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清高之士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不朽凡人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大唐公主的小驸马最新章节!
沈三问回想,他这么大的时候还是个标准的小学生。
书中教的东西他都信,善恶是非观很正,绝对是个正义的小朋友。不然后面也不会学法律,想做警察。
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恶人并不是脸上刻着我是坏人。大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善是对自己人,恶,才是常态。
不过让他感触深的不是这些。
对周围的人性格有个判断,区分种类,这是高中之后才开始做,大学才做到的事情。
那时候的标准很简单,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emm,只要玩得好也是好学生。
到了大学,也有许多人走在他前面。他还在认识人,交普通朋友。有些人已经开始对同学进行分类,谈不上利用,但是交际总有此刻对李和教学的影子。
人越成熟,越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助别人。
走到最后,只能维持对周围人的善意。
而作一个皇帝,必须要学会引导这种善意。
李和才多大?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识人了。
不愧是他的儿子啊。
虽然会累一点,苦一点。
可没有人能一觉梦醒就事事顺利,万人敬仰。
对于在大周发展一番大事业后的沈三问来说,这个问题自然是很简单的。
不过李和还需要思考很多事情。
举荐人才可不是闹着玩的。虽说举荐一个庸才也不会拖累到自身,机会是要看本人去争取的,举荐只提供机会。
可是举荐一次,下次你举荐的人就会收到轻视。
多少有些尴尬。
而这些夫子,有什么理由代他举荐人。
要让他们愿意,就得有足够的理由。
金钱、权势、名声,虽然他日后触手可及,可现在还很遥远。作为夫子,为他举荐人说不准还会被嘲讽谄媚巴结。
这么难的问题,居然让他一个小孩来处理。
我放弃处理还不行吗。
呜,想想沈三问说的,无论他如何,过的都不会差,可是能达到的上限还是要他自己努力的,要做父母这样的“普通人”,是需要努力的。
李和拿起笔,开始学沈三问写小说时候的写写画画。
沈三问会把小说中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在书中的作用列出来,分析清楚。
他现在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首先,被举荐的人总会有一个优点,他要举荐一个人总得有值得的理由吧。可能是口才出众擅长诡辩,可能是务实事干,可能是有气节品德高尚,可能是忠心耿耿,甚至可能是会巴结讨好。
然后,分析夫子如何能够愿意站出来。
音律夫子,如果此人能被引为知音,恐怕不用他开口,都可以。不过这位夫子不重官场的事,若真有这样的人,恐怕还会劝人远离世俗,以免明珠蒙尘。
若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为民申冤,没办法摆脱的家族实名,别无选择,他必然会支援的。
音律课,李和听得不算认真,对这位夫子却了解许多,从生平事迹到出身。资料都摆在情报室,他第一次上完课就好奇。说不出的清高之感,却投身口中的世俗,做了皇室学堂的夫子,这是何等的违和。后来了解到夫子家族中各种错中复杂的斗争,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才出仕。
那也是李和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无奈。
考虑到想让陛下满意,答案不能简单,李和自然要把每件事都分析透彻。
若是他开口,牵扯到孝心,应该会让夫子更容易动容。
举荐还是涉及夫子本身利益的事情,有些好处肯定是更好的。
清高是需要资本的,可是清高的人往往又注意不到这一点,他追求的自由,李和也做不了主,毕竟这个夫子他还是不忍心失去的。
就冲李裹儿对夫子的感情,若是夫子真的卸任了,第二天他就要遭殃,他也不忍心这样的事发生。
最佳的回报给他的母亲封赏,最直接的是投其所好,寻些珍品乐器,最委婉的是夸赞后许些假期。
参与旁人的家族斗争是肯定不能的,他又不是救世主,天下这么多人哪里救得过来,而且家族人多了,总是有斗争的,夫子和其母只能自己进步提高,别人的帮助大多数时候会适得其反。
乐器虽然直接,但是京中那些爱乐的纨绔恐怕没少做这事,夫子也参与一些不好拒绝的宴会,这方法注定只能是下下之选。
名正言顺的假期,虽然只有短暂的自由,反而是每课颗孤独的心最好的慰藉,不用与旁人交代,还能让关心的人舒心。
自愿还有好处的事,再清高的人也难生出拒绝的心思。
李和点点头。
第一个人分析完毕。
第二个人,礼仪夫子,他让李和头疼。
课堂倒是正常,可若平时见了面,都是李和先行学生礼,然后夫子还得一板一眼的回一个臣礼。依照大周目前的风气,他自然是不用回礼的。可是依照古礼和礼典,这是必须的。
老顽固。
秩序必然是对他很重要的,选拔人才的秩序就是科举。举荐,也得有才名政绩,否则是个人都想着做官,大周还不得乱了套。
可陛下的题目,被举荐人显然不一定符合正常的条件。
母亲第一次考题的时候,便对他为题目附加诸多条件不满意,一个做题目的哪有那么多要求,这不是修改题目嘛?
从那时起,他就学会了一件事。回答问题,需要完整周全,只能设想没种情形进行分析,而不能给题目诸多条件来符合自己理想的答案。
要让礼仪夫子做这个举荐人,条件也最简单。要么,这个被举荐人足够优秀,让他心甘情愿的出手。要么,能有他不得抗拒的命令,君臣之礼,上下之礼。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作为臣子,他有必须尽的实名。
等等,李和又想起来,他有两个儿子,都不怎么成器。
毕竟老子这么顽固,受这个影响,孩子也灵活不到哪里去,夫子对他们的前途十分担忧。
头脑不够灵活的人,出仕显然是不合适的。
沈三问回想,他这么大的时候还是个标准的小学生。
书中教的东西他都信,善恶是非观很正,绝对是个正义的小朋友。不然后面也不会学法律,想做警察。
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恶人并不是脸上刻着我是坏人。大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善是对自己人,恶,才是常态。
不过让他感触深的不是这些。
对周围的人性格有个判断,区分种类,这是高中之后才开始做,大学才做到的事情。
那时候的标准很简单,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emm,只要玩得好也是好学生。
到了大学,也有许多人走在他前面。他还在认识人,交普通朋友。有些人已经开始对同学进行分类,谈不上利用,但是交际总有此刻对李和教学的影子。
人越成熟,越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助别人。
走到最后,只能维持对周围人的善意。
而作一个皇帝,必须要学会引导这种善意。
李和才多大?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识人了。
不愧是他的儿子啊。
虽然会累一点,苦一点。
可没有人能一觉梦醒就事事顺利,万人敬仰。
对于在大周发展一番大事业后的沈三问来说,这个问题自然是很简单的。
不过李和还需要思考很多事情。
举荐人才可不是闹着玩的。虽说举荐一个庸才也不会拖累到自身,机会是要看本人去争取的,举荐只提供机会。
可是举荐一次,下次你举荐的人就会收到轻视。
多少有些尴尬。
而这些夫子,有什么理由代他举荐人。
要让他们愿意,就得有足够的理由。
金钱、权势、名声,虽然他日后触手可及,可现在还很遥远。作为夫子,为他举荐人说不准还会被嘲讽谄媚巴结。
这么难的问题,居然让他一个小孩来处理。
我放弃处理还不行吗。
呜,想想沈三问说的,无论他如何,过的都不会差,可是能达到的上限还是要他自己努力的,要做父母这样的“普通人”,是需要努力的。
李和拿起笔,开始学沈三问写小说时候的写写画画。
沈三问会把小说中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在书中的作用列出来,分析清楚。
他现在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首先,被举荐的人总会有一个优点,他要举荐一个人总得有值得的理由吧。可能是口才出众擅长诡辩,可能是务实事干,可能是有气节品德高尚,可能是忠心耿耿,甚至可能是会巴结讨好。
然后,分析夫子如何能够愿意站出来。
音律夫子,如果此人能被引为知音,恐怕不用他开口,都可以。不过这位夫子不重官场的事,若真有这样的人,恐怕还会劝人远离世俗,以免明珠蒙尘。
若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为民申冤,没办法摆脱的家族实名,别无选择,他必然会支援的。
音律课,李和听得不算认真,对这位夫子却了解许多,从生平事迹到出身。资料都摆在情报室,他第一次上完课就好奇。说不出的清高之感,却投身口中的世俗,做了皇室学堂的夫子,这是何等的违和。后来了解到夫子家族中各种错中复杂的斗争,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才出仕。
那也是李和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无奈。
考虑到想让陛下满意,答案不能简单,李和自然要把每件事都分析透彻。
若是他开口,牵扯到孝心,应该会让夫子更容易动容。
举荐还是涉及夫子本身利益的事情,有些好处肯定是更好的。
清高是需要资本的,可是清高的人往往又注意不到这一点,他追求的自由,李和也做不了主,毕竟这个夫子他还是不忍心失去的。
就冲李裹儿对夫子的感情,若是夫子真的卸任了,第二天他就要遭殃,他也不忍心这样的事发生。
最佳的回报给他的母亲封赏,最直接的是投其所好,寻些珍品乐器,最委婉的是夸赞后许些假期。
参与旁人的家族斗争是肯定不能的,他又不是救世主,天下这么多人哪里救得过来,而且家族人多了,总是有斗争的,夫子和其母只能自己进步提高,别人的帮助大多数时候会适得其反。
乐器虽然直接,但是京中那些爱乐的纨绔恐怕没少做这事,夫子也参与一些不好拒绝的宴会,这方法注定只能是下下之选。
名正言顺的假期,虽然只有短暂的自由,反而是每课颗孤独的心最好的慰藉,不用与旁人交代,还能让关心的人舒心。
自愿还有好处的事,再清高的人也难生出拒绝的心思。
李和点点头。
第一个人分析完毕。
第二个人,礼仪夫子,他让李和头疼。
课堂倒是正常,可若平时见了面,都是李和先行学生礼,然后夫子还得一板一眼的回一个臣礼。依照大周目前的风气,他自然是不用回礼的。可是依照古礼和礼典,这是必须的。
老顽固。
秩序必然是对他很重要的,选拔人才的秩序就是科举。举荐,也得有才名政绩,否则是个人都想着做官,大周还不得乱了套。
可陛下的题目,被举荐人显然不一定符合正常的条件。
母亲第一次考题的时候,便对他为题目附加诸多条件不满意,一个做题目的哪有那么多要求,这不是修改题目嘛?
从那时起,他就学会了一件事。回答问题,需要完整周全,只能设想没种情形进行分析,而不能给题目诸多条件来符合自己理想的答案。
要让礼仪夫子做这个举荐人,条件也最简单。要么,这个被举荐人足够优秀,让他心甘情愿的出手。要么,能有他不得抗拒的命令,君臣之礼,上下之礼。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作为臣子,他有必须尽的实名。
等等,李和又想起来,他有两个儿子,都不怎么成器。
毕竟老子这么顽固,受这个影响,孩子也灵活不到哪里去,夫子对他们的前途十分担忧。
头脑不够灵活的人,出仕显然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