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3 丹阳守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汉祚高门最新章节!
因为前线仍在紧张的应敌备战,所以淮南今次归都报捷也并未大肆声张,仅仅只是派了十几人轻舟归都。
但是都中迎接报捷队伍的场面却是不小,皇太后亲下诏旨示意如今已经该封淮南王的次子司马岳出城迎接。而跟随淮南王一同出城迎接的,不乏公卿重臣,三公以降即便不能亲自到场,也都各派长史属官到场。
除了这些宗王贵戚并台臣官员们,另有大量都内民众出城相迎。当淮南军报捷舟船抵达城外青溪时,人群中已是欢声雷动,汹涌之热情甚至连负责警戒的宿卫都变得紧张无比,舟船靠岸后便先将淮南王并一众公卿台臣送至船上,待到群情稍有平缓,又请报捷队伍中人出面略作回应,围聚在城东青溪两岸的民众们才徐徐散去。
民众虽然散开,但入都到台城这一段路途也难平静。夹道两侧多有民众高颂沈侯之名,也有夸赞淮南军卒英武可观,所以当队伍一路行来,沿途多有鲜花香果投掷于车,以此表达欣喜厚爱之情。
当然若仅仅只是边事获胜,民众们虽有振奋,但不至于如此兴高采烈的反应。可是此次大捷乃是由沈侯主持完成,那意义又有不同。都内民众对驸马沈侯的厚爱,绝非朝夕形成,说是眼看着这个年轻人渐显于时局直至扬威于南北都不为过,这种心理上的认同乃是其他边将都所不具备的。
所以,淮南军的胜利,除了振奋人心,维稳局面以外,更让人有种难以表述的亲切感,与有荣焉。
因而淮南军这十几名报捷军众在前往台城这一路中,很是享受了一番掷果盈车的待遇。这么一路轰闹着抵达台城宣阳门的时候,已经又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宣阳门这里同样又有许多台城宫寺官长掾属等待已久,其中还有负责传诏的谒者、内侍等。一待报捷队伍抵达,内侍便宣读皇太后诏令,淮南使者不必落驾、可乘车直入台阁。
皇太后对其贤婿厚爱,台臣们已是习以为常,甚至早在两年多前,驸马沈哲子便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待遇。如今再爱屋及乌,加殊荣于淮南来报大捷的使者,台臣们已是麻木的懒得再去以礼制驳言。
不过淮南今次来报捷的使者品秩实在寒酸,大凡在职将领除了受伤难行,便是重任在身,也根本不能抽身归都。作为主要使者的田景乃是沈氏家将,淮南军主,在台内记名仅仅只是一六品将军号,换在以往护军府随便一个分曹掾属就能将之打发,如今却与宗王共乘,公卿出迎。
而作为副使的温放之则更不堪,虽是名门出身,但早被归入士籍,不独在台内没有什么记名的职事,在寿春也只是一个跑腿打杂的闲员,因而才被派回。彻头彻尾一个白身,以往是连入台都没有资格的,如今竟也有机会乘车直入台阁。
除此之外,这两个使者也是得到暂赐华虫卿服以入台上殿面禀淮南大捷之军事。
两人少有面对此类情况,从在城外便被一路追捧至此,再获诸项殊荣加身,更是晕乎乎的不知道该要接受还是该要拒绝。他们离镇之前,驸马只是交代了一些需要禀告的军事,也根本没教他们该要如何处理此类情况。如果不是他家老子在人群里阴恻恻望着他,温放之已经要迷迷糊糊接过章服就打算在车上换衣了。
两人嗫嚅片刻,最终还是决定安分一点,不敢过分轻狂放诞,赶紧下车以拒绝殊荣。
“既可戎装破奴,如何不能章服拜君?大功足胜此衣,不必推脱,即刻换装入台,勿令君王久候!”
随着事权越发显重,沈恪也不再是早年台内敬陪末席的一个小透明,此时正立身诸多台臣之前,见到两人不知该要怎样应对,便直接说道。
田景本就是沈氏家将,自然信得过沈恪指点。而温放之也偷眼望向他家老子,待见温峤微微颔首,只是指着车驾摆了摆手,当即便有了然。
于是暂时披上了一身卿服,两人又在台臣们伴随之下,步行跟在车驾后面行入台城。
入台之后,两人随身携带之奏报呈送台辅诸公,而后又回答了一些公卿们的提问,顺便讲解了一下今次所缴获的石虎一整套仪仗的规格。从象征意义而言,石虎这一副仪仗器具,才是今次入都献捷的主要战获,也是稍后面君需要在殿上进献的物品。
又过片刻,再有中使前来宣诏,于是两人便跟在一众两千石台阁大员身后往太极前殿去拜见皇帝。
殿堂上,先由王导上前将淮南捷报呈送皇帝并皇太后,然后两人便再次上前,重复讲述了一下颖口一场战事的经过和结果。由此台内众臣们也都明白了淮南如今的情况,颖口一场大胜虽然斩获俘虏数万奴众,暂时逼退了奴军大部,但真正的危机仍未解除。
首先淮南军所打退的仅仅只是羯胡大军中的一部,其余各方战事仍在进行着,而且就算这一部奴军,也并没有完全被打垮,仍然存在卷土重来的可能。所以眼下的局面,尚不能说就是今次大战的最终结果。因而淮南军仍在厉兵秣马、勤备兵事。
当然临行前驸马所交代最重要一点,为镇中大功将士请赏名爵之事,田景也并未因为紧张而忘记,力陈这不独只是单纯的犒赏有功,更是激励士气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接下来的战事进行有着很大意义,希望台阁能够尽快落实。
讲完了这些,他们作为淮南报捷使者的任务便完成的差不多,先是在殿上领受了一些直接的财货犒赏,谢恩之后便被引下太极殿送往通苑休息。
待到淮南使者离开,殿上众臣们便开始发言,主要的话题自然是该要如何封赏淮南之功。
首先开口的便是皇太后了,她向来因为自家爱婿屡建大功但却名爵仍卑于人下而耿耿于怀。今次淮南再得大胜,又是在各方都不看好的情况之下,欣喜之余更让皇太后有吐气扬眉之感,所以当即便有表态,如果要议封赏,必须要就大封!
听到皇太后的表态,台辅诸公们心情也是复杂。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沈哲子至今尚未年满二十,未及弱冠之龄便已经是实据封土的二等开国侯,实在是与皇太后那一脸委屈不忿的表情沾不上边。不妨开口问问殿上这些公卿,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那郡公、县公之位去换沈哲子那个实实在在、不打折扣的侯位!
但道理是这个道理,却没有人敢这么直接质疑皇太后,否则那便是送上脸让皇太后去抽打,要反问他们一声多享国犒、中兴以来又立功多少?
看皇太后的意思,摆明了是要大封。一干对吴人尤其是对沈哲子多怀薄怨的台臣自然有些不忿,拒不发声。而沈恪、贺隰等一众沈氏嫡亲盟友们,其实也都担心现在议封不是一个好时机,要知道沈哲子那个乌江封国眼下乃是军需械用所在,直接关乎到淮南的战事,所以就算是要谋取大封,也实在不宜抢在当下,因而也并不热心争取。
皇太后满怀欢欣,结果却被台臣们泼了冷水,乏人回应,心内自然有些不平,甚至在殿上直接指着沈恪指责他没有一个长辈关怀晚辈的态度,倒让沈恪尴尬不已。
最终还是王导出面,说道眼下战事仍未彻底结束,沈维周身为主将,眼下倒也不必多论封赏,若是来日再有大功,还要再作改议,不妨等到战事彻底结束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皇太后所热心之事,被这么和稀泥的搁置下来,当然是有些不满,对于接下来的讨论便也不再上心。
略开沈哲子的封赏,其他类似郭诵等战将的功赏倒也轻松得多。在这方面,沈恪等人便不再留力,挟此大胜之势竭力争取,其他人纵然有些不满,但眼下仍在战时,对于淮南军有功之士的封赏不独只关系到淮南一镇,其余边镇也都在看着,所以也都不敢有什么掣肘非议。
因此,淮南军今次所报之二十余名有功战将,位号各有进益。而其中表现优异者,也都是名爵大赏,郭诵直接攫升为二等县男,曹纳等将也都各有封爵,封侯者便达六人之多。而韩晃、路永因有旧劣虽然不得直接封爵,但也都加太守职,算是彻底与此前的逆迹划清了界限。
因为最热心之事被台臣们联手搁浅,皇太后心存不悦,早早便退殿,诸公们虽然连夜议定封赏,但也还要第二天才能呈送行诏。这一夜讨论到很晚,他们也不知皇太后在退殿后又召丹阳长公主入苑。
到了第二天,皇太后再登殿上,不再执着于沈哲子封赏问题,而是在诸公议定的结果上又加两条,沈充加少保衔,而丹阳长公主加守国之号。
沈充加衔少保,这个非议倒是不大,此人眼下已是扬州刺史、京畿首长,台中却无挂号,而其人三公未满,少保也是一折衷。况且功溢荫封,从来都是以父及子,少有以子及父,沈充享此待遇,以常情度之,大概也不会感到高兴。
至于丹阳公主守国,在皇太后的解释下众人才明白是个什么意思,就是说来日沈哲子的嫡子,可以继承丹阳长公主的食邑封国。
听到这一点,台臣们顿时又炸了锅,封爵之类向来都是父子相继,未有继于母亲者,就算是公主之子也不能例外!更何况,丹阳长公主本身便是大封之号,若真由其子完继,那么来日不就是一个丹阳郡公?而且,就连中兴群臣之首的王导,食邑不过四千多户。而丹阳公主食邑足足两县将近八千户,根本就不是人臣的规格!
所以一时间,群臣俱都发声力辩,希望皇太后不要这么做。然而皇太后态度却很坚决,无论群臣如何申辩,俱都不予回应。至于沈恪,昨天在被皇太后点名批评之后,今日也是痛改前非,坚决拥护皇太后的决定,自然不乏声援。
殿中一时间陷入僵局,包括王导在内,多希望能够将话题引回昨日搁置下来沈哲子的封赏问题。就算是大封,那也脱离不了臣格,跟公主的封邑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皇太后这里态度坚决,而淮南请封需求也是非常迫切,如果拖延下去或就会有不好的变数。眼下两个问题混为一个,需要从速以决。于是在一番穷争之后,众人也只能暂时先认下这个结果。大不了战事结束后,再以舆论掀起新一轮的讨论,抨击这一项决定,绝不能由之落实。
围绕封赏之议,总算有了一个定论。皇太后自是一舒昨日之闷气,其实她本来也不是如此拔异固执的性格,但是明明沈哲子大功确凿,封赏却屡屡被群臣阻挠,让她心里积攒了不小的怨气,因此这个决定也算是稍作回敬,以警告这些台臣不要太肆无忌惮欺凌主权!
至于台臣们心情如何,那也实在难以言述,一腔怒气总要有所倾泻。所以石虎那些仪仗礼器便就遭了殃,被众口一辞决定焚烧于秦淮河大桁之南。而且不乏台辅忿念,不独要烧了逆贼仪驾,来日如果擒获逆贼本人,也要如此处理!一把年纪长在了狗身上,原来只是小儿夸功之本,这就是下场!
因为前线仍在紧张的应敌备战,所以淮南今次归都报捷也并未大肆声张,仅仅只是派了十几人轻舟归都。
但是都中迎接报捷队伍的场面却是不小,皇太后亲下诏旨示意如今已经该封淮南王的次子司马岳出城迎接。而跟随淮南王一同出城迎接的,不乏公卿重臣,三公以降即便不能亲自到场,也都各派长史属官到场。
除了这些宗王贵戚并台臣官员们,另有大量都内民众出城相迎。当淮南军报捷舟船抵达城外青溪时,人群中已是欢声雷动,汹涌之热情甚至连负责警戒的宿卫都变得紧张无比,舟船靠岸后便先将淮南王并一众公卿台臣送至船上,待到群情稍有平缓,又请报捷队伍中人出面略作回应,围聚在城东青溪两岸的民众们才徐徐散去。
民众虽然散开,但入都到台城这一段路途也难平静。夹道两侧多有民众高颂沈侯之名,也有夸赞淮南军卒英武可观,所以当队伍一路行来,沿途多有鲜花香果投掷于车,以此表达欣喜厚爱之情。
当然若仅仅只是边事获胜,民众们虽有振奋,但不至于如此兴高采烈的反应。可是此次大捷乃是由沈侯主持完成,那意义又有不同。都内民众对驸马沈侯的厚爱,绝非朝夕形成,说是眼看着这个年轻人渐显于时局直至扬威于南北都不为过,这种心理上的认同乃是其他边将都所不具备的。
所以,淮南军的胜利,除了振奋人心,维稳局面以外,更让人有种难以表述的亲切感,与有荣焉。
因而淮南军这十几名报捷军众在前往台城这一路中,很是享受了一番掷果盈车的待遇。这么一路轰闹着抵达台城宣阳门的时候,已经又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宣阳门这里同样又有许多台城宫寺官长掾属等待已久,其中还有负责传诏的谒者、内侍等。一待报捷队伍抵达,内侍便宣读皇太后诏令,淮南使者不必落驾、可乘车直入台阁。
皇太后对其贤婿厚爱,台臣们已是习以为常,甚至早在两年多前,驸马沈哲子便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待遇。如今再爱屋及乌,加殊荣于淮南来报大捷的使者,台臣们已是麻木的懒得再去以礼制驳言。
不过淮南今次来报捷的使者品秩实在寒酸,大凡在职将领除了受伤难行,便是重任在身,也根本不能抽身归都。作为主要使者的田景乃是沈氏家将,淮南军主,在台内记名仅仅只是一六品将军号,换在以往护军府随便一个分曹掾属就能将之打发,如今却与宗王共乘,公卿出迎。
而作为副使的温放之则更不堪,虽是名门出身,但早被归入士籍,不独在台内没有什么记名的职事,在寿春也只是一个跑腿打杂的闲员,因而才被派回。彻头彻尾一个白身,以往是连入台都没有资格的,如今竟也有机会乘车直入台阁。
除此之外,这两个使者也是得到暂赐华虫卿服以入台上殿面禀淮南大捷之军事。
两人少有面对此类情况,从在城外便被一路追捧至此,再获诸项殊荣加身,更是晕乎乎的不知道该要接受还是该要拒绝。他们离镇之前,驸马只是交代了一些需要禀告的军事,也根本没教他们该要如何处理此类情况。如果不是他家老子在人群里阴恻恻望着他,温放之已经要迷迷糊糊接过章服就打算在车上换衣了。
两人嗫嚅片刻,最终还是决定安分一点,不敢过分轻狂放诞,赶紧下车以拒绝殊荣。
“既可戎装破奴,如何不能章服拜君?大功足胜此衣,不必推脱,即刻换装入台,勿令君王久候!”
随着事权越发显重,沈恪也不再是早年台内敬陪末席的一个小透明,此时正立身诸多台臣之前,见到两人不知该要怎样应对,便直接说道。
田景本就是沈氏家将,自然信得过沈恪指点。而温放之也偷眼望向他家老子,待见温峤微微颔首,只是指着车驾摆了摆手,当即便有了然。
于是暂时披上了一身卿服,两人又在台臣们伴随之下,步行跟在车驾后面行入台城。
入台之后,两人随身携带之奏报呈送台辅诸公,而后又回答了一些公卿们的提问,顺便讲解了一下今次所缴获的石虎一整套仪仗的规格。从象征意义而言,石虎这一副仪仗器具,才是今次入都献捷的主要战获,也是稍后面君需要在殿上进献的物品。
又过片刻,再有中使前来宣诏,于是两人便跟在一众两千石台阁大员身后往太极前殿去拜见皇帝。
殿堂上,先由王导上前将淮南捷报呈送皇帝并皇太后,然后两人便再次上前,重复讲述了一下颖口一场战事的经过和结果。由此台内众臣们也都明白了淮南如今的情况,颖口一场大胜虽然斩获俘虏数万奴众,暂时逼退了奴军大部,但真正的危机仍未解除。
首先淮南军所打退的仅仅只是羯胡大军中的一部,其余各方战事仍在进行着,而且就算这一部奴军,也并没有完全被打垮,仍然存在卷土重来的可能。所以眼下的局面,尚不能说就是今次大战的最终结果。因而淮南军仍在厉兵秣马、勤备兵事。
当然临行前驸马所交代最重要一点,为镇中大功将士请赏名爵之事,田景也并未因为紧张而忘记,力陈这不独只是单纯的犒赏有功,更是激励士气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接下来的战事进行有着很大意义,希望台阁能够尽快落实。
讲完了这些,他们作为淮南报捷使者的任务便完成的差不多,先是在殿上领受了一些直接的财货犒赏,谢恩之后便被引下太极殿送往通苑休息。
待到淮南使者离开,殿上众臣们便开始发言,主要的话题自然是该要如何封赏淮南之功。
首先开口的便是皇太后了,她向来因为自家爱婿屡建大功但却名爵仍卑于人下而耿耿于怀。今次淮南再得大胜,又是在各方都不看好的情况之下,欣喜之余更让皇太后有吐气扬眉之感,所以当即便有表态,如果要议封赏,必须要就大封!
听到皇太后的表态,台辅诸公们心情也是复杂。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沈哲子至今尚未年满二十,未及弱冠之龄便已经是实据封土的二等开国侯,实在是与皇太后那一脸委屈不忿的表情沾不上边。不妨开口问问殿上这些公卿,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那郡公、县公之位去换沈哲子那个实实在在、不打折扣的侯位!
但道理是这个道理,却没有人敢这么直接质疑皇太后,否则那便是送上脸让皇太后去抽打,要反问他们一声多享国犒、中兴以来又立功多少?
看皇太后的意思,摆明了是要大封。一干对吴人尤其是对沈哲子多怀薄怨的台臣自然有些不忿,拒不发声。而沈恪、贺隰等一众沈氏嫡亲盟友们,其实也都担心现在议封不是一个好时机,要知道沈哲子那个乌江封国眼下乃是军需械用所在,直接关乎到淮南的战事,所以就算是要谋取大封,也实在不宜抢在当下,因而也并不热心争取。
皇太后满怀欢欣,结果却被台臣们泼了冷水,乏人回应,心内自然有些不平,甚至在殿上直接指着沈恪指责他没有一个长辈关怀晚辈的态度,倒让沈恪尴尬不已。
最终还是王导出面,说道眼下战事仍未彻底结束,沈维周身为主将,眼下倒也不必多论封赏,若是来日再有大功,还要再作改议,不妨等到战事彻底结束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皇太后所热心之事,被这么和稀泥的搁置下来,当然是有些不满,对于接下来的讨论便也不再上心。
略开沈哲子的封赏,其他类似郭诵等战将的功赏倒也轻松得多。在这方面,沈恪等人便不再留力,挟此大胜之势竭力争取,其他人纵然有些不满,但眼下仍在战时,对于淮南军有功之士的封赏不独只关系到淮南一镇,其余边镇也都在看着,所以也都不敢有什么掣肘非议。
因此,淮南军今次所报之二十余名有功战将,位号各有进益。而其中表现优异者,也都是名爵大赏,郭诵直接攫升为二等县男,曹纳等将也都各有封爵,封侯者便达六人之多。而韩晃、路永因有旧劣虽然不得直接封爵,但也都加太守职,算是彻底与此前的逆迹划清了界限。
因为最热心之事被台臣们联手搁浅,皇太后心存不悦,早早便退殿,诸公们虽然连夜议定封赏,但也还要第二天才能呈送行诏。这一夜讨论到很晚,他们也不知皇太后在退殿后又召丹阳长公主入苑。
到了第二天,皇太后再登殿上,不再执着于沈哲子封赏问题,而是在诸公议定的结果上又加两条,沈充加少保衔,而丹阳长公主加守国之号。
沈充加衔少保,这个非议倒是不大,此人眼下已是扬州刺史、京畿首长,台中却无挂号,而其人三公未满,少保也是一折衷。况且功溢荫封,从来都是以父及子,少有以子及父,沈充享此待遇,以常情度之,大概也不会感到高兴。
至于丹阳公主守国,在皇太后的解释下众人才明白是个什么意思,就是说来日沈哲子的嫡子,可以继承丹阳长公主的食邑封国。
听到这一点,台臣们顿时又炸了锅,封爵之类向来都是父子相继,未有继于母亲者,就算是公主之子也不能例外!更何况,丹阳长公主本身便是大封之号,若真由其子完继,那么来日不就是一个丹阳郡公?而且,就连中兴群臣之首的王导,食邑不过四千多户。而丹阳公主食邑足足两县将近八千户,根本就不是人臣的规格!
所以一时间,群臣俱都发声力辩,希望皇太后不要这么做。然而皇太后态度却很坚决,无论群臣如何申辩,俱都不予回应。至于沈恪,昨天在被皇太后点名批评之后,今日也是痛改前非,坚决拥护皇太后的决定,自然不乏声援。
殿中一时间陷入僵局,包括王导在内,多希望能够将话题引回昨日搁置下来沈哲子的封赏问题。就算是大封,那也脱离不了臣格,跟公主的封邑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皇太后这里态度坚决,而淮南请封需求也是非常迫切,如果拖延下去或就会有不好的变数。眼下两个问题混为一个,需要从速以决。于是在一番穷争之后,众人也只能暂时先认下这个结果。大不了战事结束后,再以舆论掀起新一轮的讨论,抨击这一项决定,绝不能由之落实。
围绕封赏之议,总算有了一个定论。皇太后自是一舒昨日之闷气,其实她本来也不是如此拔异固执的性格,但是明明沈哲子大功确凿,封赏却屡屡被群臣阻挠,让她心里积攒了不小的怨气,因此这个决定也算是稍作回敬,以警告这些台臣不要太肆无忌惮欺凌主权!
至于台臣们心情如何,那也实在难以言述,一腔怒气总要有所倾泻。所以石虎那些仪仗礼器便就遭了殃,被众口一辞决定焚烧于秦淮河大桁之南。而且不乏台辅忿念,不独要烧了逆贼仪驾,来日如果擒获逆贼本人,也要如此处理!一把年纪长在了狗身上,原来只是小儿夸功之本,这就是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