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萧太后与韩德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五代群英最新章节!
公元953年,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了。但紧接着她的娘家又传来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契丹政坛上叱吒风云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一死一生,契丹族的两个重量级女人,在历史上擦肩而过。
说起萧燕燕的出身,那可真是不一般。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辽朝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当中,这个家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有着“国舅帐”的美称。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却从来没有依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唯一的一次“大胜”,也不过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战事中途病重,让他拣了个现成的大便宜。不久因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
萧燕燕的母亲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萧思温娶了这位燕国公主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名叫萧胡辇,二女名字不详,三女就是萧燕燕。据说,“燕燕”之名,就是来源于她母亲有燕国公主的封号,而其父也曾在燕地做官的缘故。
燕国公主没有为萧思温生下传宗接代的儿子,但萧思温并不像别的契丹贵族那样纳妾生子,只是过继了自己的族侄为子。夫妻俩鹣鲽情深,萧思温经常亲手给妻子梳头画眉,这样的家庭,对于萧燕燕的成长自然是极有好处。
三个女儿被萧思温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让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美丽聪慧的萧燕燕,更是深得父亲喜爱。《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萧燕燕小的时候,有一天,漫天风沙过后,萧思温故意叫三个女儿去打扫庭院。两个姐姐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唯有萧燕燕非常认真,把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萧思温见状,暗暗点头:“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功业!”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父亲南征灭后晋时,他没有跟随在侧,阴差阳错,皇冠落到了堂兄耶律阮的头上。公元951年,耶律阮被叛乱者所杀,帝国的忠臣们决定还他一个公道,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表面英武的家伙对治国、对开疆拓土,甚至对女人,一概都不感兴趣。唯一能吸引他的只有酒精。
因为嗜酒,穆宗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非清醒的状态,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要是喝醉了乖乖睡觉还好,可他喝了酒之后常常醉话连篇,看见谁就杀谁!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死在这个醉皇帝的“嘴”下,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便下诏给大臣,说他喝醉酒后所下的命令,暂时可以不执行。
但是别人可以不执行他的命令,可他自己常常亲自杀人啊!这样枉死的人数还是没有减少。穆宗身边的近侍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难免会想出极端的办法保全自己。
公元969年2月,穆宗皇帝带着萧思温等大臣前往黑山,回到行帐后又喝多了。顺嘴说了句要杀掉某某侍者,然后就昏睡过去了。早被吓破了胆的侍者们决定彻底给自己一个解脱。于是几个人合力将穆宗皇帝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嗜酒、好杀,更不喜欢女色。到38岁连个子嗣都没有留下来。萧思温与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来往甚密,他决定做个大大的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带着千余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他立刻在穆宗的灵柩前举行了继位之礼,当上了辽国的皇帝。是为辽景宗,年号“保宁”。
为了表示感激,耶律贤一回上京就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下诏征选自己仰慕已久、早慧聪明、美丽动人的萧燕燕为妃。
萧思温看人很有准头。 16岁的萧燕燕嫁给耶律贤后,很快就从贵妃晋升为皇后。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耶律贤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契丹帝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可惜天不遂人愿,耶律贤身体不好。
当年他的父亲耶律阮被耶律察割杀害时,耶律贤年仅4岁,他目睹了父母被杀的场面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做了皇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严重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了。
就这样萧燕燕适时地走到了前台,每逢耶律贤犯病时,萧燕燕都代他上朝处理国事。耶律贤发现妻子的才干后,干脆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她,自己以养病为由开始了休闲娱乐。
萧燕燕大权在握后,父亲萧思温也迅速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然而树大招风,这种显赫引来不少人的妒恨。公元970年5月,萧思温随景宗出外行猎时遭到政敌的刺杀,猝不及防一命归西。没有了父亲的帮助,但还有丈夫的支持。在景宗的支持下,她不仅得到尽显才能的机会,也得到群臣由衷的钦佩和效忠。
两年之后,19岁的萧燕燕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为辽景宗生下了长子耶律隆绪。景宗后继有人,对萧燕燕更是宠爱无比。
公元982年9月,辽景宗游猎于祥古山时得了重病,最后死在了焦山行宫。
当时,萧燕燕刚刚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局势马上变得险恶起来。
萧燕燕手握一纸“长子隆绪继位”的遗诏,牵着12岁的儿子,召来景宗临终前委托后事的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问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边防未靖(宋军威胁),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韩德让、耶律斜轸两位股肱之臣忙跪地表忠心,“只要您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韩德让建议萧燕燕下诏让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领地,相互之间不得互通消息和见面。在解除了宫廷政变的危险之后,萧燕燕宣布景宗遗诏,立太子耶律隆绪为皇帝,是为辽圣宗。萧燕燕则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他,堪称史上第一权臣。平日不用上朝,上朝不用跪拜皇帝,可以在皇帝附近设立单独座位上朝,拥有与皇帝一样的卫队。这种待遇可谓亘古未有。他,就是辽国大丞相,晋国王韩德让。
韩德让,出身于玉田韩氏。唐朝末年,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南下攻打蓟州(今天津)时,被述律平的哥哥述律欲稳所擒,带回草原。当时,韩知古年仅6岁。
后来,述律平嫁给耶律阿保机,韩知古作为陪嫁家奴也跟了过去,正式成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宫分人”,即家奴。
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家奴也就代表着永无翻身之日了。但韩知古摊上了个好儿子,并遇上了契丹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的好时候,这预示着这个家奴的命运会不一样。
别看韩知古年岁不大,但是能说会道,很快就得到了耶律阿保机的赏识,被提拔为中书令。
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乱世,耶律阿保机趁机扩张国土。随着契丹国面积不断扩大,出现了同一地区内混杂着汉人和契丹人两种族群的情况。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契丹人要放牧,汉人要种地,难免会发生族群磨擦。为维持社会稳定,耶律阿保机首创南北“两院制”,以汉人担任南院官员,负责管治国境内的汉人族群;以契丹人担任北院官员,负责调和契丹族群矛盾。而颇得重用的韩知古则被任命为南院总知汉儿司事,成为具体统辖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
到了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不仅知识丰富能言善辩,而且还精通医道,很多皇室成员都愿意找他看病。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韩匡嗣很快被提拔为领导干部,直至南京留守一职。
韩德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学识渊博,熟读兵书战策,而且武艺超群,胆略过人。在领兵治军方面也独树一帜,深得景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宋朝在开国之初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年石敬瑭将这块北方屏障割让给辽国,后来一直成为大宋王朝永远的痛。
公元978年,宋军挥师北上灭了北汉,接着将主攻方向对准辽国。979年6月,宋太宗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下涿州、易州,很快攻到幽州城下。守卫幽州城的正是辽国大将韩德让。宋军一开始就受到了韩德让迎头痛击,不过仗着人多势众,将幽州城层层包围起来。
韩德让临危不乱,亲自登上城楼,镇定自若,沉着指挥。6月底,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军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将宋军杀退。在高粱河,韩德让巧布奇兵,杀得宋军一败涂地,宋太宗坐着驴车一路狂奔,才得以生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
统和四年,宋朝派遣曹彬等率几路大军攻打辽国,韩德让沉着应战,再次获胜。统和二十二年,韩德让随萧太后对宋朝进行大反攻,一直打到澶州城下,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边境才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野史中,说韩德让与萧太后青梅竹马,后来被辽景宗耶律贤横刀夺爱。耶律贤去世后,萧太后与韩德让旧情复燃,就像作者亲眼看见的一样。那么,韩德让与萧太后真的有过风流韵事吗?
首先,青梅竹马应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年龄相彷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这样称呼。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萧太后萧生于公元953年,韩德让比萧太后足足大了12岁,他们小时候能玩到一起吗?
有说法称萧太后自幼许给韩德让,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辽国法律明文规定,耶律姓与萧姓为永久姻亲关系,属于王族与后族。王族显贵“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萧太后从小聪慧过人,难道她甘于放弃母仪天下的机会,嫁给低人一等的奴隶韩德让?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隶身份低人一等,韩德让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辽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
至于后来韩德让与萧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 纵观历史,与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从秦朝的嫪毒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张昌宗……不过辽人不是汉人,韩德让与萧太后成双入对出入宫闱,辽圣宗在他死后 “自挽灵车哭送”,还将韩德让安葬在“乾陵乙地”。
萧太后原名萧绰,17岁时成为皇后。她的丈夫辽景宗,史书称其“自幼得疾,沉疴连年”。原来,景宗四岁时,随父母出游玩乐,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却受到了惊吓,患上了“婴风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羊角风”。
夫君重病缠身,这给了萧绰走出后宫深院、参与军国大政提供了机会。契丹族不同于汉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治国征战,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
萧绰在辅左丈夫的过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阵,政治才干不断显现。到了后期,萧绰被委以国政,按照《契丹国志》的描述,则是“国事一决于其手”。景宗多是“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韩德让坐上南院枢密使还不到一年,辽景宗耶律贤便在前往焦山行宫狩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指定韩德让和皇族名将耶律斜轸为新皇帝的顾命大臣,遗命时年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继承皇位,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辽国皇位的继承没有哪一次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皇位传承,背后必然是权斗、阴谋,甚至是一场流血变故。
因此,如何保证年幼的皇子顺利即位,也就成了韩德让需要面对的难题。接到任命后,韩德让立即意识到,此时正是行宫与皇宫之间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时候。在没有接到下一步明确指令前,他直接率领亲信赶往行宫,守卫皇帝安全。同时,告知皇后封锁消息,命令宗室诸王各自归家,不得私下议论主上病情,并更换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让亲信执掌兵权。随后,再将之前政变未遂的赵王一家召入宫中,控制起来。
待各方彻底安定后,韩德让、耶律斜轸等才对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讯,召集文武百官,拥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韩德让果断机警、沉着冷静的处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颠覆朝堂,使辽国陷入内乱的政变发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尊辽景宗皇后萧绰为太后,韩德让以拥立之功总理宿卫事,参议朝政。
萧绰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
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吾子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绪也就相当于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了。
翻阅南宋人所写的《契丹国志》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太后有辟阳之幸……景宗崩,太后临朝,隆运(韩德让)私事之。”“辟阳”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
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
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契丹素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史书上说他“亦恶其事,畏不敢发”。
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大契丹日渐富强。
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两人不仅同桉而食,并排而坐,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赐名“德昌”,改姓耶律,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
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在萧太后的支持下,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参决国策。
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辽圣宗以身作则,废除了奴隶的身份,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对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不再归奴隶主所有。
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契民族矛盾问题,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汉、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视同仁。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适用《唐律》.
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唐的科举考试传统,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旨在“任贤去邪”。
经过一连串的改革,契丹国力迅勐提升,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史称“景圣中兴”。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辽国一代女政治家、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享年57岁。
萧太后去世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隆运”,这摆明了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 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其权势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炽盛。
仅仅两年后,一生服侍辽国两代君主、间接促成“景圣中兴”的柱国之臣韩德让,在随辽圣宗东征高丽时病逝。
韩德让临终前,辽圣宗亲自守在床头,亲侍汤药。去世后,辽圣宗下旨赠韩德让尚书令,谥“文忠”,由政府主持丧葬事宜。
有人评价韩德让是汉奸,其实这都是枉顾史实的“愤青”想法,评价一个人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韩德让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爷爷小时候就来到契丹王朝,从他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辽国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时还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颠覆大辽吗?他都没有见过赵匡胤呢!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韩德让发现山西有四个州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还赶上灾年,收成也不好。他上书朝廷减免赋税,很快得到批准。统和九年,韩德让又建议给燕京地区减免赋税,还建议朝廷委派官员督办此事。韩德让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觉得惋惜。由此看来,韩德让虽然为契丹办事,但他考虑的是天下苍生,有点象《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
纵观韩德让一生,虽有“萧太后情夫”绯闻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辽、宋对峙时期,他堪称民族融合的头号功臣,为两国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公元953年,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了。但紧接着她的娘家又传来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契丹政坛上叱吒风云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一死一生,契丹族的两个重量级女人,在历史上擦肩而过。
说起萧燕燕的出身,那可真是不一般。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辽朝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当中,这个家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有着“国舅帐”的美称。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却从来没有依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唯一的一次“大胜”,也不过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战事中途病重,让他拣了个现成的大便宜。不久因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
萧燕燕的母亲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萧思温娶了这位燕国公主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名叫萧胡辇,二女名字不详,三女就是萧燕燕。据说,“燕燕”之名,就是来源于她母亲有燕国公主的封号,而其父也曾在燕地做官的缘故。
燕国公主没有为萧思温生下传宗接代的儿子,但萧思温并不像别的契丹贵族那样纳妾生子,只是过继了自己的族侄为子。夫妻俩鹣鲽情深,萧思温经常亲手给妻子梳头画眉,这样的家庭,对于萧燕燕的成长自然是极有好处。
三个女儿被萧思温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让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美丽聪慧的萧燕燕,更是深得父亲喜爱。《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萧燕燕小的时候,有一天,漫天风沙过后,萧思温故意叫三个女儿去打扫庭院。两个姐姐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唯有萧燕燕非常认真,把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萧思温见状,暗暗点头:“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功业!”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父亲南征灭后晋时,他没有跟随在侧,阴差阳错,皇冠落到了堂兄耶律阮的头上。公元951年,耶律阮被叛乱者所杀,帝国的忠臣们决定还他一个公道,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表面英武的家伙对治国、对开疆拓土,甚至对女人,一概都不感兴趣。唯一能吸引他的只有酒精。
因为嗜酒,穆宗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非清醒的状态,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要是喝醉了乖乖睡觉还好,可他喝了酒之后常常醉话连篇,看见谁就杀谁!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死在这个醉皇帝的“嘴”下,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便下诏给大臣,说他喝醉酒后所下的命令,暂时可以不执行。
但是别人可以不执行他的命令,可他自己常常亲自杀人啊!这样枉死的人数还是没有减少。穆宗身边的近侍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难免会想出极端的办法保全自己。
公元969年2月,穆宗皇帝带着萧思温等大臣前往黑山,回到行帐后又喝多了。顺嘴说了句要杀掉某某侍者,然后就昏睡过去了。早被吓破了胆的侍者们决定彻底给自己一个解脱。于是几个人合力将穆宗皇帝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嗜酒、好杀,更不喜欢女色。到38岁连个子嗣都没有留下来。萧思温与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来往甚密,他决定做个大大的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带着千余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他立刻在穆宗的灵柩前举行了继位之礼,当上了辽国的皇帝。是为辽景宗,年号“保宁”。
为了表示感激,耶律贤一回上京就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下诏征选自己仰慕已久、早慧聪明、美丽动人的萧燕燕为妃。
萧思温看人很有准头。 16岁的萧燕燕嫁给耶律贤后,很快就从贵妃晋升为皇后。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耶律贤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契丹帝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可惜天不遂人愿,耶律贤身体不好。
当年他的父亲耶律阮被耶律察割杀害时,耶律贤年仅4岁,他目睹了父母被杀的场面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做了皇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严重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了。
就这样萧燕燕适时地走到了前台,每逢耶律贤犯病时,萧燕燕都代他上朝处理国事。耶律贤发现妻子的才干后,干脆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她,自己以养病为由开始了休闲娱乐。
萧燕燕大权在握后,父亲萧思温也迅速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然而树大招风,这种显赫引来不少人的妒恨。公元970年5月,萧思温随景宗出外行猎时遭到政敌的刺杀,猝不及防一命归西。没有了父亲的帮助,但还有丈夫的支持。在景宗的支持下,她不仅得到尽显才能的机会,也得到群臣由衷的钦佩和效忠。
两年之后,19岁的萧燕燕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为辽景宗生下了长子耶律隆绪。景宗后继有人,对萧燕燕更是宠爱无比。
公元982年9月,辽景宗游猎于祥古山时得了重病,最后死在了焦山行宫。
当时,萧燕燕刚刚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局势马上变得险恶起来。
萧燕燕手握一纸“长子隆绪继位”的遗诏,牵着12岁的儿子,召来景宗临终前委托后事的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问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边防未靖(宋军威胁),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韩德让、耶律斜轸两位股肱之臣忙跪地表忠心,“只要您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韩德让建议萧燕燕下诏让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领地,相互之间不得互通消息和见面。在解除了宫廷政变的危险之后,萧燕燕宣布景宗遗诏,立太子耶律隆绪为皇帝,是为辽圣宗。萧燕燕则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他,堪称史上第一权臣。平日不用上朝,上朝不用跪拜皇帝,可以在皇帝附近设立单独座位上朝,拥有与皇帝一样的卫队。这种待遇可谓亘古未有。他,就是辽国大丞相,晋国王韩德让。
韩德让,出身于玉田韩氏。唐朝末年,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南下攻打蓟州(今天津)时,被述律平的哥哥述律欲稳所擒,带回草原。当时,韩知古年仅6岁。
后来,述律平嫁给耶律阿保机,韩知古作为陪嫁家奴也跟了过去,正式成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宫分人”,即家奴。
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家奴也就代表着永无翻身之日了。但韩知古摊上了个好儿子,并遇上了契丹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的好时候,这预示着这个家奴的命运会不一样。
别看韩知古年岁不大,但是能说会道,很快就得到了耶律阿保机的赏识,被提拔为中书令。
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乱世,耶律阿保机趁机扩张国土。随着契丹国面积不断扩大,出现了同一地区内混杂着汉人和契丹人两种族群的情况。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契丹人要放牧,汉人要种地,难免会发生族群磨擦。为维持社会稳定,耶律阿保机首创南北“两院制”,以汉人担任南院官员,负责管治国境内的汉人族群;以契丹人担任北院官员,负责调和契丹族群矛盾。而颇得重用的韩知古则被任命为南院总知汉儿司事,成为具体统辖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
到了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不仅知识丰富能言善辩,而且还精通医道,很多皇室成员都愿意找他看病。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韩匡嗣很快被提拔为领导干部,直至南京留守一职。
韩德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学识渊博,熟读兵书战策,而且武艺超群,胆略过人。在领兵治军方面也独树一帜,深得景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宋朝在开国之初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年石敬瑭将这块北方屏障割让给辽国,后来一直成为大宋王朝永远的痛。
公元978年,宋军挥师北上灭了北汉,接着将主攻方向对准辽国。979年6月,宋太宗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下涿州、易州,很快攻到幽州城下。守卫幽州城的正是辽国大将韩德让。宋军一开始就受到了韩德让迎头痛击,不过仗着人多势众,将幽州城层层包围起来。
韩德让临危不乱,亲自登上城楼,镇定自若,沉着指挥。6月底,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军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将宋军杀退。在高粱河,韩德让巧布奇兵,杀得宋军一败涂地,宋太宗坐着驴车一路狂奔,才得以生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
统和四年,宋朝派遣曹彬等率几路大军攻打辽国,韩德让沉着应战,再次获胜。统和二十二年,韩德让随萧太后对宋朝进行大反攻,一直打到澶州城下,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边境才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野史中,说韩德让与萧太后青梅竹马,后来被辽景宗耶律贤横刀夺爱。耶律贤去世后,萧太后与韩德让旧情复燃,就像作者亲眼看见的一样。那么,韩德让与萧太后真的有过风流韵事吗?
首先,青梅竹马应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年龄相彷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这样称呼。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萧太后萧生于公元953年,韩德让比萧太后足足大了12岁,他们小时候能玩到一起吗?
有说法称萧太后自幼许给韩德让,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辽国法律明文规定,耶律姓与萧姓为永久姻亲关系,属于王族与后族。王族显贵“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萧太后从小聪慧过人,难道她甘于放弃母仪天下的机会,嫁给低人一等的奴隶韩德让?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隶身份低人一等,韩德让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辽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
至于后来韩德让与萧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 纵观历史,与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从秦朝的嫪毒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张昌宗……不过辽人不是汉人,韩德让与萧太后成双入对出入宫闱,辽圣宗在他死后 “自挽灵车哭送”,还将韩德让安葬在“乾陵乙地”。
萧太后原名萧绰,17岁时成为皇后。她的丈夫辽景宗,史书称其“自幼得疾,沉疴连年”。原来,景宗四岁时,随父母出游玩乐,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却受到了惊吓,患上了“婴风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羊角风”。
夫君重病缠身,这给了萧绰走出后宫深院、参与军国大政提供了机会。契丹族不同于汉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治国征战,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
萧绰在辅左丈夫的过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阵,政治才干不断显现。到了后期,萧绰被委以国政,按照《契丹国志》的描述,则是“国事一决于其手”。景宗多是“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韩德让坐上南院枢密使还不到一年,辽景宗耶律贤便在前往焦山行宫狩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指定韩德让和皇族名将耶律斜轸为新皇帝的顾命大臣,遗命时年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继承皇位,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辽国皇位的继承没有哪一次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皇位传承,背后必然是权斗、阴谋,甚至是一场流血变故。
因此,如何保证年幼的皇子顺利即位,也就成了韩德让需要面对的难题。接到任命后,韩德让立即意识到,此时正是行宫与皇宫之间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时候。在没有接到下一步明确指令前,他直接率领亲信赶往行宫,守卫皇帝安全。同时,告知皇后封锁消息,命令宗室诸王各自归家,不得私下议论主上病情,并更换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让亲信执掌兵权。随后,再将之前政变未遂的赵王一家召入宫中,控制起来。
待各方彻底安定后,韩德让、耶律斜轸等才对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讯,召集文武百官,拥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韩德让果断机警、沉着冷静的处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颠覆朝堂,使辽国陷入内乱的政变发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尊辽景宗皇后萧绰为太后,韩德让以拥立之功总理宿卫事,参议朝政。
萧绰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
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吾子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绪也就相当于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了。
翻阅南宋人所写的《契丹国志》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太后有辟阳之幸……景宗崩,太后临朝,隆运(韩德让)私事之。”“辟阳”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
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
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契丹素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史书上说他“亦恶其事,畏不敢发”。
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大契丹日渐富强。
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两人不仅同桉而食,并排而坐,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赐名“德昌”,改姓耶律,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
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在萧太后的支持下,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参决国策。
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辽圣宗以身作则,废除了奴隶的身份,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对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不再归奴隶主所有。
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契民族矛盾问题,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汉、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视同仁。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适用《唐律》.
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唐的科举考试传统,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旨在“任贤去邪”。
经过一连串的改革,契丹国力迅勐提升,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史称“景圣中兴”。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辽国一代女政治家、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享年57岁。
萧太后去世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隆运”,这摆明了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 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其权势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炽盛。
仅仅两年后,一生服侍辽国两代君主、间接促成“景圣中兴”的柱国之臣韩德让,在随辽圣宗东征高丽时病逝。
韩德让临终前,辽圣宗亲自守在床头,亲侍汤药。去世后,辽圣宗下旨赠韩德让尚书令,谥“文忠”,由政府主持丧葬事宜。
有人评价韩德让是汉奸,其实这都是枉顾史实的“愤青”想法,评价一个人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韩德让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爷爷小时候就来到契丹王朝,从他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辽国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时还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颠覆大辽吗?他都没有见过赵匡胤呢!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韩德让发现山西有四个州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还赶上灾年,收成也不好。他上书朝廷减免赋税,很快得到批准。统和九年,韩德让又建议给燕京地区减免赋税,还建议朝廷委派官员督办此事。韩德让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觉得惋惜。由此看来,韩德让虽然为契丹办事,但他考虑的是天下苍生,有点象《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
纵观韩德让一生,虽有“萧太后情夫”绯闻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辽、宋对峙时期,他堪称民族融合的头号功臣,为两国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