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0 扫荡淮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汉祚高门最新章节!
在古代的战争环境中,水力所具有的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每逢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对水道的控制和利用,更是会经常主导战事乃至于国运的走向!
寿春之地的攻防,如果仅仅只是执着于正面战场的胜负,无疑是罔顾这天赐的绝佳地理环境。而如果不将地理条件运用到极限,那么此地或弃或守,也就都不具备原本的意义。
北强南弱是这个年代难以逾越过的天然限制,北方一旦有强大的军事集团兴起,甚至都不需要对中原之地形成完全一家独大的统治,就能对南面政权形成实力上的压制。
但就算是如此,一旦分裂对峙的态势形成,想要南征建功,完成南北的统一,非厉兵秣马、统筹经年,还要等到南面政权腐朽到极致而不能为。人力之外,尚要仰仗于天时,这就是因为南面政权拥有着绝对的地理优势。江淮为天堑,庸碌不能渡。
天地自有伟力,很多时候都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无奈。在南北朝这段大乱世中,战斗前线绝大多数时候都被维持在淮水一线,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贯彻执行,沿淮各镇即便短期丢失,也都很快被再次收回,北面很难长久占据。
一直到了齐梁交替时期,当时南朝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阳投降于北魏,这给南朝的防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梁武帝萧衍得位初期针对北面用事,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收复淮南地,但每每都以失败告终。受困于此,萧衍甚至动念于淮中之地广修堰埭,要一举淹没掉合肥、寿春等地。
但这构想工程耗费巨大,加之北魏强兵阻止,最终不能成事。而类似的计谋,早在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就有使用而为东吴军队所执行。
但在这过程中,南梁军队并非一无作为。在这一场战争中,南朝自有一批名将如有“韦虎”之称的韦睿等,用兵巧妙,多积小胜,但因主将怯战不敢勇进,乃至于临阵脱逃,致使大好局面一朝崩毁。南梁军队不只不能保住胜果,反而不得不败退于内,而北魏则趁势攻起,大有一路攻临大江之势。
在这一场追击过程中,南梁军队困守临淮之钟离城,北魏十数万大军围攻此孤城。而在这围攻过程中,南梁军队各部也有驰援,但却困于魏兵势大而难解围。届时暴雨倾盆,淮水大涨七尺有余,南梁军队因势大进,大破魏军于钟离。
钟离之战乃是南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南北交战中屈指可数的一次大胜。虽然双方投入兵力对比并不及淝水之战那么悬殊,在后世名气也远远比不上淝水之战,但对当时局面之影响深刻,并不逊于淝水之战的影响。
此一战后,北魏内部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叛乱此起彼伏,并最终诱发了六镇叛乱。而南梁立国未久,也是经由此胜震慑内外局面,又获取了几十年的国运延续。如果不是侫佛过甚,加之侯景之乱令得山河破败,功业俱毁,梁武帝萧衍一生无疑要更光彩一些。
这些身前生后事,沈哲子不能尽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合适的策略。
羯胡南来之势凶猛,而石虎用兵之暴虐也超乎人之想象。大概在其人心目中大概就根本没有人命这一概念,而对拼人命消耗,对于淮南军则是最为恶劣的局面。如果本就不多的兵力为了死守颖口而折损太多,那么防守颖口的意义将不复存,而且最终也未必能够守住。
但哪怕是放弃,也绝不能够让羯胡如此轻易得手。石虎对于水患显然也是有着认知和提防,结营分散以游骑勾连固防。无论施用水火,都很难取得大的战果。但当颖口攻破在即,其人终于因此麻痹轻敌。
而沈哲子也绝不辜负其人期望,在寿春的防守中充分认识且利用到水力的优势,大决四野堰埭,淮水因此暴涨,很快便冲破北面本就没有经过多少修缮营葺的简陋堤岸。大水汹涌,席卷而来,很快便漫过颖口直接冲向营垒内外所集结的数万兵众。
此时本就在晚间,加之营垒内外地势局促狭窄,奴兵大量虬结成团,旗鼓号令本就混乱。昏暗中惊涛骇浪直涌而来,兵众或进或退,惊呼嚎叫,阵势不免更加混乱。除了尚在远处集结并未靠近的兵众还有时间转身飞奔逃往,集结在营垒内外的兵众几乎无一幸免,俱被水浪覆灭头顶,扑倒于途!
再怎么凶悍的军队,怎样的势不可挡,面对滔滔水浪的席卷冲击,也与土石没有差别,甚至处境较之土石还要恶劣得多。泥土碎石只是随波逐流,而这些落水兵众们则是极力挣扎,在澎湃的水流中沉浮不定,手足舞动想要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物体。
而就在这挣扎的过程中,许多原本略通水性,有可能躲过灭顶之灾的奴兵们,也都被挣扎中的同伴拉扯手足,肢体纠缠扭打,不乏互溺而亡!
盛夏淮水本就大涨,早前淮南军又多修筑分流泄洪之堰埭,此时堰埭尽决,盛水倒卷,河溃之势尤烈于万马奔腾。很快颖口这一片地势本就不高的区域便尽被洪水所淹没,同时水势还在向更远处蔓延!
夜中人马嘶嚎,虽有巨浪轰鸣,仍难完全淹没。为了保证水攻的突然性以收取最大战果,甚至就连颖口淮南守军都不知此事,虽然也有许多守军已经退登船上,但当洪水涌来时,也不乏舟船被大水巨浪冲覆,兵卒多有落水。
所以当守军靠近战场时也并未急于冲上剿杀溃众,而是优先抢救袍泽。虽然只是固守顽抗了两天的时间,但颖口守军伤损也是巨大,落水者被一一救起,而后以空船载运送回南岸集结,具体伤损眼下却无暇计算。
对颖口守军的接应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而此时原本的颖口战场早已尽成泽国。水上浮尸众多,几乎铺满了左近十数里区域。这当中既有此前烈战来不及收捡的尸首,也有来不及退走、活活溺死于水中的大量奴军。
同时水面上也不乏竹木浮板,多有兵卒抱木苟延残喘。但他们虽然侥幸捱过了覆灭之灾,却仍躲不过淮南军后继的清剿。午夜时分,大量载兵战船、木筏集结于水面,顺着水势往北面冲杀而去。沿途但凡遇到此类幸存奴兵,也根本来不及捕获生口,直接弓枪戳死,顶多将尸首抛扔在木筏上,等到后继打扫清捡斩获。
这一次水攻,羯胡就近水畔的营垒几乎无一幸免,即便是有人众逃出,但械用营帐也来不及收走,此时便都漂浮于水面上,任人收取。另有一些驻扎于高地的营垒,侥幸避开了水浪的冲击,此时四面也俱被洪水淹没,许多兵众困于孤岛。当淮南军舟船靠近时,已是亡命惊魂,更无战心,纷纷弃械投降。
待到清晨时分,天地间终于归于寂静。原本两军交战争夺的颖口营垒已经完全被洪水所淹没,淮水水面在这一片区域外扩十数里,至于更远处虽然还未被水流所淹没,但因汹涌水势的冲击,也都变得泥泞不堪,人马难行。
淮南军六千余众,早已经被舟船载运,于江北集结,在韩晃、路永的率领下,脱离了水道往幸存的奴营冲去。奴营驻扎分散,真正覆没于昨夜洪水冲击中的只是少数,但是心理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此时在淮北,虽然仍有大量营垒幸免于洪水冲击之中,但是内中兵众却早已经越营而逃,只剩下一座空营残留原地。
石虎亲自坐镇前线以指挥攻打颖口营垒,结果就是变故来临时便首当其冲,羯胡各部几乎丧失了约束指令,大量兵众在各自兵长带领下往北面溃散而逃。淮南军远击几十里,郊野中除了少量溃众一触即散,几乎没有遇到成建制、大规模的抵抗!
在向北扫荡的过程中,淮南军唯一遇到的抵抗便是石虎的中军大营,尚有几千兵众攒聚于此,在奴将们号令之下将淮南军拒于营垒之外。但是很显然在昨夜的动乱中,石虎并未及时返回此处坐镇,所以当后续淮南军再有增援时,这些兵众便也不敢再固守,且战且退,最后完全放弃了营垒往后方奔逃。所以石虎的营垒以及保存在其中的诸多仪驾礼器,俱为淮南军所缴获!
最后,还是由于离岸太远,担心遭到羯奴反扑,淮南军才停止了扫荡的步伐,保持着严整的阵势徐徐后退,自有舟船接应,大胜而归。
至此,原本奴军在淮北所设置的营垒多被拔除,几十万大军匆匆而来,仓皇而退,身立淮南北面望去,视野中少见敌踪。又过十数日的时间,大水才徐徐衰退,复又归于淮水故道。但洪水覆盖的区域,也多变为泥泞滩涂,很难容纳大军靠近集结活动。
在古代的战争环境中,水力所具有的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每逢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对水道的控制和利用,更是会经常主导战事乃至于国运的走向!
寿春之地的攻防,如果仅仅只是执着于正面战场的胜负,无疑是罔顾这天赐的绝佳地理环境。而如果不将地理条件运用到极限,那么此地或弃或守,也就都不具备原本的意义。
北强南弱是这个年代难以逾越过的天然限制,北方一旦有强大的军事集团兴起,甚至都不需要对中原之地形成完全一家独大的统治,就能对南面政权形成实力上的压制。
但就算是如此,一旦分裂对峙的态势形成,想要南征建功,完成南北的统一,非厉兵秣马、统筹经年,还要等到南面政权腐朽到极致而不能为。人力之外,尚要仰仗于天时,这就是因为南面政权拥有着绝对的地理优势。江淮为天堑,庸碌不能渡。
天地自有伟力,很多时候都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无奈。在南北朝这段大乱世中,战斗前线绝大多数时候都被维持在淮水一线,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贯彻执行,沿淮各镇即便短期丢失,也都很快被再次收回,北面很难长久占据。
一直到了齐梁交替时期,当时南朝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阳投降于北魏,这给南朝的防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梁武帝萧衍得位初期针对北面用事,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收复淮南地,但每每都以失败告终。受困于此,萧衍甚至动念于淮中之地广修堰埭,要一举淹没掉合肥、寿春等地。
但这构想工程耗费巨大,加之北魏强兵阻止,最终不能成事。而类似的计谋,早在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就有使用而为东吴军队所执行。
但在这过程中,南梁军队并非一无作为。在这一场战争中,南朝自有一批名将如有“韦虎”之称的韦睿等,用兵巧妙,多积小胜,但因主将怯战不敢勇进,乃至于临阵脱逃,致使大好局面一朝崩毁。南梁军队不只不能保住胜果,反而不得不败退于内,而北魏则趁势攻起,大有一路攻临大江之势。
在这一场追击过程中,南梁军队困守临淮之钟离城,北魏十数万大军围攻此孤城。而在这围攻过程中,南梁军队各部也有驰援,但却困于魏兵势大而难解围。届时暴雨倾盆,淮水大涨七尺有余,南梁军队因势大进,大破魏军于钟离。
钟离之战乃是南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南北交战中屈指可数的一次大胜。虽然双方投入兵力对比并不及淝水之战那么悬殊,在后世名气也远远比不上淝水之战,但对当时局面之影响深刻,并不逊于淝水之战的影响。
此一战后,北魏内部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叛乱此起彼伏,并最终诱发了六镇叛乱。而南梁立国未久,也是经由此胜震慑内外局面,又获取了几十年的国运延续。如果不是侫佛过甚,加之侯景之乱令得山河破败,功业俱毁,梁武帝萧衍一生无疑要更光彩一些。
这些身前生后事,沈哲子不能尽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合适的策略。
羯胡南来之势凶猛,而石虎用兵之暴虐也超乎人之想象。大概在其人心目中大概就根本没有人命这一概念,而对拼人命消耗,对于淮南军则是最为恶劣的局面。如果本就不多的兵力为了死守颖口而折损太多,那么防守颖口的意义将不复存,而且最终也未必能够守住。
但哪怕是放弃,也绝不能够让羯胡如此轻易得手。石虎对于水患显然也是有着认知和提防,结营分散以游骑勾连固防。无论施用水火,都很难取得大的战果。但当颖口攻破在即,其人终于因此麻痹轻敌。
而沈哲子也绝不辜负其人期望,在寿春的防守中充分认识且利用到水力的优势,大决四野堰埭,淮水因此暴涨,很快便冲破北面本就没有经过多少修缮营葺的简陋堤岸。大水汹涌,席卷而来,很快便漫过颖口直接冲向营垒内外所集结的数万兵众。
此时本就在晚间,加之营垒内外地势局促狭窄,奴兵大量虬结成团,旗鼓号令本就混乱。昏暗中惊涛骇浪直涌而来,兵众或进或退,惊呼嚎叫,阵势不免更加混乱。除了尚在远处集结并未靠近的兵众还有时间转身飞奔逃往,集结在营垒内外的兵众几乎无一幸免,俱被水浪覆灭头顶,扑倒于途!
再怎么凶悍的军队,怎样的势不可挡,面对滔滔水浪的席卷冲击,也与土石没有差别,甚至处境较之土石还要恶劣得多。泥土碎石只是随波逐流,而这些落水兵众们则是极力挣扎,在澎湃的水流中沉浮不定,手足舞动想要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物体。
而就在这挣扎的过程中,许多原本略通水性,有可能躲过灭顶之灾的奴兵们,也都被挣扎中的同伴拉扯手足,肢体纠缠扭打,不乏互溺而亡!
盛夏淮水本就大涨,早前淮南军又多修筑分流泄洪之堰埭,此时堰埭尽决,盛水倒卷,河溃之势尤烈于万马奔腾。很快颖口这一片地势本就不高的区域便尽被洪水所淹没,同时水势还在向更远处蔓延!
夜中人马嘶嚎,虽有巨浪轰鸣,仍难完全淹没。为了保证水攻的突然性以收取最大战果,甚至就连颖口淮南守军都不知此事,虽然也有许多守军已经退登船上,但当洪水涌来时,也不乏舟船被大水巨浪冲覆,兵卒多有落水。
所以当守军靠近战场时也并未急于冲上剿杀溃众,而是优先抢救袍泽。虽然只是固守顽抗了两天的时间,但颖口守军伤损也是巨大,落水者被一一救起,而后以空船载运送回南岸集结,具体伤损眼下却无暇计算。
对颖口守军的接应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而此时原本的颖口战场早已尽成泽国。水上浮尸众多,几乎铺满了左近十数里区域。这当中既有此前烈战来不及收捡的尸首,也有来不及退走、活活溺死于水中的大量奴军。
同时水面上也不乏竹木浮板,多有兵卒抱木苟延残喘。但他们虽然侥幸捱过了覆灭之灾,却仍躲不过淮南军后继的清剿。午夜时分,大量载兵战船、木筏集结于水面,顺着水势往北面冲杀而去。沿途但凡遇到此类幸存奴兵,也根本来不及捕获生口,直接弓枪戳死,顶多将尸首抛扔在木筏上,等到后继打扫清捡斩获。
这一次水攻,羯胡就近水畔的营垒几乎无一幸免,即便是有人众逃出,但械用营帐也来不及收走,此时便都漂浮于水面上,任人收取。另有一些驻扎于高地的营垒,侥幸避开了水浪的冲击,此时四面也俱被洪水淹没,许多兵众困于孤岛。当淮南军舟船靠近时,已是亡命惊魂,更无战心,纷纷弃械投降。
待到清晨时分,天地间终于归于寂静。原本两军交战争夺的颖口营垒已经完全被洪水所淹没,淮水水面在这一片区域外扩十数里,至于更远处虽然还未被水流所淹没,但因汹涌水势的冲击,也都变得泥泞不堪,人马难行。
淮南军六千余众,早已经被舟船载运,于江北集结,在韩晃、路永的率领下,脱离了水道往幸存的奴营冲去。奴营驻扎分散,真正覆没于昨夜洪水冲击中的只是少数,但是心理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此时在淮北,虽然仍有大量营垒幸免于洪水冲击之中,但是内中兵众却早已经越营而逃,只剩下一座空营残留原地。
石虎亲自坐镇前线以指挥攻打颖口营垒,结果就是变故来临时便首当其冲,羯胡各部几乎丧失了约束指令,大量兵众在各自兵长带领下往北面溃散而逃。淮南军远击几十里,郊野中除了少量溃众一触即散,几乎没有遇到成建制、大规模的抵抗!
在向北扫荡的过程中,淮南军唯一遇到的抵抗便是石虎的中军大营,尚有几千兵众攒聚于此,在奴将们号令之下将淮南军拒于营垒之外。但是很显然在昨夜的动乱中,石虎并未及时返回此处坐镇,所以当后续淮南军再有增援时,这些兵众便也不敢再固守,且战且退,最后完全放弃了营垒往后方奔逃。所以石虎的营垒以及保存在其中的诸多仪驾礼器,俱为淮南军所缴获!
最后,还是由于离岸太远,担心遭到羯奴反扑,淮南军才停止了扫荡的步伐,保持着严整的阵势徐徐后退,自有舟船接应,大胜而归。
至此,原本奴军在淮北所设置的营垒多被拔除,几十万大军匆匆而来,仓皇而退,身立淮南北面望去,视野中少见敌踪。又过十数日的时间,大水才徐徐衰退,复又归于淮水故道。但洪水覆盖的区域,也多变为泥泞滩涂,很难容纳大军靠近集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