》这部书更是倒背如流。所以这一路之上,两个人倒是相处的非常融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