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治理黄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明末风云起最新章节!
开封,李岩府邸。
侯恂向李岩恭敬的说着:“大元帅,自从前朝潘季驯用束水攻沙之法后,河南黄河二十年未有大患。虽然只是部分地方加筑堤坝束水,但河床日深,治水效果明显。只要加固河堤,即可保河南无水患之虞。”
苏京马上抱拳说道:“不过,河南境内的水患消减不少,可是山东南直等地却是屡有决堤,恳请大元帅也在山东筑堤防河。”
叶廷桂却是马上反驳:“苏参议此话不妥。虽然苏参议心系桑梓,但不可因私废公。徐州一段,漕河与黄河合一,且水道险滩处处,若是让黄河水流过快,让漕船如何运行?”
“可以开挖新渠,避开黄河。”苏京急着辩解:“黄河历来凶险,泥沙俱下,漕船多有搁浅倾覆之险。前朝已经开挖新渠数百里以避开黄河,如今当效法才是。”
侯恂立刻否定:“开挖新渠,谈何容易?需找到合适稳定之水源,中间越岭翻山,河道勘察也不是一时就能完成,而且~”
李岩此时出声,打断了这些人的争论。
这些都是归德开封的世家大族的成员,当初李岩还没有成事的时候,他们只不过是不惹事而已,等看到李岩一统北方之后,就又想着进入李岩的体系之中做官了。他们都清楚,只有在朝中有人了,他们的家族才能继续花团锦簇,延绵不绝。
像侯恂和叶廷桂等人,之前不过是想回家避祸养老,可是现在又出来想某个官职。不过,虽然他们之前在前朝官职不低,可李岩却是没有给他们什么实职,而是让他们做治河参议。反正崇祯以来就没有动过什么河工,工部也没有多少有经验的官吏,就让这些人从档案史料之中寻找些经验教训,好对治理黄河有些帮助。
而这些家族的儿孙们,则是被要求学习李岩要求的算学、律例、历法、营造等等,有的甚至让子弟去从军。反正为了能在新朝占据有利地位,这些家族是卯足了劲儿,多面出击,占据先机。
苏京就可怜了。当初李岩请他来做官,可是他没有答应。现在他想做官了,可是李岩却不是十分缺人,也只能来这里做个参议了。所以他现在升官无望,只能给家乡做些事,博一个好名头,也让子孙们能沾些光。
其实这样的参议机构还有好几个,有修订历法的,有编订律例的,有编纂史料的,还有军阵研究的,等等。李岩把前朝还能用的一些文武安排到了这些参议院,让他们散发一下余热。至于那些没什么才干的,直接让他们回家了事。
“这是在商讨治河之策,不是要参杂治漕的事情。”李岩不满的说着。
其实他知道,这些人也不是分不清这次的议题,而是习惯使然。漕运由来已久,大运河也从隋代就开始运行了。可是自从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和北方的边镇的粮饷就全部依赖南方输送。但是明朝又罢海运,全部依赖漕运,所以漕运就成了明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必须全力保持通畅。
而中国的河流都是东西流向,想要贯通南北,黄河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但是黄河泥沙太多,河床淤积抬高,决堤泛滥又时常发生,同时也就会阻断运河。所以在明朝,治理黄河就是保护漕运。为了不让黄河威胁北边的运河,前明在河南地区的黄河北岸筑起了数百里的长堤。而在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也建有许多级的水闸,用来调节水位,使漕船通行。
叶廷桂说道:“大元帅,新朝也是要定都北京的。不但京城百姓以及百官的粮米用度,还有北方长城沿线数十万大军的粮饷,没有江南转运是无法维持的,漕运非保不可呀。”
李岩不为所动,说道:“黄河泥沙含量太大,河床淤积抬高严重,运河过黄河,需要抬高水位六七尺,而且将来会更高。堤坝,水闸还要继续增建,维护花费同样不菲。将来的漕运,可分段运输,能用则用,不必勉强。如今各地都在修缮道路,陆运也将来也能顶些用处。黄河水患必须要治好,每次河水泛滥,对百姓造成的灾害,对朝廷造成的损失,实在是比漕运的得益要大的多。”
李岩看了看他的这些参议,问道:“所以,诸位只考虑治水即可,不必顾及漕运。除了束水攻沙之法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苏京汇报:“回大元帅,再有就是需筑双重堤坝。在束水堤坝之外,再筑一层河堤,使河道更宽,以备非常之时。”
李岩想了一下,发现开封附近的黄河,似乎就是这种样式。他吩咐:“嗯,你们会同工部要尽快弄出一个方案来,等入冬水枯之时就要开始动工。这两年各地雨水已经比往常多了一些,这干旱天气怕是就要过去了。趁这个时期,要把河堤建起来,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诸位要尽心尽力才是。”
“臣等谨遵大元帅谕令。”众人都是躬身,不伦不类的答应着。这也没办法,谁让李岩此时还没有上皇帝号呢?
等众人都直起身的时候,侯恂却是出班进言:“大元帅,江南乃财赋重地,物产丰饶,不能为贼寇久据呀。臣请大元帅,发大兵南下,歼灭残明与贼寇,速取江南,混一宇内,以立新朝。”
“臣等请陛下尽速发兵南下,混一宇内,以立新朝。”众人都有些后悔,让侯恂给抢了先机,都是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恳求着。
李岩皱眉看着底下的混乱场面,十多个参议前前后后的躬下身来,七嘴八舌的请求出兵。他挥挥手,说道:“好了,诸位都起身吧。各位还是先办好份内之事为好,至于其他,诸位不必挂心。”
对于李岩来说,此时他要关注的重点是北方。清军刚刚在草原上伏击了他的骑兵,震慑了摇摆不定的蒙古部落,说不定之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行动。他要让长城沿线做好防御准备,同时还要集结机动部队,准备随时去往需要的位置堵防或者反击。长城防线太长了,即便是有二十多万大军防御,也不能让人放心。
开封,李岩府邸。
侯恂向李岩恭敬的说着:“大元帅,自从前朝潘季驯用束水攻沙之法后,河南黄河二十年未有大患。虽然只是部分地方加筑堤坝束水,但河床日深,治水效果明显。只要加固河堤,即可保河南无水患之虞。”
苏京马上抱拳说道:“不过,河南境内的水患消减不少,可是山东南直等地却是屡有决堤,恳请大元帅也在山东筑堤防河。”
叶廷桂却是马上反驳:“苏参议此话不妥。虽然苏参议心系桑梓,但不可因私废公。徐州一段,漕河与黄河合一,且水道险滩处处,若是让黄河水流过快,让漕船如何运行?”
“可以开挖新渠,避开黄河。”苏京急着辩解:“黄河历来凶险,泥沙俱下,漕船多有搁浅倾覆之险。前朝已经开挖新渠数百里以避开黄河,如今当效法才是。”
侯恂立刻否定:“开挖新渠,谈何容易?需找到合适稳定之水源,中间越岭翻山,河道勘察也不是一时就能完成,而且~”
李岩此时出声,打断了这些人的争论。
这些都是归德开封的世家大族的成员,当初李岩还没有成事的时候,他们只不过是不惹事而已,等看到李岩一统北方之后,就又想着进入李岩的体系之中做官了。他们都清楚,只有在朝中有人了,他们的家族才能继续花团锦簇,延绵不绝。
像侯恂和叶廷桂等人,之前不过是想回家避祸养老,可是现在又出来想某个官职。不过,虽然他们之前在前朝官职不低,可李岩却是没有给他们什么实职,而是让他们做治河参议。反正崇祯以来就没有动过什么河工,工部也没有多少有经验的官吏,就让这些人从档案史料之中寻找些经验教训,好对治理黄河有些帮助。
而这些家族的儿孙们,则是被要求学习李岩要求的算学、律例、历法、营造等等,有的甚至让子弟去从军。反正为了能在新朝占据有利地位,这些家族是卯足了劲儿,多面出击,占据先机。
苏京就可怜了。当初李岩请他来做官,可是他没有答应。现在他想做官了,可是李岩却不是十分缺人,也只能来这里做个参议了。所以他现在升官无望,只能给家乡做些事,博一个好名头,也让子孙们能沾些光。
其实这样的参议机构还有好几个,有修订历法的,有编订律例的,有编纂史料的,还有军阵研究的,等等。李岩把前朝还能用的一些文武安排到了这些参议院,让他们散发一下余热。至于那些没什么才干的,直接让他们回家了事。
“这是在商讨治河之策,不是要参杂治漕的事情。”李岩不满的说着。
其实他知道,这些人也不是分不清这次的议题,而是习惯使然。漕运由来已久,大运河也从隋代就开始运行了。可是自从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和北方的边镇的粮饷就全部依赖南方输送。但是明朝又罢海运,全部依赖漕运,所以漕运就成了明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必须全力保持通畅。
而中国的河流都是东西流向,想要贯通南北,黄河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但是黄河泥沙太多,河床淤积抬高,决堤泛滥又时常发生,同时也就会阻断运河。所以在明朝,治理黄河就是保护漕运。为了不让黄河威胁北边的运河,前明在河南地区的黄河北岸筑起了数百里的长堤。而在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也建有许多级的水闸,用来调节水位,使漕船通行。
叶廷桂说道:“大元帅,新朝也是要定都北京的。不但京城百姓以及百官的粮米用度,还有北方长城沿线数十万大军的粮饷,没有江南转运是无法维持的,漕运非保不可呀。”
李岩不为所动,说道:“黄河泥沙含量太大,河床淤积抬高严重,运河过黄河,需要抬高水位六七尺,而且将来会更高。堤坝,水闸还要继续增建,维护花费同样不菲。将来的漕运,可分段运输,能用则用,不必勉强。如今各地都在修缮道路,陆运也将来也能顶些用处。黄河水患必须要治好,每次河水泛滥,对百姓造成的灾害,对朝廷造成的损失,实在是比漕运的得益要大的多。”
李岩看了看他的这些参议,问道:“所以,诸位只考虑治水即可,不必顾及漕运。除了束水攻沙之法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苏京汇报:“回大元帅,再有就是需筑双重堤坝。在束水堤坝之外,再筑一层河堤,使河道更宽,以备非常之时。”
李岩想了一下,发现开封附近的黄河,似乎就是这种样式。他吩咐:“嗯,你们会同工部要尽快弄出一个方案来,等入冬水枯之时就要开始动工。这两年各地雨水已经比往常多了一些,这干旱天气怕是就要过去了。趁这个时期,要把河堤建起来,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诸位要尽心尽力才是。”
“臣等谨遵大元帅谕令。”众人都是躬身,不伦不类的答应着。这也没办法,谁让李岩此时还没有上皇帝号呢?
等众人都直起身的时候,侯恂却是出班进言:“大元帅,江南乃财赋重地,物产丰饶,不能为贼寇久据呀。臣请大元帅,发大兵南下,歼灭残明与贼寇,速取江南,混一宇内,以立新朝。”
“臣等请陛下尽速发兵南下,混一宇内,以立新朝。”众人都有些后悔,让侯恂给抢了先机,都是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恳求着。
李岩皱眉看着底下的混乱场面,十多个参议前前后后的躬下身来,七嘴八舌的请求出兵。他挥挥手,说道:“好了,诸位都起身吧。各位还是先办好份内之事为好,至于其他,诸位不必挂心。”
对于李岩来说,此时他要关注的重点是北方。清军刚刚在草原上伏击了他的骑兵,震慑了摇摆不定的蒙古部落,说不定之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行动。他要让长城沿线做好防御准备,同时还要集结机动部队,准备随时去往需要的位置堵防或者反击。长城防线太长了,即便是有二十多万大军防御,也不能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