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意在丞相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汉祚高门最新章节!
当台城已经因为司马勋之事闹得纷乱不已的时候,庾条也算是半个始作俑者,刚刚入住通苑安顿下来,旋即便被召入了苑中去拜望皇太后。
“幼序你身在江北,来为阿姊详细讲一讲维周在淮南这一战始末。”
皇太后此前虽然作主将兴男公主送过江去,但心绪却始终都不安宁。她虽然以皇太后临朝听政,其身份之尊贵此世几无妇人能够超越,但言道命数实在谈不上好。本身眼下这一尊崇身份便是其夫早亡换来,诸子俱年幼,国中又是纷争不已,哪怕是明显当世的时贤都应付不了如此波诡云谲的局面,她一个妇人应付起来更是倍感举步维艰。
譬如今次淮南大捷,原本在她看来应是有利于社稷的莫大喜事,可是各个方面、各怀心思的说辞俱都向她涌来,让她难以分辨孰善孰恶、孰是孰非,更难保持公允的态度去博采各方之说。
更要命的是,她甚至连什么人该相信,什么人不该相信,又该与什么人去商议,都在众说纷纭之中渐渐迷茫起来。
庾条倒是不知皇太后心情之纷乱纠结,当即便将自己所知淮南一战之始末原原本本对皇太后讲述一番。
皇太后听完之后,也因情绪之剧烈起伏而汗流浃背,忍不住叹言道:“都内不乏人言,今次羯国胡主身死,国将大乱,大军不战自溃,并非烈战之功,维周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却没想到,这当中仍有如许多的血泪奋战……也真是辛苦了维周这个孩儿。”
庾条听到这话后,已是忍不住冷哼一声,沉声道:“臣虽不才,未曾亲上战阵,但也知淮南此胜之不易,将士用命戮力才得辉煌大胜!都下为此奸声闲言之辈,实在其心可诛!譬如当初未战之时,羯奴穷国甲兵浩荡南来,又有何人敢于夸言必阻奴军于淮上?唯有维周敢于激言,死战于淮,凡片甲仍存,不使奴众一骑过江!不独壮声,更有壮举!单此一份壮烈,便已经胜过世道群贤!”
“是、是,维周这个孩儿,真不负先帝对他钟爱有加!若非有他力主为战,今次社稷又怎么能稳立江东。门下有此佳婿,实在是先帝慧眼给皇帝挑选重用的肱骨之助!”
对于沈维周这个女婿,皇太后是万分的满意,否则不至于因恐闲言攻讦自家女儿以害夫妻之情,便将兴男公主匆匆送过江去。尤其经过今次淮南一胜,她对沈哲子的看重更是远远超过了所谓的世道群贤。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完全全,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信任。
“维周这个佳婿贤臣,确是无可挑剔。但实在是有一点,让人深念怀内,他终究是南人出身……”
讲到这里,皇太后脸上又是不乏惋惜,深感人无完人:“我倒不是怀抱南北之偏望,但彼此确是乡情、人望都有偏颇。我担心若是就此独崇于南人,或将因此冷落旧人人心,难免要生出疏远王教之狭念……”
其实无论是皇太后,还是当下之时人,南渡侨人乃是社稷之根本,这一点认知可谓根深蒂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沈哲子的否定,沈哲子可以说是南人中的一个异类,至今已经完全被世道南北所接受。但就算是这样,他南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一些立场以及那些宗亲故旧的关系,这一点是无从割舍的。
庾条听到这话,一时间也沉默下来,他与沈哲子关系确是好,甚至愿意以性命为沈哲子作保证,但若扩及到整个南人群体,他也实在是不好表态。憋了好一会儿,庾条才蓦地叹息道:“其实侨人也未可深信……”
侨人不可信,不独独只是说琅琊王氏等青徐侨门,此刻庾条言中所指更多还是他家那些豫州旧好。苏峻之乱后,他家之声誉可谓跌落到了谷底,随时都有被清算之危险。那时候故旧多有抛弃,亲戚甚至都避嫌不见,如果不是沈氏吴人鼎力相助,他家只怕就此要于世道中沉沦下去。
尤其是此前他二兄庾怿甚至在台中都立足不住,不得不避居历阳废土,重新将局面经营起来。那时候能够在豫州旧好那里获得的援助也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便是偶有一些联合,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不是那种不计得失的鼎力扶持。
随着豫州局面渐有起色,尤其是梁郡、淮南等地相继收复创建,时局中多有人抨击他家亲近南人疏远乡人。但那些人在说这些的时候怎么不想一想,当整个庾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际,是什么人与他们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要知道那时候因为大兄危急时刻抛弃皇太后的关系,甚至就连皇太后对于母家的信任都有所削减。庾条心内未必没有南北分别,但是在他心目中,能够在他家最危难之际都不离不弃的沈家,关系之亲厚较之如今的皇太后甚至都更胜一筹。
皇太后倒不知在自家兄弟心中,自己甚至都已经沦为第二流的交情。在略作沉吟后,她还是又开口问道:“如今淮上局面已是大好,我想将维周召回都内再安养几年,幼序你觉得如何?”
她虽然将兴男公主送过了大江,但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倒也并不是想要刻意为难沈哲子,甚至在她看来这对沈哲子也是有好处的。她家这个贤婿如今尚未加冠,但却已经大功震世,如此勇进阔行,皇太后是担心其势不能长久。兼之通过对沈哲子的冷处理,也可以稍微压制一下如今南人声势大涨的局面,让南北之间再次达成平衡。
不过由于此前兴男公主的提醒,皇太后也意识到给自己提出此类建议的那些人未必就是一心为国,其实内心不乏险恶之想。但这建议还是颇得她的认可,只是因为一直乏人商议,所以心内仍是迟疑难决。
庾条听到这话后,眼皮都是蓦地一跳:“皇太后万万不可为此想,戎者国之大事,以稳重谨慎之用心,而求催破敌国万军之壮烈。这与政务实在不可一概而论,当国者或有斧正之心,丝缕之转移落于军中却是万众之仰望。如今淮上局面大好,可以说是维周一手缔造,如今淮南军民万众俱都仰识其人之所命。一旦轻招归国,则生民俱都肝肠震荡,大好局面或要朝夕崩毁!”
讲到这里,他唯恐自己说服力不够,顺便讲了一下奴国昏招迭出的案例,临战在即将方镇大将召回国中,结果令得彭城重地顷刻易手,也因此造成了此战最终输得一败涂地的局面。
皇太后听到这里,心内也觉惊悸。她其实不是没有想过将沈哲子召回来的后果,所参考的则是早前记忆最深刻的苏峻之乱,但沈哲子与苏峻不同,本身生于南乡,又是忠勇的无可挑剔,即便是召回来,也不会发生那种恶劣之剧变。
“其实如今淮上局面看似安好,但仍可未称之大靖。豫南各处暗潮涌动,淮南镇中又是诸用告急,若非维周挟大胜之威望坐镇彼处,只怕早有异变频生。非我小觑当朝群贤,以我观之,如今朝野内外单在淮南一地,能够取代维周坐镇者,实在乏人可选!”
皇太后听到庾条如此力言,终于还是渐渐打消了这一想法。不过转而又有一事涌上心头,继而便开口问道:“淮南明明大事已定,何以迟迟捷报不传?如今台内诸多焦虑,冬日正祭颇受阻滞,维周又不是不识大体之人,怎么会这么做?”
庾条听到这个问题后,在殿中左右打量片刻,然后才低语道:“维周之所以要如此,实在也是有苦衷。请皇太后屏退左右,事关重大,臣也只敢密言以陈。”
皇太后闻言后便摆摆手,于是殿中诸多侍立的宫人、内侍俱都告退,只留下几名绝对亲近之人。
“臣今次归都,携一罪囚,名为司马勋。其人冒认宗籍,已是胆大妄为令人惊悸,早前竟为台使过江抚军。维周因好奇其人身世,故以招近以问,却不料其人竟是心怀歹念,藏刃于怀,若非近侍谨慎,维周险为所害!”
听到庾条这么说,皇太后已是陡然色变,甚至险些从席位上跌落下来,语调更是颤抖不已:“竟有此事!那、那么维周他、他可曾……”
讲到这里,她才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若是沈哲子真为所害,那么淮南早就大乱,更不会有此前大破奴国几十万众的壮举了。但是一想到国战在即,居然有人敢行刺前线将帅,皇太后一时间也是后怕的手足冰凉,继而更是牙关错咬:“那害国罪囚何在?定要将之脔割示众!还有何人派遣贼人?一定要追查到底,决不可姑息国贼!”
庾条讲到这里,嘴角已是泛起一丝苦笑:“维周绝非虚仁之辈,若是于国有助,虽千万之众也要排兵杀之!如今羯国已是大乱,正是江东上下同心,勇进故国之时。若是此刻爆出此种恶迹,则内外必定惊疑胆寒,或将害于王业复兴之大业。所以一直隐忍至今,今次将罪囚押解归都却不大宣其罪,正是大忍为国,不愿因此搅乱时局,使国无宁日。若背后弄奸之贼能够自惭自惧而自退,这于社稷而言也是大益……”
——————
如今台城之内,各方俱都绷紧心弦,提心吊胆,凡有风吹草动,必然引得万众侧目,更加没有秘密可言。
沈充归都未久,正是备受关注之时。台臣们也不会因为他此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配合态度,而忽略其人的危险性。所以当沈充突然离开台城往都南而去的时候,其身后便跟随了大量的各家耳目。
如今的建康都南,已经是吴、会人家主要聚集点,吴会人家在这里的声势之高,甚至已经超过了丹阳本地人。沈家作为如今吴中人家的头马,在这里也是广置产业,多有子弟部曲安置于此。
在沈充离开台城的同时,在都南这些坊市、园墅以及邸舍之间,也有大量人众于此聚集的迹象。都南所在本就是人烟稠密的繁华区域,对于一些异常的迹象感应也都不乏敏捷。当十多人、百数人成群结队的在一些固定的地点聚集起来的时候,很快便引起了有心人的关注。
类似沈家这样的豪宗高门,门生部曲不可胜数,但在城内管禁极严,是不能直接安置在城内的,所以往往散布于城外一些庄园、别业之中,或耕或工,也是一种家业经营的手段,一俟有什么异变发生,顷刻之间便能召集起来。此一类的布置,尤其在经过苏峻之乱后更加成为一种常态潜规则。不独沈家如此,凡有此类条件的人家,俱都会有类似安排。
当沈家门生部曲开始集结,另有其他吴人故旧人家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便也开始下令自家门生部曲集结,助阵沈家。短短半个时辰之内,在都南那些庄园之间竟然集结起了多达两千余众,俱为丁壮勇力,哪怕手无寸铁,也是一股让人侧目的力量,甚至已经能够对城防宿卫造成不小的冲击!
那些各方查探消息的耳目察觉此事之后,自然不敢怠慢,纷纷快马加鞭往城内汇报。得知此事之后,台内一时间也是群情哗然,惊悸不已,担心都内或会再生动乱。
沈充突然离台,其家城外部曲突然集结……这似乎是要找人玩命的节奏啊!
此时台内关于司马勋与王彬的联系已经被追查出来,台臣们原本还在猜测王彬派司马勋过江去意欲何为,这当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消息。此时得知沈家有此异动,得了,那也不必猜了!
一些层次不够的台臣们已经不乏幸灾乐祸之想:别管王彬派司马勋过江要对沈维周做什么,必然没有什么好心肠。类似沈维周这种麟儿,无论生在何家庭门之中,那都是家业所系、如珠如宝,唯恐出现什么闪失。王彬既然敢对沈维周心生歹念,那也就不要怪人沈充去跟他玩命!
一般台臣们自然可以冷眼看戏,可是台辅们在得知此事后,俱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担心沈充真的敢集结家兵冲撞城防去寻王彬的晦气。甚至已经不是担心沈充敢不敢了,人家家兵都已经开始集结了!
沈家在都南有多少门生部曲,没有人知道具体数字。但凭着沈家如今在吴人当中所具有的号召力,一旦王彬派人加害沈维周的消息扩散出去,单单都南那些吴会人家,只怕少有不会帮助沈家寻仇的。甚至于单凭沈维周自己如今在都中所拥有的崇高声望,就算沈充不动手,单单都内群情汹涌就够王彬喝上一壶!
绝对不能闹大了!
这是台辅们此刻心内共同呼声,好日子过了没几年,总算看到一些盼头,如果因此而在京畿之内爆发出不可控制的大动乱,简直就是要人命!
所以此刻无论各自立场如何,唯今之计最重要的是将局势控制住,千万不要引爆出来。
这一次台辅们倒是极有默契,一部分人坐镇台城,让宿卫隔绝内外,不让消息扩散于外。另一部分则各自登上车驾,匆匆去追赶沈充想要将之安抚下来。至于前去追赶沈充的人,王导赫然在列。
如果说其他人还仅仅只是猜测,其实王导心内已经有了几分确凿之想。王彬的一些小动作能够瞒得住其他人但却瞒不住他,此前司马勋过江一去不返便让王导有些怀疑,今日台臣们所追查出来的这些,其实他早已经了然于心。
此前不乏人激言要对淮南用强,但王导却始终不肯挑头,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也是由于这隐忧。他不想让自家再次立在打击沈氏吴人的急先锋位置,因为如今的王家已经再也经不起大的动荡。
对于王彬这一作法,王导谈不上认同或否定,家业困顿,无从突围,行险一搏未尝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问题是,无论事前还是事后,王彬都没有找过他知会此事,仿佛真的当作没有发生一般。难道他以为,单凭他自己就能承受住沈家后续的报复?
如今隐患终于爆发,说实话王导真的不乏将心一横、坐视不理的想法。但他同样也明白,沈家选在这样一个时机发动,所图又怎么可能仅仅只是王彬一命?不是王导小看王彬,以沈家如今之声势,在其家看来王彬一命或许连一个添头都算不上!
而且,一直到了如今,沈家甚至都没有将此事披露于外,当然不是其家打算息事宁人,那是连王家找替罪羊又或抵死不认的机会都不给!如今沈充猝然发难,那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事到如今,王导也真是不得不感慨,王彬主动去撩拨沈家这对父子,真的是在找死。此前一直隐忍不发,甚至于就连王导都误以为沈哲子是相忍为国,不愿在这样一个大好时机下爆发大规模的内讧。结果原来是等待沈充归都,沈充归都后,沈家在都中的力量才有了一个舵手,此时发难才更加有力量!
譬如沈充眼下所摆出的这阵势,如果换了一个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引发如此大的人心动荡!
一边沉思着,王导一边厉声催促疾行,再无从容姿态,甚至就连同行离开台城的几名台臣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其惶急姿态,更有甚于早年他夫人曹氏杀向他金屋藏娇所在。
牛车很快便冲过繁华南市,由于沈充身后一直有台城耳目跟随,倒也不愁找不到人。所以很快王导便抵达了沈充当下所在位置,位于都南一片风光秀美的湖泊。
此时沈充已经换了时服,大氅裹在身上,听到身后车轮滚动便缓缓转过身来,随即便看到脸色略有惶急的王导从车上下来,他便转身迎上去笑语道:“丞相因何至此?”
“士居切勿冲动,难道就无相忍余地?”
王导这会儿却没心情再与沈充打哑谜,直接开口问道。
沈充听到这话后,眸中已是寒芒一闪,他并不急着回答王导,而是侧立王导身畔,望着后继几辆牛车追上,几名台辅俱都下车行过来,然后才笑语说道:“我久镇京府,颇思乡味,所以擅自离台,想要都南觅食。不意诸位竟压辙而来,独饮难乐,莫非言此?”
众人听到这话,嘴角俱都不自然的抽搐几下,转头望向湖泊另一面沈家别业,那别业围墙内人头攒聚,最起码有千数众。已经有人不乏腹诽:你沈士居这么大的排场,吃一顿饭就要准备千数人众给你传菜?
心内虽作此想,但这毕竟是沈家和王家的矛盾,既然王导都不挑明了说,他们又何必急于发声。于是几人喘息未定,便被请上游舫,游舫内居然酒菜都已经准备妥当,似乎真有游湖饮食的模样。
沈充那里不急不躁的命人传菜温酒,其他人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他们此行主要是为阻止沈充作乱,既然其人安于席上,便也都乐得缄默,甚至开始有说有笑谈论起一些风土人情。
完全被人执于指掌之内,王导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然而沈充似乎觉得他心情仍然不够恶劣,在席中环视一周,便笑问道:“葛公因何不至?我与葛公都曾任于会稽,彼此其实也是不乏谈资啊!”
席中几人听到这话,互相眉目以示,也都各自不语。今次他们前来追赶沈充,与王家之事休戚相关,结果诸葛恢却留在台城都不过来,态度如何可想而知。
游湖将近半个时辰,沈充始终不言正事,只是专心给几人介绍席上吴乡特色饮食,言至尽兴处,甚至让人送上乐器卖弄一下他所制前溪曲,一曲奏罢之后便惭愧一笑:“俚曲缠绵,如今已是厌声。如今都下多诵小儿兴致所作,我这老朽反被衬作不堪。”
说话间,一艘舢板快速驶近,旋即便有一名沈氏家人在沈充耳边低语一番。沈充点点头,端起案上酒一饮而尽,继而望着主客席上王导叹息道:“我与尊府世儒兄此前共事会稽,方才遣人过府邀请,才知世儒兄竟然恶疾缠身,几刻前便离都返乡静养。缘悭一面,实在可惜。不过丞相能够尊驾留此,今日也是不虚此行。”
王导听到这话,心内已是一动,继而便明白了沈充的意图。之所以要摆出如此大动干戈姿态,其意只为惊走王彬,而沈家今次的目标,其实是他。王彬惶然离都之后,都中所有与王氏有关的纷扰,自然都需要集中到他的身上。
“酒食恰到好处,多谢今日款待之情。本来还欲与士居手谈一局,此刻罢饮,情在微妙。”
王导端起酒杯,小啜而后饮尽,再望席上神态各异几人,微笑作揖起身告辞。他能看得出这一场局仍有余韵,但是局中众人对他或是已经无心再作挽留。
当台城已经因为司马勋之事闹得纷乱不已的时候,庾条也算是半个始作俑者,刚刚入住通苑安顿下来,旋即便被召入了苑中去拜望皇太后。
“幼序你身在江北,来为阿姊详细讲一讲维周在淮南这一战始末。”
皇太后此前虽然作主将兴男公主送过江去,但心绪却始终都不安宁。她虽然以皇太后临朝听政,其身份之尊贵此世几无妇人能够超越,但言道命数实在谈不上好。本身眼下这一尊崇身份便是其夫早亡换来,诸子俱年幼,国中又是纷争不已,哪怕是明显当世的时贤都应付不了如此波诡云谲的局面,她一个妇人应付起来更是倍感举步维艰。
譬如今次淮南大捷,原本在她看来应是有利于社稷的莫大喜事,可是各个方面、各怀心思的说辞俱都向她涌来,让她难以分辨孰善孰恶、孰是孰非,更难保持公允的态度去博采各方之说。
更要命的是,她甚至连什么人该相信,什么人不该相信,又该与什么人去商议,都在众说纷纭之中渐渐迷茫起来。
庾条倒是不知皇太后心情之纷乱纠结,当即便将自己所知淮南一战之始末原原本本对皇太后讲述一番。
皇太后听完之后,也因情绪之剧烈起伏而汗流浃背,忍不住叹言道:“都内不乏人言,今次羯国胡主身死,国将大乱,大军不战自溃,并非烈战之功,维周不过是适逢其会而已。却没想到,这当中仍有如许多的血泪奋战……也真是辛苦了维周这个孩儿。”
庾条听到这话后,已是忍不住冷哼一声,沉声道:“臣虽不才,未曾亲上战阵,但也知淮南此胜之不易,将士用命戮力才得辉煌大胜!都下为此奸声闲言之辈,实在其心可诛!譬如当初未战之时,羯奴穷国甲兵浩荡南来,又有何人敢于夸言必阻奴军于淮上?唯有维周敢于激言,死战于淮,凡片甲仍存,不使奴众一骑过江!不独壮声,更有壮举!单此一份壮烈,便已经胜过世道群贤!”
“是、是,维周这个孩儿,真不负先帝对他钟爱有加!若非有他力主为战,今次社稷又怎么能稳立江东。门下有此佳婿,实在是先帝慧眼给皇帝挑选重用的肱骨之助!”
对于沈维周这个女婿,皇太后是万分的满意,否则不至于因恐闲言攻讦自家女儿以害夫妻之情,便将兴男公主匆匆送过江去。尤其经过今次淮南一胜,她对沈哲子的看重更是远远超过了所谓的世道群贤。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完全全,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信任。
“维周这个佳婿贤臣,确是无可挑剔。但实在是有一点,让人深念怀内,他终究是南人出身……”
讲到这里,皇太后脸上又是不乏惋惜,深感人无完人:“我倒不是怀抱南北之偏望,但彼此确是乡情、人望都有偏颇。我担心若是就此独崇于南人,或将因此冷落旧人人心,难免要生出疏远王教之狭念……”
其实无论是皇太后,还是当下之时人,南渡侨人乃是社稷之根本,这一点认知可谓根深蒂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沈哲子的否定,沈哲子可以说是南人中的一个异类,至今已经完全被世道南北所接受。但就算是这样,他南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一些立场以及那些宗亲故旧的关系,这一点是无从割舍的。
庾条听到这话,一时间也沉默下来,他与沈哲子关系确是好,甚至愿意以性命为沈哲子作保证,但若扩及到整个南人群体,他也实在是不好表态。憋了好一会儿,庾条才蓦地叹息道:“其实侨人也未可深信……”
侨人不可信,不独独只是说琅琊王氏等青徐侨门,此刻庾条言中所指更多还是他家那些豫州旧好。苏峻之乱后,他家之声誉可谓跌落到了谷底,随时都有被清算之危险。那时候故旧多有抛弃,亲戚甚至都避嫌不见,如果不是沈氏吴人鼎力相助,他家只怕就此要于世道中沉沦下去。
尤其是此前他二兄庾怿甚至在台中都立足不住,不得不避居历阳废土,重新将局面经营起来。那时候能够在豫州旧好那里获得的援助也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便是偶有一些联合,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不是那种不计得失的鼎力扶持。
随着豫州局面渐有起色,尤其是梁郡、淮南等地相继收复创建,时局中多有人抨击他家亲近南人疏远乡人。但那些人在说这些的时候怎么不想一想,当整个庾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际,是什么人与他们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要知道那时候因为大兄危急时刻抛弃皇太后的关系,甚至就连皇太后对于母家的信任都有所削减。庾条心内未必没有南北分别,但是在他心目中,能够在他家最危难之际都不离不弃的沈家,关系之亲厚较之如今的皇太后甚至都更胜一筹。
皇太后倒不知在自家兄弟心中,自己甚至都已经沦为第二流的交情。在略作沉吟后,她还是又开口问道:“如今淮上局面已是大好,我想将维周召回都内再安养几年,幼序你觉得如何?”
她虽然将兴男公主送过了大江,但仍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倒也并不是想要刻意为难沈哲子,甚至在她看来这对沈哲子也是有好处的。她家这个贤婿如今尚未加冠,但却已经大功震世,如此勇进阔行,皇太后是担心其势不能长久。兼之通过对沈哲子的冷处理,也可以稍微压制一下如今南人声势大涨的局面,让南北之间再次达成平衡。
不过由于此前兴男公主的提醒,皇太后也意识到给自己提出此类建议的那些人未必就是一心为国,其实内心不乏险恶之想。但这建议还是颇得她的认可,只是因为一直乏人商议,所以心内仍是迟疑难决。
庾条听到这话后,眼皮都是蓦地一跳:“皇太后万万不可为此想,戎者国之大事,以稳重谨慎之用心,而求催破敌国万军之壮烈。这与政务实在不可一概而论,当国者或有斧正之心,丝缕之转移落于军中却是万众之仰望。如今淮上局面大好,可以说是维周一手缔造,如今淮南军民万众俱都仰识其人之所命。一旦轻招归国,则生民俱都肝肠震荡,大好局面或要朝夕崩毁!”
讲到这里,他唯恐自己说服力不够,顺便讲了一下奴国昏招迭出的案例,临战在即将方镇大将召回国中,结果令得彭城重地顷刻易手,也因此造成了此战最终输得一败涂地的局面。
皇太后听到这里,心内也觉惊悸。她其实不是没有想过将沈哲子召回来的后果,所参考的则是早前记忆最深刻的苏峻之乱,但沈哲子与苏峻不同,本身生于南乡,又是忠勇的无可挑剔,即便是召回来,也不会发生那种恶劣之剧变。
“其实如今淮上局面看似安好,但仍可未称之大靖。豫南各处暗潮涌动,淮南镇中又是诸用告急,若非维周挟大胜之威望坐镇彼处,只怕早有异变频生。非我小觑当朝群贤,以我观之,如今朝野内外单在淮南一地,能够取代维周坐镇者,实在乏人可选!”
皇太后听到庾条如此力言,终于还是渐渐打消了这一想法。不过转而又有一事涌上心头,继而便开口问道:“淮南明明大事已定,何以迟迟捷报不传?如今台内诸多焦虑,冬日正祭颇受阻滞,维周又不是不识大体之人,怎么会这么做?”
庾条听到这个问题后,在殿中左右打量片刻,然后才低语道:“维周之所以要如此,实在也是有苦衷。请皇太后屏退左右,事关重大,臣也只敢密言以陈。”
皇太后闻言后便摆摆手,于是殿中诸多侍立的宫人、内侍俱都告退,只留下几名绝对亲近之人。
“臣今次归都,携一罪囚,名为司马勋。其人冒认宗籍,已是胆大妄为令人惊悸,早前竟为台使过江抚军。维周因好奇其人身世,故以招近以问,却不料其人竟是心怀歹念,藏刃于怀,若非近侍谨慎,维周险为所害!”
听到庾条这么说,皇太后已是陡然色变,甚至险些从席位上跌落下来,语调更是颤抖不已:“竟有此事!那、那么维周他、他可曾……”
讲到这里,她才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若是沈哲子真为所害,那么淮南早就大乱,更不会有此前大破奴国几十万众的壮举了。但是一想到国战在即,居然有人敢行刺前线将帅,皇太后一时间也是后怕的手足冰凉,继而更是牙关错咬:“那害国罪囚何在?定要将之脔割示众!还有何人派遣贼人?一定要追查到底,决不可姑息国贼!”
庾条讲到这里,嘴角已是泛起一丝苦笑:“维周绝非虚仁之辈,若是于国有助,虽千万之众也要排兵杀之!如今羯国已是大乱,正是江东上下同心,勇进故国之时。若是此刻爆出此种恶迹,则内外必定惊疑胆寒,或将害于王业复兴之大业。所以一直隐忍至今,今次将罪囚押解归都却不大宣其罪,正是大忍为国,不愿因此搅乱时局,使国无宁日。若背后弄奸之贼能够自惭自惧而自退,这于社稷而言也是大益……”
——————
如今台城之内,各方俱都绷紧心弦,提心吊胆,凡有风吹草动,必然引得万众侧目,更加没有秘密可言。
沈充归都未久,正是备受关注之时。台臣们也不会因为他此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配合态度,而忽略其人的危险性。所以当沈充突然离开台城往都南而去的时候,其身后便跟随了大量的各家耳目。
如今的建康都南,已经是吴、会人家主要聚集点,吴会人家在这里的声势之高,甚至已经超过了丹阳本地人。沈家作为如今吴中人家的头马,在这里也是广置产业,多有子弟部曲安置于此。
在沈充离开台城的同时,在都南这些坊市、园墅以及邸舍之间,也有大量人众于此聚集的迹象。都南所在本就是人烟稠密的繁华区域,对于一些异常的迹象感应也都不乏敏捷。当十多人、百数人成群结队的在一些固定的地点聚集起来的时候,很快便引起了有心人的关注。
类似沈家这样的豪宗高门,门生部曲不可胜数,但在城内管禁极严,是不能直接安置在城内的,所以往往散布于城外一些庄园、别业之中,或耕或工,也是一种家业经营的手段,一俟有什么异变发生,顷刻之间便能召集起来。此一类的布置,尤其在经过苏峻之乱后更加成为一种常态潜规则。不独沈家如此,凡有此类条件的人家,俱都会有类似安排。
当沈家门生部曲开始集结,另有其他吴人故旧人家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便也开始下令自家门生部曲集结,助阵沈家。短短半个时辰之内,在都南那些庄园之间竟然集结起了多达两千余众,俱为丁壮勇力,哪怕手无寸铁,也是一股让人侧目的力量,甚至已经能够对城防宿卫造成不小的冲击!
那些各方查探消息的耳目察觉此事之后,自然不敢怠慢,纷纷快马加鞭往城内汇报。得知此事之后,台内一时间也是群情哗然,惊悸不已,担心都内或会再生动乱。
沈充突然离台,其家城外部曲突然集结……这似乎是要找人玩命的节奏啊!
此时台内关于司马勋与王彬的联系已经被追查出来,台臣们原本还在猜测王彬派司马勋过江去意欲何为,这当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消息。此时得知沈家有此异动,得了,那也不必猜了!
一些层次不够的台臣们已经不乏幸灾乐祸之想:别管王彬派司马勋过江要对沈维周做什么,必然没有什么好心肠。类似沈维周这种麟儿,无论生在何家庭门之中,那都是家业所系、如珠如宝,唯恐出现什么闪失。王彬既然敢对沈维周心生歹念,那也就不要怪人沈充去跟他玩命!
一般台臣们自然可以冷眼看戏,可是台辅们在得知此事后,俱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担心沈充真的敢集结家兵冲撞城防去寻王彬的晦气。甚至已经不是担心沈充敢不敢了,人家家兵都已经开始集结了!
沈家在都南有多少门生部曲,没有人知道具体数字。但凭着沈家如今在吴人当中所具有的号召力,一旦王彬派人加害沈维周的消息扩散出去,单单都南那些吴会人家,只怕少有不会帮助沈家寻仇的。甚至于单凭沈维周自己如今在都中所拥有的崇高声望,就算沈充不动手,单单都内群情汹涌就够王彬喝上一壶!
绝对不能闹大了!
这是台辅们此刻心内共同呼声,好日子过了没几年,总算看到一些盼头,如果因此而在京畿之内爆发出不可控制的大动乱,简直就是要人命!
所以此刻无论各自立场如何,唯今之计最重要的是将局势控制住,千万不要引爆出来。
这一次台辅们倒是极有默契,一部分人坐镇台城,让宿卫隔绝内外,不让消息扩散于外。另一部分则各自登上车驾,匆匆去追赶沈充想要将之安抚下来。至于前去追赶沈充的人,王导赫然在列。
如果说其他人还仅仅只是猜测,其实王导心内已经有了几分确凿之想。王彬的一些小动作能够瞒得住其他人但却瞒不住他,此前司马勋过江一去不返便让王导有些怀疑,今日台臣们所追查出来的这些,其实他早已经了然于心。
此前不乏人激言要对淮南用强,但王导却始终不肯挑头,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也是由于这隐忧。他不想让自家再次立在打击沈氏吴人的急先锋位置,因为如今的王家已经再也经不起大的动荡。
对于王彬这一作法,王导谈不上认同或否定,家业困顿,无从突围,行险一搏未尝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问题是,无论事前还是事后,王彬都没有找过他知会此事,仿佛真的当作没有发生一般。难道他以为,单凭他自己就能承受住沈家后续的报复?
如今隐患终于爆发,说实话王导真的不乏将心一横、坐视不理的想法。但他同样也明白,沈家选在这样一个时机发动,所图又怎么可能仅仅只是王彬一命?不是王导小看王彬,以沈家如今之声势,在其家看来王彬一命或许连一个添头都算不上!
而且,一直到了如今,沈家甚至都没有将此事披露于外,当然不是其家打算息事宁人,那是连王家找替罪羊又或抵死不认的机会都不给!如今沈充猝然发难,那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事到如今,王导也真是不得不感慨,王彬主动去撩拨沈家这对父子,真的是在找死。此前一直隐忍不发,甚至于就连王导都误以为沈哲子是相忍为国,不愿在这样一个大好时机下爆发大规模的内讧。结果原来是等待沈充归都,沈充归都后,沈家在都中的力量才有了一个舵手,此时发难才更加有力量!
譬如沈充眼下所摆出的这阵势,如果换了一个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引发如此大的人心动荡!
一边沉思着,王导一边厉声催促疾行,再无从容姿态,甚至就连同行离开台城的几名台臣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其惶急姿态,更有甚于早年他夫人曹氏杀向他金屋藏娇所在。
牛车很快便冲过繁华南市,由于沈充身后一直有台城耳目跟随,倒也不愁找不到人。所以很快王导便抵达了沈充当下所在位置,位于都南一片风光秀美的湖泊。
此时沈充已经换了时服,大氅裹在身上,听到身后车轮滚动便缓缓转过身来,随即便看到脸色略有惶急的王导从车上下来,他便转身迎上去笑语道:“丞相因何至此?”
“士居切勿冲动,难道就无相忍余地?”
王导这会儿却没心情再与沈充打哑谜,直接开口问道。
沈充听到这话后,眸中已是寒芒一闪,他并不急着回答王导,而是侧立王导身畔,望着后继几辆牛车追上,几名台辅俱都下车行过来,然后才笑语说道:“我久镇京府,颇思乡味,所以擅自离台,想要都南觅食。不意诸位竟压辙而来,独饮难乐,莫非言此?”
众人听到这话,嘴角俱都不自然的抽搐几下,转头望向湖泊另一面沈家别业,那别业围墙内人头攒聚,最起码有千数众。已经有人不乏腹诽:你沈士居这么大的排场,吃一顿饭就要准备千数人众给你传菜?
心内虽作此想,但这毕竟是沈家和王家的矛盾,既然王导都不挑明了说,他们又何必急于发声。于是几人喘息未定,便被请上游舫,游舫内居然酒菜都已经准备妥当,似乎真有游湖饮食的模样。
沈充那里不急不躁的命人传菜温酒,其他人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他们此行主要是为阻止沈充作乱,既然其人安于席上,便也都乐得缄默,甚至开始有说有笑谈论起一些风土人情。
完全被人执于指掌之内,王导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然而沈充似乎觉得他心情仍然不够恶劣,在席中环视一周,便笑问道:“葛公因何不至?我与葛公都曾任于会稽,彼此其实也是不乏谈资啊!”
席中几人听到这话,互相眉目以示,也都各自不语。今次他们前来追赶沈充,与王家之事休戚相关,结果诸葛恢却留在台城都不过来,态度如何可想而知。
游湖将近半个时辰,沈充始终不言正事,只是专心给几人介绍席上吴乡特色饮食,言至尽兴处,甚至让人送上乐器卖弄一下他所制前溪曲,一曲奏罢之后便惭愧一笑:“俚曲缠绵,如今已是厌声。如今都下多诵小儿兴致所作,我这老朽反被衬作不堪。”
说话间,一艘舢板快速驶近,旋即便有一名沈氏家人在沈充耳边低语一番。沈充点点头,端起案上酒一饮而尽,继而望着主客席上王导叹息道:“我与尊府世儒兄此前共事会稽,方才遣人过府邀请,才知世儒兄竟然恶疾缠身,几刻前便离都返乡静养。缘悭一面,实在可惜。不过丞相能够尊驾留此,今日也是不虚此行。”
王导听到这话,心内已是一动,继而便明白了沈充的意图。之所以要摆出如此大动干戈姿态,其意只为惊走王彬,而沈家今次的目标,其实是他。王彬惶然离都之后,都中所有与王氏有关的纷扰,自然都需要集中到他的身上。
“酒食恰到好处,多谢今日款待之情。本来还欲与士居手谈一局,此刻罢饮,情在微妙。”
王导端起酒杯,小啜而后饮尽,再望席上神态各异几人,微笑作揖起身告辞。他能看得出这一场局仍有余韵,但是局中众人对他或是已经无心再作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