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协助断案(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带着异能兴农家最新章节!
平地上刨出白花花的银子,而且还是个要饭儿的给指点的,工匠们感到新鲜,当成千古奇闻大声议论起来。
这时,一个“剌脸的”正好路过,听了人们的议论后,既觉得奇怪,又想要点儿解决肚子问题。便对着张监工狂喊起来。
这“剌脸的”也是乞丐。这类乞丐是手持一把利刃,对着客商狂喊。客商如不出钱,就朝自己脸上下刀,弄得满脸血污,惨不忍睹。在自己的货摊前出了这类事件,客商也觉脸面上不光彩,只好早早地施舍些打发走了了事。
张监工如何不知这个民俗?!但这是公家的银子,自己无权做主。便让工匠们赶那“剌脸的”。
哪知这个“剌脸的”是个不识眉眼高低的主儿,心里光想着银子了,完全没有考虑“施主”的身份。见工匠们推搡自己,“犟筋头”劲儿上来了,举起利刃就往自己脸上扎。
梁晓乐见状,如何能让此类事件发生在自己面前?!
说时迟,那时快。梁晓乐意念一动,用异能架住了“剌脸的”举到面前的手臂。
“剌脸的”就像中了魔法一样,全身僵硬地定在当地。只见他眼瞪着,嘴张着,手臂在胸前举着,利刃距脸颊仅有一个小米粒的距离。
梁晓乐走过去,取下他手中利刃。返回后又对乌知县耳语一番。
乌知县立马对张监工说:“你和衙役工匠们,把他拉到工地上的井台旁,向他要木料。许他事成后给他十两银子。还有那个要饭儿的,也给他十两银子作为谢礼。”
乌知县话刚一落地,“剌脸的”手臂放下,随之浑身各关节活软起来。当张监工将其拉到井台旁向其要木料时,因为有十两银子的许诺,又听说了要饭儿的发现银子的经过,不待衙役们将皮鞭举起,他就指着身边的井说:“这井里就有木头,你们往外捞吧,捞够了就言一声。”
谁知,“剌脸的”话音儿刚落,那井里就冒起了白雾,滚起了水花,那成梁成檩一根接一根地从井里漂上来。众衙役和工匠们抬的抬,扛的扛,不一会儿就捞了小山似的一大堆。
一个工匠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对张监工说:“不少了,再捞就用不了了。”
话音儿刚落,那井中一根浮上来的木头就一下子不见了。
气得张监工搧了那个多嘴的工匠两巴掌。
……………………………………………………………………
梁晓乐用异能,从别处移来银子和木料,借“要饭儿的”和“剌脸的”之口,让银子和木料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既制造了神秘氛围,还帮了乌知县的忙。
梁晓乐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想在乌知县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异术,震慑于他,改变他对自己“小女子”的看法,以利今后更好地利用于他。
乌知县望着白花花的银子和小山丘似的木料,以为梁晓乐神通广大,凭空里变出来的。对梁晓乐的异术确信不移,梁晓乐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也高大起来。
乌知县欣喜之余,又不解地问道:“贤妹,为兄不解,你有如此能耐,为什么还要跑出三百多里地开门市,劳动筋骨,赚取微薄的利润呢?”
梁晓乐笑道:“此乃幻术。就像变戏法儿一样,道具是提前准备下的。这银子和木料,我是从别处里借来资助你修建玉皇庙的。因为我也想做善事,为自己积累阴德。同时也想帮你促成这一善举,尽快实现你双儿双女的愿望。”
乌知县果然被感动了。无限感慨地说:“贤妹,遇见你真是为兄三生有幸,相见恨晚啊!你有什么需要为兄帮助的地方,尽管说出来,为兄一定全力相助。”
梁晓乐:“仁兄说对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也凡人一个,如何脱得了这条至理名言?!我所求仁兄的,是想借用你的权势,在米湖县站稳脚跟,发展我的事业。”
乌知县:“那你快说,你要发展什么事业?为兄一定鼎力相助。”
梁晓乐:“我的事业是开发农田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造福于民众。刚才我也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到人家的地里去提高产量不是?!我的做法是租赁土地,以提高地租的方式回报土地的主人,我则赚取多收的那一部分。”
乌知县:“那我如何帮助你呢?”
梁晓乐:“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活动范围有限。我想让你和衙役们给我宣传宣传,有愿意租赁土地的,给我说一声,我让我哥哥给他们签订租赁合同。每亩租粮三百斤,粗、细、杂粮随便挑。”
“每亩租粮三百斤?”乌知县吃惊地说:“我们这里,一般土地一年也就收三、四百斤。你光租粮就三百斤,那你还有什么落头?”
梁晓乐:“土地到了我手里,亩产就不是三、四百斤了。很有可能是双千。”
乌知县:“哦,这么说,传说中的亩产两千斤粮食,是真的了?!”
梁晓乐笑笑:“传说大都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根据的。”
乌知县:“沾光的事,这还不好说?!我给衙役们说过去,让他们回家一宣传,人们一准争先恐后地出租土地。到那时,就怕你种不过来。”
梁晓乐:“不会的。土地多了,我会雇佣长工给我管理。梁家屯那里方圆二百多里的土地,都是这样管理的。”
乌知县:“要是这样,在一些聚会场合,我再向地主富户们宣传宣传。这么高的地租,他们也一定愿意租赁给你。”
梁晓乐心想: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来,这个乌知县还算一个识时务者,“攀附”于他算是对了。
当乌知县把梁晓乐租赁土地的情况对县衙衙役们一说,衙役们都觉得这是天上掉馅儿饼,一个个做通家人的工作,把自己家里的,甚至街坊邻居的土地,租赁给了梁晓乐。一些地主和富户,听了乌知县对梁晓乐的介绍,也把自己部分土地租赁给梁晓乐。并说先试吧一年,真要是租粮(一亩地)三百斤的话,再考虑把土地全部租赁给梁晓乐。
梁晓乐在米湖县境内租赁土地开展的及迅速,又顺利。
……………………………………………………………………
整整一个月,梁晓乐和辛洛,都被丈量土地和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忙的不可开交。很少到县衙去。倒是乌知县遇到难题,或者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经常坐着轿到柳辛庄来“请教”梁晓乐。
一日,乌知县坐着轿子来到梁晓乐处,愁眉苦脸地说:“贤妹,为兄遇见一个棘手的案子。虽然不是人命关天的要案,但也是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大事。想让你用神力帮我判断一下,以免错判冤枉了好人。”
梁晓乐见乌知县短时间内便有如此觉悟,心中暗喜。高兴地说道:“仁兄,是什么案子让你发愁?”
乌知县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对梁晓乐叙述了一遍。
原来,昨天一早,敲过升堂鼓之后,乌知县来到大堂办公,不一会儿,就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气喘吁吁进了大堂,双膝慢慢跪下来连喊“父母官大人,我好冤枉啊”
乌知县抬头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开外, 福眉善眼,穿戴整齐,便问道:“老人家状告什么人,请站起来慢慢讲。”
老者叩头站起说:
“我叫沈明礼,是十里铺盐店的掌柜。
“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连襟皮家屯的皮三桂,要去景德镇贩瓷碗,没有本钱,向我借纹银三百两,说好三个月即还。我念他是拐弯亲戚,便应诺解急。次日一早让我店里学徒工胡小二送三百两银子给他,也没有拿回收据。
“眼看就八月底,还不见皮三桂还银,虽然已愈期近两个月,念沾亲带故,一直不愿上门催讨。
“前几天,街头相遇,提及借银一事,皮三桂说他已还多月,并说是同我也认识的一个叫梅成信的朋友相伴来还的,我听此话,简直活见鬼了,犹如五雷轰顶,还银不还银不是大事,借银再受讹诈,我受不起这个罪,今兴讼公堂,请县老爷公断。”
说罢从袖筒里拿出诉状呈上。
乌知县细把诉状过目一遍,看沈掌柜也不是胡说之人,就立发传票,传皮三桂和梅成信上堂。
公差将皮梅二人带上堂来令两边跪定。报上姓名后,乌知县便询问皮三桂借银之事。
皮三桂说:“今年三月初,我去景德镇贩瓷碗,因手头一时紧张,便向连襟的哥哥沈老板借银三百两,说好用期三个月。因是拐弯儿亲戚,也未写收据。待手头银子凑足后,于七月十五日,约沈老板和自己都相熟的朋友梅成信一起,将三百两纹银一点儿也不少地归还了沈老板。”
乌知县又询问梅成信。
梅成信说:“七月十五日,的确和皮三桂一起,携带银子三百两,送给了十里铺盐店沈掌柜。”(未完待续)
平地上刨出白花花的银子,而且还是个要饭儿的给指点的,工匠们感到新鲜,当成千古奇闻大声议论起来。
这时,一个“剌脸的”正好路过,听了人们的议论后,既觉得奇怪,又想要点儿解决肚子问题。便对着张监工狂喊起来。
这“剌脸的”也是乞丐。这类乞丐是手持一把利刃,对着客商狂喊。客商如不出钱,就朝自己脸上下刀,弄得满脸血污,惨不忍睹。在自己的货摊前出了这类事件,客商也觉脸面上不光彩,只好早早地施舍些打发走了了事。
张监工如何不知这个民俗?!但这是公家的银子,自己无权做主。便让工匠们赶那“剌脸的”。
哪知这个“剌脸的”是个不识眉眼高低的主儿,心里光想着银子了,完全没有考虑“施主”的身份。见工匠们推搡自己,“犟筋头”劲儿上来了,举起利刃就往自己脸上扎。
梁晓乐见状,如何能让此类事件发生在自己面前?!
说时迟,那时快。梁晓乐意念一动,用异能架住了“剌脸的”举到面前的手臂。
“剌脸的”就像中了魔法一样,全身僵硬地定在当地。只见他眼瞪着,嘴张着,手臂在胸前举着,利刃距脸颊仅有一个小米粒的距离。
梁晓乐走过去,取下他手中利刃。返回后又对乌知县耳语一番。
乌知县立马对张监工说:“你和衙役工匠们,把他拉到工地上的井台旁,向他要木料。许他事成后给他十两银子。还有那个要饭儿的,也给他十两银子作为谢礼。”
乌知县话刚一落地,“剌脸的”手臂放下,随之浑身各关节活软起来。当张监工将其拉到井台旁向其要木料时,因为有十两银子的许诺,又听说了要饭儿的发现银子的经过,不待衙役们将皮鞭举起,他就指着身边的井说:“这井里就有木头,你们往外捞吧,捞够了就言一声。”
谁知,“剌脸的”话音儿刚落,那井里就冒起了白雾,滚起了水花,那成梁成檩一根接一根地从井里漂上来。众衙役和工匠们抬的抬,扛的扛,不一会儿就捞了小山似的一大堆。
一个工匠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对张监工说:“不少了,再捞就用不了了。”
话音儿刚落,那井中一根浮上来的木头就一下子不见了。
气得张监工搧了那个多嘴的工匠两巴掌。
……………………………………………………………………
梁晓乐用异能,从别处移来银子和木料,借“要饭儿的”和“剌脸的”之口,让银子和木料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既制造了神秘氛围,还帮了乌知县的忙。
梁晓乐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想在乌知县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异术,震慑于他,改变他对自己“小女子”的看法,以利今后更好地利用于他。
乌知县望着白花花的银子和小山丘似的木料,以为梁晓乐神通广大,凭空里变出来的。对梁晓乐的异术确信不移,梁晓乐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也高大起来。
乌知县欣喜之余,又不解地问道:“贤妹,为兄不解,你有如此能耐,为什么还要跑出三百多里地开门市,劳动筋骨,赚取微薄的利润呢?”
梁晓乐笑道:“此乃幻术。就像变戏法儿一样,道具是提前准备下的。这银子和木料,我是从别处里借来资助你修建玉皇庙的。因为我也想做善事,为自己积累阴德。同时也想帮你促成这一善举,尽快实现你双儿双女的愿望。”
乌知县果然被感动了。无限感慨地说:“贤妹,遇见你真是为兄三生有幸,相见恨晚啊!你有什么需要为兄帮助的地方,尽管说出来,为兄一定全力相助。”
梁晓乐:“仁兄说对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也凡人一个,如何脱得了这条至理名言?!我所求仁兄的,是想借用你的权势,在米湖县站稳脚跟,发展我的事业。”
乌知县:“那你快说,你要发展什么事业?为兄一定鼎力相助。”
梁晓乐:“我的事业是开发农田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造福于民众。刚才我也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到人家的地里去提高产量不是?!我的做法是租赁土地,以提高地租的方式回报土地的主人,我则赚取多收的那一部分。”
乌知县:“那我如何帮助你呢?”
梁晓乐:“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活动范围有限。我想让你和衙役们给我宣传宣传,有愿意租赁土地的,给我说一声,我让我哥哥给他们签订租赁合同。每亩租粮三百斤,粗、细、杂粮随便挑。”
“每亩租粮三百斤?”乌知县吃惊地说:“我们这里,一般土地一年也就收三、四百斤。你光租粮就三百斤,那你还有什么落头?”
梁晓乐:“土地到了我手里,亩产就不是三、四百斤了。很有可能是双千。”
乌知县:“哦,这么说,传说中的亩产两千斤粮食,是真的了?!”
梁晓乐笑笑:“传说大都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根据的。”
乌知县:“沾光的事,这还不好说?!我给衙役们说过去,让他们回家一宣传,人们一准争先恐后地出租土地。到那时,就怕你种不过来。”
梁晓乐:“不会的。土地多了,我会雇佣长工给我管理。梁家屯那里方圆二百多里的土地,都是这样管理的。”
乌知县:“要是这样,在一些聚会场合,我再向地主富户们宣传宣传。这么高的地租,他们也一定愿意租赁给你。”
梁晓乐心想: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来,这个乌知县还算一个识时务者,“攀附”于他算是对了。
当乌知县把梁晓乐租赁土地的情况对县衙衙役们一说,衙役们都觉得这是天上掉馅儿饼,一个个做通家人的工作,把自己家里的,甚至街坊邻居的土地,租赁给了梁晓乐。一些地主和富户,听了乌知县对梁晓乐的介绍,也把自己部分土地租赁给梁晓乐。并说先试吧一年,真要是租粮(一亩地)三百斤的话,再考虑把土地全部租赁给梁晓乐。
梁晓乐在米湖县境内租赁土地开展的及迅速,又顺利。
……………………………………………………………………
整整一个月,梁晓乐和辛洛,都被丈量土地和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忙的不可开交。很少到县衙去。倒是乌知县遇到难题,或者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经常坐着轿到柳辛庄来“请教”梁晓乐。
一日,乌知县坐着轿子来到梁晓乐处,愁眉苦脸地说:“贤妹,为兄遇见一个棘手的案子。虽然不是人命关天的要案,但也是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大事。想让你用神力帮我判断一下,以免错判冤枉了好人。”
梁晓乐见乌知县短时间内便有如此觉悟,心中暗喜。高兴地说道:“仁兄,是什么案子让你发愁?”
乌知县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对梁晓乐叙述了一遍。
原来,昨天一早,敲过升堂鼓之后,乌知县来到大堂办公,不一会儿,就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气喘吁吁进了大堂,双膝慢慢跪下来连喊“父母官大人,我好冤枉啊”
乌知县抬头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开外, 福眉善眼,穿戴整齐,便问道:“老人家状告什么人,请站起来慢慢讲。”
老者叩头站起说:
“我叫沈明礼,是十里铺盐店的掌柜。
“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连襟皮家屯的皮三桂,要去景德镇贩瓷碗,没有本钱,向我借纹银三百两,说好三个月即还。我念他是拐弯亲戚,便应诺解急。次日一早让我店里学徒工胡小二送三百两银子给他,也没有拿回收据。
“眼看就八月底,还不见皮三桂还银,虽然已愈期近两个月,念沾亲带故,一直不愿上门催讨。
“前几天,街头相遇,提及借银一事,皮三桂说他已还多月,并说是同我也认识的一个叫梅成信的朋友相伴来还的,我听此话,简直活见鬼了,犹如五雷轰顶,还银不还银不是大事,借银再受讹诈,我受不起这个罪,今兴讼公堂,请县老爷公断。”
说罢从袖筒里拿出诉状呈上。
乌知县细把诉状过目一遍,看沈掌柜也不是胡说之人,就立发传票,传皮三桂和梅成信上堂。
公差将皮梅二人带上堂来令两边跪定。报上姓名后,乌知县便询问皮三桂借银之事。
皮三桂说:“今年三月初,我去景德镇贩瓷碗,因手头一时紧张,便向连襟的哥哥沈老板借银三百两,说好用期三个月。因是拐弯儿亲戚,也未写收据。待手头银子凑足后,于七月十五日,约沈老板和自己都相熟的朋友梅成信一起,将三百两纹银一点儿也不少地归还了沈老板。”
乌知县又询问梅成信。
梅成信说:“七月十五日,的确和皮三桂一起,携带银子三百两,送给了十里铺盐店沈掌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