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沭水(1)
推荐阅读:
绿色中文网 www.04zw.com,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
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迳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迳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
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
《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崄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国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沐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寻坤维而注沭。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
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迳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
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西至即丘县注于沭。沭水又南迳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经》书: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
《左传》齐、郑朝纪,欲袭之。汉立为县,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国志》曰:自东海分属琅邪。阚骃曰:即、祝,鲁之音,盖字承读变矣。
沭水又南迳东海厚丘县,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迳建陵县故城东。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付亭也。
沭水又南迳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戍。自堨流三十里,西注沭水旧渎,谓之新渠。
旧渎自厚丘西南出,左会新渠,南入淮阳宿预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经》言于阳都入沂,非矣。沭水左渎自大堰水断,故渎东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贲县泉流东注沭渎,又南,右合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沭之故渎。又南暨于遏。其水西南流,迳司吾山东。又迳司吾县故城西。《春秋左传》吴执钟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迳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柤地。
《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迳逼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逼阳国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戍焉。荀罃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鄹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虎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坠,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诸侯之师,久于逼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
荀偃、士匄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曰辅阳也。《郡国志》曰:逼阳有柤水,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
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目末>;,王韶之以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
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渚。
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迳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迳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朐县东。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治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间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迳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
巨洋水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迳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
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人、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
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
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其>;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山其>;领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
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目末>;,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水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
晏谟曰:西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迳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水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崩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迳<;山其>;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迳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迳斟亭西北。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迳寒亭西,合白狼水。《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洛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韩浞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馀烬,杀韩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
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迳趣,即是水也。
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又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淄水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北流迳莱芜谷,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淄水又西北转迳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吏,才巧,举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间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馀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馀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吏辞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馀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临淄县东。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又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迳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迳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
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迳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迳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
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
《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崄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国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沐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寻坤维而注沭。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
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迳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
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西至即丘县注于沭。沭水又南迳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经》书: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
《左传》齐、郑朝纪,欲袭之。汉立为县,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国志》曰:自东海分属琅邪。阚骃曰:即、祝,鲁之音,盖字承读变矣。
沭水又南迳东海厚丘县,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迳建陵县故城东。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付亭也。
沭水又南迳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戍。自堨流三十里,西注沭水旧渎,谓之新渠。
旧渎自厚丘西南出,左会新渠,南入淮阳宿预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经》言于阳都入沂,非矣。沭水左渎自大堰水断,故渎东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贲县泉流东注沭渎,又南,右合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沭之故渎。又南暨于遏。其水西南流,迳司吾山东。又迳司吾县故城西。《春秋左传》吴执钟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迳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柤地。
《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迳逼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逼阳国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戍焉。荀罃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鄹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虎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坠,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诸侯之师,久于逼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
荀偃、士匄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曰辅阳也。《郡国志》曰:逼阳有柤水,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
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目末>;,王韶之以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
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渚。
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迳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迳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朐县东。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治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间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迳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
巨洋水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迳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
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人、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
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
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其>;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山其>;领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
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目末>;,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水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
晏谟曰:西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迳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水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崩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迳<;山其>;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迳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迳斟亭西北。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迳寒亭西,合白狼水。《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洛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韩浞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馀烬,杀韩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
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迳趣,即是水也。
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又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淄水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北流迳莱芜谷,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淄水又西北转迳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吏,才巧,举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间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馀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馀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吏辞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馀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临淄县东。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又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迳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迳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