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文网 >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第38章 犬韬——拥治乱兴衰之能 (4)
第38章 犬韬——拥治乱兴衰之能 (4)
推荐阅读: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最新章节!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②;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③;驰④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①骑士:骑马作战的武士。
②超绝伦等:身怀特异才能,本领远远超过一般人。
③泽:聚水的洼地、河流。
④驰:追逐,追赶。
武王问太公说:“骑士的选拔标准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士选拔的标准是: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强力壮,行动迅速敏捷超过常人;能骑马疾驰并在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自如应战,娴熟进退;策马能越过沟堑,攀登丘陵,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打乱众多敌人的人。这种人称为武骑士,不可不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
骑兵最早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中原最早组建骑兵则是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
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国原占据了晋国的北部疆土,在东北面、北面与林胡、娄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相邻。
诸侯各国当时正逐鹿中原,进行激烈的战争。在强国环视的恶劣环境下,赵国屡遭欺凌,尤其是北方、东北方的少数民族,身穿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蹬皮靴,擅长骑射,不管是攻还是退都能日行千里。他们时常纵马南下,骚扰赵境。
在难题面前,赵武灵王发现要使赵国强大,就必须进行军事改革,提高国防战斗力。
经过各方面的考量,赵武灵王提出改革的方案:“将教百姓胡服骑射”。赵国官兵当初的衣服为传统的中原风格,领口宽、腰肥、下摆大,袖子又长又宽,战场装备盔甲笨重,结扎烦琐。
而胡人当时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时骑马射箭,十分便捷。赵武灵王决心效仿,实行“胡服骑射”,改穿胡人服装,采用骑兵作战的方式。他最终克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下令全国改穿胡服,并以身作则第一个穿起胡服,使老百姓逐渐接受。
从胡服开始,赵武灵王广泛招募善于骑射之人,并训练士兵掌握骑术。为此,他专门设立“骑邑”,作为训练骑兵的基地。经过改革后,赵国在短短几年就组建起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过去的车兵被这支骑兵取代了,成为赵国的主力。赵武灵王培养的这支铁骑,不仅横扫曾经时常骚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大破林胡和娄烦等少数民族,向北方开疆拓土上千里。赵武灵王逝世时,赵国已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后期一度成为与秦抗衡的军事强国。
由于轻装骑兵的机动性、灵活性、特别适合在内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区作战等优点,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大规模地组建骑兵。
战车第八:战车的“十死”“八活”
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①,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②有十,胜地③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渐泽④,黑土黏埴⑤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⑥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①别径奇道:岔路捷径。
②死地:不利的地形。
③胜地:有利的情况、处境。
④圮下渐泽:毁塌积水的地带。圮(pǐ),毁坏。下,低下。渐,浸水。泽,洼地,池沼。
⑤黏埴:泥泞的黏土。
⑥仰阪:迎着山坡。阪,山坡。
武王问太公说:“战车的作战方法是怎么样的?”
太公答道:“作战的步兵贵在熟悉情况的变化,作战的车兵贵在熟悉地形的状况,作战的骑兵贵在熟悉别的道路捷径。车兵、步兵、骑兵都是作战部队,三者之间不同的只是用法。作战的战车有十种死地,也有八种有利的情况。”
武王问:“十种死地是哪些?”
太公答道:“前进可以而退回不能的,就是战车的死地;越过险阻,长途追逐敌人就是战车的竭地;前面平坦容易行,后面险阻难通的,就是战车的困地;陷在险阻里而难以出来的,就是战车的绝地;毁塌在积水的黏泥地带,就是战车的劳地;左边险阻右边平坦,还需要向上爬坡的,就是战车的逆地;遍地盛草,还要渡过深水的,就是战车的拂地;战车数量不多,地形却平坦,而步兵与战车又配合不当的,就是战车的败地;沟壑在后面,深水在左面,高坡在右面,就是战车的坏地;日夜大雨,连续十天都不停,道路毁坏,前不能进,后不能退的,就是战车的陷地。战车的死地就是这十种地形。所以愚将由于不了解这十种死地的危害而失败被擒,智将由于能避开这十种死地而取得胜利。”
武王问:“八种有利的情况又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的前后行阵还没有布置,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旌旗杂乱,不断调动人马,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士卒有的往前,有的往后,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阵势不稳,士兵前后互相观望,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前进时犹豫不决,后退时害怕恐惧,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全军突然惊乱,挤成一团,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在平坦地形上敌人与我交战,至日暮时还没有结束战斗,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长途跋涉,至天黑才宿营,三军恐惧不安,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这八种情况都有利于战车作战。将帅知道了上述战车作战的八种有利情况和十种死地,即便被敌人四面包围,用千乘万骑正面进攻,两侧突击,也能百战百胜。”
武王说:“好啊!”
本篇详细讲述车兵作战的十种不利地形和八种有利的应对方式。首先分别指出车兵、骑兵、步兵的战术特点:“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接下来,具体讲解战车的“十死与八胜”。最后描述,将领如果知晓战车的十死和八胜,根据地形部署作战计划,即使敌军有千军万马,也将百战不殆。
在古代,战车属重型武器,相当于当代的坦克。战车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强的正面攻防能力,冲击力和杀伤力巨大。但战车的作战方式比较古板,须列队成车阵,而后正面冲击。战车最大的毛病在于移动缓慢,而且,战车受地形限制较大,不宜在山林险道还有江河流域以及水泽地区,只适合在平原旷野作战。
因此,地形险易、地势高低、道路好坏等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到战车作用的发挥。而战车从某种条件上讲,是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就曾利用战车的弱点,围城打援夺取婺州。
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部下胡大海直取婺州(今浙江金华市)。胡大海攻城受挫,朱元璋震怒之下,御驾亲征统大军支援。途中遇探马回报,前去支援的元将胡深正带领一百多辆战车部赶往婺州,已达松溪。朱元璋明察秋毫,洞察到战机,立刻招众将商讨此事。“婺州现今仍誓死反抗,只因有处州这一手足。倘若断其手足,婺州必不战而降。如今处州援军已达松溪,松溪山势险要,山路多为崎岖小路,敌军战车,移动必十分缓慢。倘若我军随机应变,将其堵截在狭路,必可出奇制胜。”众将大赞。胡深所领部众与朱元璋的部队相遇后,就在松溪扎营,观望不前。朱元璋命精锐在山间埋伏,另派一路诱敌入伏。
次日,胡德济率部带队佯攻胡深,一路且战且退。胡深立功心切不知是计,率军死命追击。朱元璋伫立山顶,遥望元军已落入埋伏,军旗一挥。胡大海、常遇春两部由两侧杀出,胡德济见援军已到,命部队调头反击来了个回马枪。此时胡深已知中计,战车在山间小道上行动困难,兵车卡在山路中被围剿。半个时辰后,战车已损烧殆尽,部队士兵更是非死即伤。见大势已去,胡深只得乘乱逃跑。
婺州城听闻援军大败后,城内将士更是士气低迷。东门元军见敌军兵临城下,未战先怯,最终不战而降。
战骑第九:骑兵的“十利”“九不利”
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
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①。”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而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②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③,无使得入,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道,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④,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人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⑤,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翳荟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⑥,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⑦,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⑧,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将之所以陷败也。”
①十胜:制胜的十种战机。原文只有七胜,疑有遗漏。九败:九种致败的地形。
②猎:打猎,此处指袭击。
③垒口:营垒的入口。
④队:与下文的屯、聚、群,均为古代骑兵部队的战斗编组。
⑤地穴:地之下陷者为地穴。
⑥表里:内外有利的地形。
⑦沮泽:水草所聚的地方,即沼泽地。
⑧坑阜:指地形高低凹凸不平。坑,凹陷地。阜,土山。
武王问太公说:“骑兵的作战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兵作战主要有十胜九败。”
武王问:“哪些是十胜?”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②;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③;驰④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①骑士:骑马作战的武士。
②超绝伦等:身怀特异才能,本领远远超过一般人。
③泽:聚水的洼地、河流。
④驰:追逐,追赶。
武王问太公说:“骑士的选拔标准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士选拔的标准是: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强力壮,行动迅速敏捷超过常人;能骑马疾驰并在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自如应战,娴熟进退;策马能越过沟堑,攀登丘陵,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打乱众多敌人的人。这种人称为武骑士,不可不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
骑兵最早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中原最早组建骑兵则是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
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国原占据了晋国的北部疆土,在东北面、北面与林胡、娄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相邻。
诸侯各国当时正逐鹿中原,进行激烈的战争。在强国环视的恶劣环境下,赵国屡遭欺凌,尤其是北方、东北方的少数民族,身穿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蹬皮靴,擅长骑射,不管是攻还是退都能日行千里。他们时常纵马南下,骚扰赵境。
在难题面前,赵武灵王发现要使赵国强大,就必须进行军事改革,提高国防战斗力。
经过各方面的考量,赵武灵王提出改革的方案:“将教百姓胡服骑射”。赵国官兵当初的衣服为传统的中原风格,领口宽、腰肥、下摆大,袖子又长又宽,战场装备盔甲笨重,结扎烦琐。
而胡人当时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时骑马射箭,十分便捷。赵武灵王决心效仿,实行“胡服骑射”,改穿胡人服装,采用骑兵作战的方式。他最终克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下令全国改穿胡服,并以身作则第一个穿起胡服,使老百姓逐渐接受。
从胡服开始,赵武灵王广泛招募善于骑射之人,并训练士兵掌握骑术。为此,他专门设立“骑邑”,作为训练骑兵的基地。经过改革后,赵国在短短几年就组建起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过去的车兵被这支骑兵取代了,成为赵国的主力。赵武灵王培养的这支铁骑,不仅横扫曾经时常骚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大破林胡和娄烦等少数民族,向北方开疆拓土上千里。赵武灵王逝世时,赵国已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后期一度成为与秦抗衡的军事强国。
由于轻装骑兵的机动性、灵活性、特别适合在内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区作战等优点,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大规模地组建骑兵。
战车第八:战车的“十死”“八活”
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①,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②有十,胜地③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渐泽④,黑土黏埴⑤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⑥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①别径奇道:岔路捷径。
②死地:不利的地形。
③胜地:有利的情况、处境。
④圮下渐泽:毁塌积水的地带。圮(pǐ),毁坏。下,低下。渐,浸水。泽,洼地,池沼。
⑤黏埴:泥泞的黏土。
⑥仰阪:迎着山坡。阪,山坡。
武王问太公说:“战车的作战方法是怎么样的?”
太公答道:“作战的步兵贵在熟悉情况的变化,作战的车兵贵在熟悉地形的状况,作战的骑兵贵在熟悉别的道路捷径。车兵、步兵、骑兵都是作战部队,三者之间不同的只是用法。作战的战车有十种死地,也有八种有利的情况。”
武王问:“十种死地是哪些?”
太公答道:“前进可以而退回不能的,就是战车的死地;越过险阻,长途追逐敌人就是战车的竭地;前面平坦容易行,后面险阻难通的,就是战车的困地;陷在险阻里而难以出来的,就是战车的绝地;毁塌在积水的黏泥地带,就是战车的劳地;左边险阻右边平坦,还需要向上爬坡的,就是战车的逆地;遍地盛草,还要渡过深水的,就是战车的拂地;战车数量不多,地形却平坦,而步兵与战车又配合不当的,就是战车的败地;沟壑在后面,深水在左面,高坡在右面,就是战车的坏地;日夜大雨,连续十天都不停,道路毁坏,前不能进,后不能退的,就是战车的陷地。战车的死地就是这十种地形。所以愚将由于不了解这十种死地的危害而失败被擒,智将由于能避开这十种死地而取得胜利。”
武王问:“八种有利的情况又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的前后行阵还没有布置,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旌旗杂乱,不断调动人马,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士卒有的往前,有的往后,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阵势不稳,士兵前后互相观望,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前进时犹豫不决,后退时害怕恐惧,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全军突然惊乱,挤成一团,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在平坦地形上敌人与我交战,至日暮时还没有结束战斗,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敌人长途跋涉,至天黑才宿营,三军恐惧不安,就乘机用战车攻破它。这八种情况都有利于战车作战。将帅知道了上述战车作战的八种有利情况和十种死地,即便被敌人四面包围,用千乘万骑正面进攻,两侧突击,也能百战百胜。”
武王说:“好啊!”
本篇详细讲述车兵作战的十种不利地形和八种有利的应对方式。首先分别指出车兵、骑兵、步兵的战术特点:“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接下来,具体讲解战车的“十死与八胜”。最后描述,将领如果知晓战车的十死和八胜,根据地形部署作战计划,即使敌军有千军万马,也将百战不殆。
在古代,战车属重型武器,相当于当代的坦克。战车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强的正面攻防能力,冲击力和杀伤力巨大。但战车的作战方式比较古板,须列队成车阵,而后正面冲击。战车最大的毛病在于移动缓慢,而且,战车受地形限制较大,不宜在山林险道还有江河流域以及水泽地区,只适合在平原旷野作战。
因此,地形险易、地势高低、道路好坏等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到战车作用的发挥。而战车从某种条件上讲,是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就曾利用战车的弱点,围城打援夺取婺州。
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部下胡大海直取婺州(今浙江金华市)。胡大海攻城受挫,朱元璋震怒之下,御驾亲征统大军支援。途中遇探马回报,前去支援的元将胡深正带领一百多辆战车部赶往婺州,已达松溪。朱元璋明察秋毫,洞察到战机,立刻招众将商讨此事。“婺州现今仍誓死反抗,只因有处州这一手足。倘若断其手足,婺州必不战而降。如今处州援军已达松溪,松溪山势险要,山路多为崎岖小路,敌军战车,移动必十分缓慢。倘若我军随机应变,将其堵截在狭路,必可出奇制胜。”众将大赞。胡深所领部众与朱元璋的部队相遇后,就在松溪扎营,观望不前。朱元璋命精锐在山间埋伏,另派一路诱敌入伏。
次日,胡德济率部带队佯攻胡深,一路且战且退。胡深立功心切不知是计,率军死命追击。朱元璋伫立山顶,遥望元军已落入埋伏,军旗一挥。胡大海、常遇春两部由两侧杀出,胡德济见援军已到,命部队调头反击来了个回马枪。此时胡深已知中计,战车在山间小道上行动困难,兵车卡在山路中被围剿。半个时辰后,战车已损烧殆尽,部队士兵更是非死即伤。见大势已去,胡深只得乘乱逃跑。
婺州城听闻援军大败后,城内将士更是士气低迷。东门元军见敌军兵临城下,未战先怯,最终不战而降。
战骑第九:骑兵的“十利”“九不利”
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
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①。”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而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②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③,无使得入,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道,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④,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人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⑤,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翳荟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⑥,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⑦,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⑧,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将之所以陷败也。”
①十胜:制胜的十种战机。原文只有七胜,疑有遗漏。九败:九种致败的地形。
②猎:打猎,此处指袭击。
③垒口:营垒的入口。
④队:与下文的屯、聚、群,均为古代骑兵部队的战斗编组。
⑤地穴:地之下陷者为地穴。
⑥表里:内外有利的地形。
⑦沮泽:水草所聚的地方,即沼泽地。
⑧坑阜:指地形高低凹凸不平。坑,凹陷地。阜,土山。
武王问太公说:“骑兵的作战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兵作战主要有十胜九败。”
武王问:“哪些是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