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章 动力外骨骼资料(1)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全职高手、大道有贼、暗影神座、创世棍王、丑橘、传奇大英雄、暗黑破坏神之毁灭、王者游侠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黑雾区域最新章节!
“现实中,动力外骨骼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首位将这个概念付诸实际的人,是一位名叫尼古拉斯亚金的俄罗斯科学家。
这名科学家以弹簧钢板为动力源,开发出一套人体穿戴装备…这套装备在设计理念上,是通过机械的力量结合人体关节活动的轨迹,可以说设计的十分精巧可以辅助人们行走、跳跃和奔跑。
当然,在那个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这套动力外骨骼装置也只能通过简单的构造,借助弹簧钢板达到行走省力的目的…”
在文件里面,简喻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这套装备的设计图,通过两根从腰部到脚步连接的薄钢板弹簧,让人步行的动作可以借助弹簧的力量。
从泛黄的纸张上可以推测,这个设计图历史之久远…这套装备在当年可是申请专利的,只在专利的使用权,已经被历史的长河与科技的发展永久的淹没。
乔飞继续往下看:
“1917年,美国发明家莱斯利凯利提出了一种被称为pedomotor的外骨骼装置…
这套外骨骼装置,使用的是蒸汽动力穿戴者通过背部携带的小型蒸汽机,可以牵拉捆绑在腿部的钢丝实现助力行走…”
这两种装置距离实用化还差得远,只是一种简单下肢的助力装置…乔飞看到pedomotor的设计图,心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真正的现代化动力外骨骼研发项目,是1960年,米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提出并开展…
整个科研团队以增强人体机能的主动助力型外骨骼机器为理念,开始了名为“哈迪曼-1”的动力外骨骼研究项目。
由于当时材料、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哈迪曼体积巨大,重达680公斤整个系统由30个液压动力源和伺服随动铰链组成。
这套系统能将人类四肢的力量放大25倍,但是有两个非常知名的缺点…第一,非常的不稳定,经常对操作员形成致命的故障威胁…第二,只能替代人的一只手,也就是四肢无法完全同时,协调的运动。”
“实用价值几乎为零!”这段话的最后,是简喻本人对此的评价。
同样,简喻找到了《哈迪曼-1动力外骨骼系统设计图》,乔飞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张图上臃肿而且笨重的全身装备,并不能够将整个人装在里面,只是将原来的钢板弹簧动力源,做成了巨大的金属设备。
乔飞此时感觉这像是一门学科,从最初的发现到不断的研究与尝试,各种知识和新发现的不断积累,才能慢慢的形成一个领域的方法论科学。
这个哈迪曼-1动力外骨骼系统开创了这类研究的先河…他还是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1960前后的话,相信这东西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工作者,乔飞心中忽然产生这个联想。
“在相同的历史时期,米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也1961年开展了名为“皮特曼”(pitman)的动力外骨骼盔甲项目。
“皮特曼”外形接近于宇航服的封闭式盔甲,自重227kg,并能携带136kg的外部装备…外层盔甲由玻璃纤维和聚合物以及陶瓷复合装甲制成,可抵御12.7毫米穿甲弹的射击,还具有核生化防护能力。”
这套装备乔飞是有所耳闻的,因为每一个漫威迷都知道,这与钢铁侠密切相关据说钢铁战衣的灵感来源,就是这套“皮特曼”装备。
“这套装备设计搭载虚拟现实技术的头盔显示器,能够让穿戴者感知外界环境,这和钢铁侠如出一辙。
即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皮特曼”,其概念也是很先进的,如氢/氧燃料电池、内置辅助动力单元和空调、电动人造肌肉驱动、大脑意念感应操纵等技术…”
“但就是这些过于先进的技术设想,使该项目最终成为了纸上空谈。”这句话是简喻对于“皮特曼”的评价…
的确,这些东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本不可能实现,乔飞一边揣摩道,一边继续往下看: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也从开始进行动力外骨骼项目的研究,并研发出一套总重量仅为11.7kg可穿戴系统,达到了让穿戴者在负重36kg的情况下保持每秒1米的行走速度…其中,80%的负重可以被装备传递到地面,并不需要人体承受重量。
这套装备的价值,在于里程碑式的采用了弹簧储能和关节驱动,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却为日后动力外骨骼装置确定了框架与标准。”
“1983年,米国盐湖城的sarcos公司开始了名为xos的动力外骨骼项目。
xos的控制原理类似于飞机的线性传导控制,并设置完善的力传感器当穿戴者开始动作时,受力的传感器会通知中控电脑,由电脑通过计算来选择外骨骼采取何种动作,并指示恰当位置的液压元件移动活塞,帮助穿戴者完成动作。
使穿戴者可以轻松连续500次举起放下90kg的杠铃!
虽然这套系统自带的电池只能使用40分钟,存在能耗大的严重缺陷,但依然在2000年获得米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1000万的资金赞助。”
这两套装备同样被简喻附上了设计图,同样并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找来的…乔飞只是看了看设计图上的两套装备外形,原本计划阅读一下设计图的说明,只是读了两句就放弃了以他的物理学和计算机水平,根本就看不懂。
复杂的公式以及完全不懂的名词…这是一种全是中国字,凑在一起却完全不明所以的感觉,乔飞自嘲的笑道。
后面的半页文字,被简喻全部标红加粗,乔飞明白这是重要的内容:
“2000年,米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对于这个机构,熟悉it行业的人都知道,乔飞也不例外因为资助研发了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米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布了《增强人体机能的外骨骼》项目(简称ehpa)的研制招标书,明确的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外骨骼系统必须使用坚固、轻型且有弹性的材料这种材料必须能够保护穿戴者,以大幅度减少伤亡。
2、外骨骼系统携带的能源必须能够维持24小时的工作。
3、系统必须能够同步士兵的操作,能够加强士兵的力量并模仿士兵的各种动作,包括战场上的前后左右移动躲闪目标是让士兵背负更大质量的同时仍然能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远。
4、这套系统必须采用流畅、高效且完全无声的液压元件。
计划启动后,共有3个单位获选,并分别进行ehpa的初期研制工作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sarcos公司。”
通过这次招投标,动力外骨骼的标准确定了,乔飞心里笃定的想到。
“现实中,动力外骨骼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首位将这个概念付诸实际的人,是一位名叫尼古拉斯亚金的俄罗斯科学家。
这名科学家以弹簧钢板为动力源,开发出一套人体穿戴装备…这套装备在设计理念上,是通过机械的力量结合人体关节活动的轨迹,可以说设计的十分精巧可以辅助人们行走、跳跃和奔跑。
当然,在那个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这套动力外骨骼装置也只能通过简单的构造,借助弹簧钢板达到行走省力的目的…”
在文件里面,简喻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这套装备的设计图,通过两根从腰部到脚步连接的薄钢板弹簧,让人步行的动作可以借助弹簧的力量。
从泛黄的纸张上可以推测,这个设计图历史之久远…这套装备在当年可是申请专利的,只在专利的使用权,已经被历史的长河与科技的发展永久的淹没。
乔飞继续往下看:
“1917年,美国发明家莱斯利凯利提出了一种被称为pedomotor的外骨骼装置…
这套外骨骼装置,使用的是蒸汽动力穿戴者通过背部携带的小型蒸汽机,可以牵拉捆绑在腿部的钢丝实现助力行走…”
这两种装置距离实用化还差得远,只是一种简单下肢的助力装置…乔飞看到pedomotor的设计图,心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真正的现代化动力外骨骼研发项目,是1960年,米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提出并开展…
整个科研团队以增强人体机能的主动助力型外骨骼机器为理念,开始了名为“哈迪曼-1”的动力外骨骼研究项目。
由于当时材料、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哈迪曼体积巨大,重达680公斤整个系统由30个液压动力源和伺服随动铰链组成。
这套系统能将人类四肢的力量放大25倍,但是有两个非常知名的缺点…第一,非常的不稳定,经常对操作员形成致命的故障威胁…第二,只能替代人的一只手,也就是四肢无法完全同时,协调的运动。”
“实用价值几乎为零!”这段话的最后,是简喻本人对此的评价。
同样,简喻找到了《哈迪曼-1动力外骨骼系统设计图》,乔飞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张图上臃肿而且笨重的全身装备,并不能够将整个人装在里面,只是将原来的钢板弹簧动力源,做成了巨大的金属设备。
乔飞此时感觉这像是一门学科,从最初的发现到不断的研究与尝试,各种知识和新发现的不断积累,才能慢慢的形成一个领域的方法论科学。
这个哈迪曼-1动力外骨骼系统开创了这类研究的先河…他还是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1960前后的话,相信这东西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工作者,乔飞心中忽然产生这个联想。
“在相同的历史时期,米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也1961年开展了名为“皮特曼”(pitman)的动力外骨骼盔甲项目。
“皮特曼”外形接近于宇航服的封闭式盔甲,自重227kg,并能携带136kg的外部装备…外层盔甲由玻璃纤维和聚合物以及陶瓷复合装甲制成,可抵御12.7毫米穿甲弹的射击,还具有核生化防护能力。”
这套装备乔飞是有所耳闻的,因为每一个漫威迷都知道,这与钢铁侠密切相关据说钢铁战衣的灵感来源,就是这套“皮特曼”装备。
“这套装备设计搭载虚拟现实技术的头盔显示器,能够让穿戴者感知外界环境,这和钢铁侠如出一辙。
即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皮特曼”,其概念也是很先进的,如氢/氧燃料电池、内置辅助动力单元和空调、电动人造肌肉驱动、大脑意念感应操纵等技术…”
“但就是这些过于先进的技术设想,使该项目最终成为了纸上空谈。”这句话是简喻对于“皮特曼”的评价…
的确,这些东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本不可能实现,乔飞一边揣摩道,一边继续往下看: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也从开始进行动力外骨骼项目的研究,并研发出一套总重量仅为11.7kg可穿戴系统,达到了让穿戴者在负重36kg的情况下保持每秒1米的行走速度…其中,80%的负重可以被装备传递到地面,并不需要人体承受重量。
这套装备的价值,在于里程碑式的采用了弹簧储能和关节驱动,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却为日后动力外骨骼装置确定了框架与标准。”
“1983年,米国盐湖城的sarcos公司开始了名为xos的动力外骨骼项目。
xos的控制原理类似于飞机的线性传导控制,并设置完善的力传感器当穿戴者开始动作时,受力的传感器会通知中控电脑,由电脑通过计算来选择外骨骼采取何种动作,并指示恰当位置的液压元件移动活塞,帮助穿戴者完成动作。
使穿戴者可以轻松连续500次举起放下90kg的杠铃!
虽然这套系统自带的电池只能使用40分钟,存在能耗大的严重缺陷,但依然在2000年获得米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1000万的资金赞助。”
这两套装备同样被简喻附上了设计图,同样并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找来的…乔飞只是看了看设计图上的两套装备外形,原本计划阅读一下设计图的说明,只是读了两句就放弃了以他的物理学和计算机水平,根本就看不懂。
复杂的公式以及完全不懂的名词…这是一种全是中国字,凑在一起却完全不明所以的感觉,乔飞自嘲的笑道。
后面的半页文字,被简喻全部标红加粗,乔飞明白这是重要的内容:
“2000年,米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对于这个机构,熟悉it行业的人都知道,乔飞也不例外因为资助研发了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米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布了《增强人体机能的外骨骼》项目(简称ehpa)的研制招标书,明确的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外骨骼系统必须使用坚固、轻型且有弹性的材料这种材料必须能够保护穿戴者,以大幅度减少伤亡。
2、外骨骼系统携带的能源必须能够维持24小时的工作。
3、系统必须能够同步士兵的操作,能够加强士兵的力量并模仿士兵的各种动作,包括战场上的前后左右移动躲闪目标是让士兵背负更大质量的同时仍然能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远。
4、这套系统必须采用流畅、高效且完全无声的液压元件。
计划启动后,共有3个单位获选,并分别进行ehpa的初期研制工作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sarcos公司。”
通过这次招投标,动力外骨骼的标准确定了,乔飞心里笃定的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